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辩证思维贯穿于新闻理论研究中 ,也贯穿于新闻编辑工作中 ,它使研究更加深刻、全面、新鲜、活跃。本文以“现代与传统”、“静态与动态”、“独力与合力”、“热点与冷点”、“学理与情感”、“后顾与前瞻”、“宏观与微观”、“正面与负面”等8对矛盾为例 ,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档案利用现象的归纳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有用与没用”、“多用与少用”、“真用与假用”、“可用与不可用”、“好用与不好用”、“常用与不常用”六个方面对档案利用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指出档案利用的本质就在于讲求效益。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中西方传媒在报道灾害事件中的视角差异进行了研究。论文认为,中西灾害报道视角差异表现在:“政府视角”与“事件视角”、“聚焦”与“泛化”、“通俗化”与“陌生化”、“宏观”与“微观”等方面。而形成中西灾害报道视角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张辉辉 《大观周刊》2012,(21):14-15
成玄英对“玄”的界定,以及通过“遣有去滞”、“和光同尘”的认识方法对“玄”的形而上追问,达到“人”与自然、道与德、境与智的冥合,从而超越了主客关系,寻求主客未分的前状态,又“处染不染”而回归现实。无疑对人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年三愿     
老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个“复”字,表明所谓“新”,不过是“新”与“不新”、“变”与“不变”的反复轮回、更迭变换而已。不论对国家社会而言,还是对公民个人而言,总是处在“变”与“不变”“、新”与“不新”之间。“变”的是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不变”的是已经选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变”的是每年需要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生改善的期许,对反腐倡廉的坚持。“不新”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新”的是“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文献   

6.
冯楷 《传媒》2023,(S1):26-30
当下的“广播可视化”通过叠加媒介形态,为广播媒体注入了“视觉”属性,进而实现了对场景与商业的重构。它集纳了电视媒介、网络直播的不同优势,符合广播融媒转型的进路。结合考察发现:“声觉与视觉”“听众与观众”“媒体与平台”“单点与全局”这四组关系有待在“广播可视化”的实践中进一步明晰。本文认为“广播可视化”有利于让广播对人的触达不局限于封闭的空间、特定的时间,理应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主流影响力的扩大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年三愿     
老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个“复”字,表明所谓“新”,不过是“新”与“不新”、“变”与“不变”的反复轮回、更迭变换而已。不论对国家社会而言,还是对公民个人而言,总是处在“变”与“不变”“、新”与“不新”之间。“变”的是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不变”的是已经选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变”的是每年需要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生改善的期许,对反腐倡廉的坚持。“不新”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新”的是“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文献   

8.
童书编辑如何参与编辑实践在我国学界一直缺乏系统的经验与理论的建构。本文以布迪厄的文化生产理论为视角、以文化中介“三维度”分析框架对50名儿童图书编辑撰写的“编辑手记”展开了对童书编辑“文化中介”实践的考察。研究发现,作为“文化中介”的童书编辑对童书的理性规划与类似“养成系”的情感投入贯穿了童书的物质性创造与生产“影响”的过程,他们与市场的博弈也逐渐印证了理论中文化产品“市场逻辑”与“审美逻辑”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大学图书馆文献采访新思路--"教师选书"及其相关问题解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以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文献采访方式的变革为例,介绍了“教师选书”这一采访模式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对“教师选书”与图书馆藏书建设、“教师选书”与学生读者需求、“教师选书”与经费等问题的把握、“教师选书”与“选书专家团队”的关系、“教师选书”与图书馆的规模和性质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认为“教师选书”适用于任何性质和规模的大学图书馆,有广为推广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藏”与“用”的互动一直是图书馆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图书馆的主要矛盾。文章从“藏”与“用”互动的矛盾性、局限性、有机性和使命性入手,对“藏”与“用”的互动效应进行分析,得到了几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姚争  朱晓军 《现代传播》2004,(5):123-125
自 2 0 0 2年起 ,DV影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虽然没有形成具有明确主题的一种运动 ,但的确已构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由此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命名”的焦虑和冲动 :“新世代”与“新生代”这样的称呼代表了主流媒体对它的认知 ;“个人影像”、“独立影像”、“第三类影像” (有别于“政治影像”与“商业影像”)等等不一而足的冠名 ,则体现了DV人自己或DV爱好者们对它的定位。在这些命名的纷争背后 ,是对DV影像崛起的意义存在着不同的判断。尽管这些判断大多带有相当程度上的感性化、情绪化与率性而为的色彩。我们试图从传播学与美学…  相似文献   

