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王栋生 《师道》2004,(3):18-20
如果孩子们不懂得信任。有一次我问学生:“当你们出门时,父母对你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们笑了,不说,我请他们说,大家都不好意思,异口同声地说是“外面坏人多”。是的,如今每逢孩子出门,家长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第二个问题:“小时候大人用什么吓唬你?”答曰:“老拐子”。——也难怪,社会有些邪恶现象是我们当年想不到的,尤其是在一家一个孩子的情况下,谁都怕孩子遭遇不测。我向许多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了解过,他们指着满街目中无人的汽车、摩托车和乱闯乱撞的自行车,无奈地说,他们宁可让孩子晚几年自立也不愿意孩子面临危险。当传媒批评中国孩子生存能力差,中国的家长溺爱子女时,可能应当先呼吁尽早健全社会法治意识,呼唤人们有爱的意识。但是现在我想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你自己意识中有没有很强的“防”的意识?“外面”的坏人多吗?  相似文献   

2.
一位老者见一群孩子压弯树苗,便走近用手压弯一个孩子的腰。孩子大声叫喊“好疼!”孩子们问老者:“你为什么要压弯他的腰?他在喊疼呢!”老人说:“我压在你身上你就叫疼,树苗弟弟也一样啊!”孩子们都点点头,说:“那我们就不压了。”老爷爷接着说:“要是别人来压怎么办?”于是,他们在老爷爷的建议下,成了小树的护卫者。老者可谓棋高一着,他没有一句批评,也没有讲空洞的道理,但学生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说明,抽象的理念无法打动人心,空洞的说教显得枯燥无力,成功的德育离不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德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看到听到他要再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他们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  相似文献   

4.
家教三题     
马肃霜 《山东教育》2005,(18):43-43
(一)褒奖孩子莫加“责备尾巴” 邻居的孩子高高兴兴地把一朵小红花拿给他妈妈看,妈妈称赞说:“这是老师奖励给你的吧?很乖.你进步很大哦!”孩手听了好开心。不料妈妈却接着说:“孩子,想想你还有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妈妈看见有的小朋友怎么拿着两朵小红花,而且还比你的大?……叫你平时要乖点。你就是不听!”孩子笑容凝结了,从妈妈的手中夺下小红花,赌气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相似文献   

5.
一天午睡时,我和往常一样,督促孩子们赶紧进寝室脱衣服休息。当来到琦琦床前时,我发现他比往日动作快,已经在脱衣服了,我就笑眯眯地边用手拍了拍他的小脸蛋边说:“琦琦今天真乖,好样的。”没等我说完,琦琦就口齿不清地说:“说我乖,还打我。”听到他的话,我心里很生气,就问他:“你说老师打你,那你脸上疼不疼?”他说:“有一点点疼。”我说:“那好,以后老师再也不碰你了。”说完,我气呼呼地离开了他的床边。那天晚上,我失眠了,觉得自己很委屈。我平常喜欢亲亲、拍拍孩子的小脸蛋,逗着他们玩的举动,竟让一个孩子误以为不…  相似文献   

6.
每当一轮银盘似的明月挂在天空时,甲猴乙猴不禁浮想联翩,他们都渴望得到像月亮那样的一面圆镜。甲猴想:“月亮虽然不可能得到,但我可以找一块光滑的圆石,经过仔细认真的研磨,也许可以做成一面圆镜。”乙猴想:“虽然月亮离我们很遥远,但水中的那轮圆月我不也可以捞出代替月亮吗?”他们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甲猴找到一块圆石,天天研磨;每到晚上,乙猴便去河边捞月。老猴子鼓励甲猴说:“孩子,你真聪明。好好干,你的美好理想也许能实现!”老猴子对乙猴失望地说:“孩子,你太幼稚了。你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永远实现不了的…  相似文献   

7.
戴晓云 《山东教育》2005,(15):43-43
经常遇到这样的父母,他们告诉我对自己的孩子已经无能为力,他们整天为孩子操劳,孩子的问题是他们的心病,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信心,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自己的教育能力没有信心。然后他们对自己的话进行论证,他们说:“你看我们俩都没上过大学,都不是知识分子,家里没有高知家庭的文化氛围,我们读书少,知识也少,自然能教给孩子的就少;同时我们也不是社会精英,  相似文献   

8.
《家教指南》2006,(3):38-39
《当代家庭教育报》报道,很多幼儿园老师说,有的小朋友天天愁眉苦脸,喊着“烦得很”、“没意思”,上课时总是说“我对这些没兴趣”。这类孩子心理压力特别大,对一切事物都抱消极态度,学习也缺少创造力和积极性。老师们经过家访发现,这些孩子家长多是比较繁忙的上班族,他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平时爱发牢骚。一位家长介绍,5岁多的儿子总好说:“你烦不烦啊?”那口气和神态就和他妈妈非常相似。另一位6岁孩子的母亲则反映,她的孩子口头语是“生活像一锅没味儿的白菜汤”等等,这也是孩子爸爸绎常说的。  相似文献   

