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朗读在"吟咏诵读"中体现课文的语言美,在"咬文嚼字"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美,在"情意冷暖"中领悟文章的意境美,在"抑扬顿挫"中产生心灵的情感美。语文朗读其实就是读"进"文本,再读"出"文本的过程,即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开始读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再把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是小学语文有效的学习方法。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决定着学生的朗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做到美文美读。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是小学语文有效的学习方法.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决定着学生的朗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做到美文美读.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对每个学段的学生都提出了朗读的目标要求。朗读的重要性老师们都知道,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多老师有困惑。本文以《鸟的天堂》为例阐述了如何紧扣语文要素的落实、尊重文本特点,引导学生习得多元朗读方法和朗读的技巧,形成朗读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那么,怎样在小学中年级朗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呢?针对这一方面,本人作了以下四点的论述:在朗读、揣摩中,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在诵读、表演中,激发语感,体验语言的情趣美;在品读、想象中,训练语感,领会语言的意蕴美;在范读、跟读中,深化语感,触摸语言的旋律美。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要使学生感知作品的自然美,逐渐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品发生感情的共鸣,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美学渗透。一、朗读中感知表象美作品的自然美首先要从朗读开始。朗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音乐美、语言美甚至情感美。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变古诗词教学中重讲解分析,轻吟诵朗读造成的低效局面,必须重视吟诵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古诗词教学应从吟诵入手,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充分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遣词美,以达到陶冶情操,积淀语感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主要方法是:(1)音乐渲染,感情朗读;(2)运用图画,感情朗读;(3)扮演角色,感情朗读;(4)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读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朗读教学相对缺失,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不足1.缺乏充裕的朗读时间朗读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是朗读的技巧,要提高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冷冰 《考试周刊》2012,(42):61-61
阅读是学生的主体性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朗读乐趣,感受审美情趣。而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适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是增强学生语感、培养学生美感、陶冶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冯臻 《教师》2014,(25):88-89
正"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层层悟读之中,渐渐的,可以达到准确地传情和悟情;若朗读到位,还可以创设一种情境,使审美主体充分体会到审美客体的语言美、图画美、音乐美,甚至情感美。在传统朗读教学中,我们常结合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男女分组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等,让学生领略朗读所带来的文字中千姿百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古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激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  相似文献   

14.
张宏全 《考试周刊》2013,(97):42-43
<正>朗读具有情感美,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真挚火热的心(除了少数凄美的故事外)。朗读具有语言美,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火山喷发,时而如新春闷雷,时而如柳丝悠扬。朗读具有节奏美,时而强,时而弱,时而缓时而急,给人回味无穷、余音萦绕的境界。朗读具有潜在的功效,学生在众多的朗读中练成口顺心顺,渐渐地升华到手顺笔顺文通,文笔粗糙简陋也让朗读粉饰  相似文献   

15.
朗读并不只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而是在读中融入读者对文本新的自我解读和新的艺术再造.如何使课堂书声琅琅,进而声声入耳,这不仅要求学生张开嘴巴、放开嗓门地朗读,更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读中有所思、有所悟.  相似文献   

16.
邹丽君 《文教资料》2008,(20):120-121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如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探究的问题.只有根据汉语音韵美的特性,在朗读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品味叠音的和声美、平仄的跌宕美、押韵的回环美和语调的旋律美,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在朗读中表现文本语言色彩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越来越体现出独特的训练价值,应该不断强化。一、“趣”中引路,激发朗读欲望教师应根据朗读教学的特点,“趣”字引路,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趣,通过创设情境、巧妙答疑、激发想象、情境表演,实践活动等,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遇到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课文,学生往往兴趣  相似文献   

18.
模式化的语文教学中,美的缺失源于朗读的忽略。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用朗读留住语文中的美。创境导读,感受情境美;含英咀华,品味形象美;亮点回读,欣赏写法美;激情引读,体验情感美。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品味语文之美,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解读一部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朗读可以体味文字的音韵美、欣赏文章的意境美、领略作者的情感美,从而净化心灵,愉悦精神,启迪智慧,直至引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在此,笔者建构了朗读的三重境界,分别称为“意读”、“情读”、“悟读”,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文本自身蕴含着语言、语法、修辞等审美因素,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运用重音、停与连的表达、语气的表达、快与慢的表达等技巧读出文本中所蕴藉的“美“,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朗读指导,并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来达到朗读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