12.
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定义了AI发展的新里程碑。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有望塑造内容生产的新范式,成为智能数字交往的基础设施。在《传媒观察》与知名学术社团数字交往小组联合主办的“激荡AIGC”主题对谈中,彭兰、邓建国、王成军、胡泳、张子柯、杜骏飞、曹轲、邹军八位新闻传播学学者分别以“ChatGPT与人机交流的未来”、“AIGC:搬运还是创新”、“AI时代的计算叙事”、“ChatGPT作为文化现象”、“AGI个性化与用户自我化问题”、“AIGC与数字平等”、“AIGC与AI新闻时代”以及“AIGC与数据治理”为题进行内容分享,并就“对AIGC应秉持怎样的预判”、“AIGC对媒介实践和新闻生产的影响”以及“AIGC时代人类世界认知的变化”等议题展开了一场雄辩争锋、思想和鸣的学术对谈。本文梳理了此次对谈中八位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13.
书信怀旧现象反映了交流在社交媒体时代所遭遇的“存在的隐退”与“审美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对15位兼有书信与微信使用经验的交流个体进行深访,从麦克卢汉所提倡的媒介后视镜视角,追问传播媒介及其技术如何形塑交流时空与切近关系。在现象学存在论的视域中,交流的本质是“切近”,它指涉了媒介技术/物如何“嵌合”交流之四重整体:时间、空间、语言以及交流之人。本文将这一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对“媒介物“”可供性“”媒介融合”与“交流之切近”等概念进行了理论反思,并深描了书信如何“嵌合”交流之四重切近,以及对比地展示微信之“功能可供”对本真交流的“拆解”与“订置”。文章指出,根植于时空性、延时异步的书信作为一种全时间性媒介“,道说”了历时性和与境化的友爱交流,而即时在线的微信作为一种全可及性媒介的本质是瞬时性与脱境化,导向了“失语”的均质交流。  相似文献   

14.
在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之间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传播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传播学分类”,即根据对象人数是“一”还是“多”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对象是否特定,将“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分为“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对“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播、“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传播、“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与人际传播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文学小说四大名著:中国档案发展史的"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小说四大名著中涉及“档案”一词的演变、发展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对档案人员的描写 ,以及“科技档案”与“科技档案管理”等 ,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8月份,重庆地区一家电视台报道了进城搞贷运、搬运的民工,大量运用了“棒棒”、“棒棒军”的提法。也许这是当地人对搬运工、货运工的叫法。这种说法很形象、有特点,就像武汉地区“扁担”之类的叫法。但媒体如此称呼就令人不解了。这些“替代”语,容易和报告文学《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联系起来。它与“棒棒军”、“扁担”如出一辙:说轻了,这是对  相似文献   

17.
重提媒介产业化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本文对“媒介产业化”这一概念的由来及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了详尽、深入的梳理与描述。全文分四个部分:一、“媒介产业化”概念的提出;二、“商业化”、“企业化”与“产业化”;三、媒介产业化的动因:市场、规模与资本;四、产业化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18.
何子皿 《大观周刊》2011,(29):116-116,120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借鉴、吸收了儒家的部分观点。在文质关系问题上,它的确强调了“质”的首要地位,但它并没有摈弃“文”,相反,对“文”也相当重视。首先从先秦各家文质观出发,详细探讨它对“文”与“质”的理解和使用,《淮南子》是“以质为本”、“先质后文”、“文不可缺”、“文质统一”。  相似文献   

19.
唱片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音像出版物”,甫一出现,便通过“听觉书写”改变了中国人对声音的“知”与“听”,推动了“声音”作为一种知识性、娱乐性、消费性题材的大众化与日常化.民国较早出现的法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前后共出版唱片三千余种,对我国近代唱片出版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以其为个案,从它影响下的“听觉书写”“听觉下的生活”“听觉与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梳理,有助于探索技术发展与出版企业、出版物及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认知当下音像出版物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科委与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实践形成了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详细介 绍了“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施过程,归纳了“北京模式”的实践特点。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管理学、经济 学的相关理论,对“北京模式”的实践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