9.
无为而治     
刘烈 《早期教育》2001,(10):10-10
古人说:无为而治,说的是治理国家。我觉得用来“治理”我们顽皮的孩子也是一条至理名言。想想吧,你什么都不要做,孩子就自动向着你所“预谋”的方向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大快人心的事!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同志在讨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座谈会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教授对他说:“你们所说的好孩子在我们美国是很笨的孩子,你们孩子的爸爸妈妈会问你们考得如何;而美国的爸爸妈妈问孩子时总是说:你在班里最近有没有提出什么冒尖的问题,也就是鼓励创造性思维。”钱学森讲:“不要搞成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年轻人要培荠他们的创新精  相似文献   

11.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以应得的承认。”成年人这样,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心理有两个基本需要:被爱与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而鼓励与承认,恰如柔风细雨,滋润孩子心灵,使他们的这两种需要同时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都吝啬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幼儿如花,是经不起大风大雨的摧残,他们更需要的是赏识。赏识教育能给孩子以自信的积极心理暗示,给孩子提供表现机会,能让鼓励成为转变  相似文献   

13.
父亲和孩子来到一堵墙跟前.父亲对孩子说:“给你10米的助跑,你敢不敢跳过去?”孩子用眼睛瞟了瞟那堵墙.回答说:“这么矮的一堵墙.没有一点问题。”于是孩子一跃而过。可他没有想到.墙那边是一条沟,他重重地摔在了沟里。孩子从沟里爬起来,愤愤地说“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父亲没有立即给予回答。过来一会儿.他们又顺着墙往前走了一段,父亲忽然停住,又对孩子说:“孩子.给你10米助跑.你敢不敢再跳过去?”孩子连忙说:“不行啊.我已经受伤了.脚还疼呢.再摔一下我哪里受得了。”  相似文献   

14.
都说:“天下父母爱孩子是一样的。”经过接触外国家长和幼儿,我发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外国人,他们爱孩子和对爱孩子的理解,还真和我们有点不同。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比谁都更爱我的孩子啊!”但是你每天给他一个拥抱了吗?你每天都亲吻他了吗?你每天都让他知道你的爱了吗?  相似文献   

15.
国庆节那天,肖菲带着四岁的儿子乐乐去超市,恰巧遇到一位老同学,他们也带着孩子在逛商店。老同学难得相遇,话自然多,再加上各自都带着孩子。于是,大家互相称赞起对方的孩子来。同学的丈夫夸奖乐乐道:“瞧,这孩子长得真漂亮。”见这样赞扬孩子。肖菲的脸上顿时光彩四溢。她对儿子说:“来,乐乐,背一首诗给叔叔阿姨听听。‘两个黄鹂鸣翠柳……’”肖菲起了个头。可儿了却管自看着货架上五彩缤纷的商品,摇着头说:“不!我不背。”“哇!乐乐会背古诗了,真不简单!”诗还没背,叔叔又赞扬开了。“我不背,就不背!”肖菲急了:“你背呀,为什么不背?在家里你不是很会背吗?”然而,乐乐还是不肯背,他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去。这时,肖菲的同学说了:“来,我们的楠楠背一首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评价好学生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书育人》2005,(3):26-26
一个朋友到美国十几年了,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他家,我发现每个孩子的屋里都有一大堆的奖状和奖杯。我不禁称赞朋友很会教育孩子。没想到朋友说,你到有孩子的美国人家里去看一看,可能家家都是如此。朋友介绍说,每学年结束时参加家长会,总看到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奖状,空手而归的寥寥无几。“老师评奖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是为了表彰某几个人,而是为了鼓励所有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常听到父母们这样说:“孩子犯了错误没法管,因为他们有保护伞。”这里的“保护伞”指的就是孩子的祖辈。有相当一部分祖辈太“疼”孩子,这种“疼”是非理性、不讲原则的。由此可见,父母辈与祖辈之间对孩子教育不一致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1.对学生以表扬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课,教师就要明确告诉学生:“我喜欢你们,愿意成为你们的良师益友。”因为老师那充满爱意的眼神和微笑,热情洋溢的鼓励,赞扬的话语在课堂上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课堂上,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称赞一句:“你说得真好!”对以往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称赞一句:“你今天真棒!”对回答问题不够完整的学生鼓励一句:“只要你认真想一想,相信你能回答的更好!”对差生也要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如:我班有一男学生,自从上初中以来就与社会上的人有了来往,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无所不  相似文献   

19.
清晨入园,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紧紧抓住大人的衣襟,哭着说:“妈妈,我今天不想上幼儿园。”妈妈急着上班,一把扯下孩子的手,“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来接你。”孩子虽然勉强止住了哭声,但他的眼泪还在流。 游戏时,明明一不小心撞到了玲玲,玲玲大哭起来、明明连忙把她扶起来,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但玲玲还在哭。明明理直气壮地说:“我都向你道歉了,你还哭什么?再哭,我就告老师去。”玲玲的哭声比刚才小了些,但她仍在抽泣。 上述现象,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难免会有哭声。哭,是孩子…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班有一个小女孩总是用手抓下身,我没太在意。过了几天,她妈妈抱着女儿一大早赶到我家,很着急的样子。原来昨天她半夜醒来,看见孩子在哭,说下身疼。妈妈就帮女儿洗了下身,可孩子还是叫疼,“老师,你帮我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帮小女孩一检查,着实吓了一跳,只见里面血红血红的。我随即问她妈妈:“你是不是和孩子使用同一块毛巾?”母亲点了点头。我说:“孩子可能是被感染了,你赶快带孩子到医院妇科查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