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耕地数量变化对于粮食安全和区域承载力具有重大影响.以湖北省17个市(州)2000-2011年间的耕地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省近12a的耕地数量变化、空间分异和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的耕地数量在2000-2003年期间呈递减态势,2004年后耕地数量逐年缓慢增长,全省范围内耕地数量变化表现出西部减少、东部增多的空间分异;人口、经济科技进步和政策导向是全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旨在为湖北省耕地保护和协调区域人地关系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省1985-2008年耕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区域内耕地的时空变化趋势,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河北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性显著,耕地总量及人均量均呈逐年减少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和农业科技进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主要驱动因素;从保护耕地资源的角度,应关注经济发展对耕地的占用问题,降低经济发展的耕地消耗强度.  相似文献   

3.
耕地作为支撑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历来受到政府和百姓和学者的关注,研究如何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与耕地保护的战略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各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呼和浩特市2000-2009年耕地变化和同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区位熵及关联度分析,研究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相关性及区域差异,提出区域差异性保护耕地的思路,为达到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耕地保护双赢的可持续目标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需求的不断膨胀,已成为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隐忧。石家庄市过高的耕地人口承载量、较高的耕地生产力以及较高的垦殖指数和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致使石家庄市人口与耕地的逆向发展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在对耕地减少的时空分布及其严酷事实宏观评析的基础上和在对适度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对耕地需求规模的预测前提下,本文提出了石家庄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实施设想  相似文献   

5.
选取湖北省2000年-2017年统计数据中的货物周转量和GDP指标,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湖北省物流业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测定了物流业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湖北省物流业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教育与人口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人口普查资料,深入研究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是制定21世纪初期湖北省教育发展战略,促进人口、教育、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以《湖北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资料》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为依据,结合历年《湖北教育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对湖北省教育与人口发展状况进行宏观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全球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全球人口将以1985年的48亿增加到2000年的61亿,到2025年将增加到82亿,增长的人口中90%以上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又从联合国统计中得知:世界人口翻一番需要39年时间,发达国家翻—备而要118年,不发达国家人口翻一番只需29年,因此,世界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缘故。过于沉重的人口负担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与贫困、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尖锐矛盾,不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很大压力,本拙作就这一问题试作简单的分析。 1 人口过快增长对耕地和粮食的压力 在发展中国家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以上,农业仍然是日益增长的贫穷人口的主要经济活动,因而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将不断缩小,到本世纪末,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将不足3亩。在亚洲,耕地占全球耕地32%,人口却占了世界人口的60%以上,可耕地中已有96%开垦为耕地,今后的增长潜力已不大,到2000年,人均耕地将从现在的5.5亩降为3.5亩。而目前亚洲的人口仍以19‰的速度在增长,到那时,每平方千米可耕地将要负担的人口数将为世界平均的几倍到几十倍。人均耕地的不断减少,再  相似文献   

8.
福清市与建阳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由1985、2000年两期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福建省福清市和建阳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两地共同变化趋势是建设用地、林地增加,草地、水域减少;两地差异在于福清的耕地减少,建阳反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定量分析表明:福清土地综合利用程度高于建阳,两地土地利用系统均处于发展期.导致两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条件有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及政府决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2000年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踏勘的方法对其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监测调查研究,掌握了耕地后备资源动态变化及开发复垦的现势性数据,并通过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达拉特旗全旗共有耕地后备资源242903.2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96%,与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193986.9亩的调查结果相比,纯增48916.3亩.截至到2011年9月,自2000年来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已开发为耕地4627.4亩.其中可开垦盐碱地2565.2亩,占2000年耕地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1.32%;可开垦沙地2062.2亩,占2000年耕地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1.06%.  相似文献   

10.
(一)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途 中央政府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其宏观目标是防止耕地总量降低至最低警戒水平以下,即满足未来人口高峰时1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所需的耕地数量。这个耕地总量估计为1.067亿公顷。2001年,全国1.27亿公顷的耕地中有1.089亿公顷被确定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国家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这些基本农田未经国务院批准,禁止转为他用。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省建昌县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0年建昌县建设用地的变化和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选取建设用地和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建立相关关系模型,分析相关系数并得出结论:与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态势一致,建昌县建设用地逐年增长;促使其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GDP、城镇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总体上这与大多数城市类似;今后几年建昌县建设用地总量仍然会持续增长,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这给耕地保护任务带来了巨大压力,有效协调县域土地利用中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耕地保护的关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对耕地这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用动态度、相对变化率等模型计算其数量变化。运用相关性分析耕地面积与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数、城市化率等区域经济驱动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人口数高度正相关。针对郴州市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耕地保护利用、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与生态安全协调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等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1990-2005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土地资源,是长三角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从2000年开始,长三角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长三角可持续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陕西省近50多年来耕地统计资料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及其趋势,运用spss软件选取9大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影响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因素、产业发展因素、科技因素和社会系统压力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论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对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分析入手,提出了以提高土地集约化发展来提高城市化程度,保护耕地的对策。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能更有效率的用地,能够提高全国整体的集约用地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的目标,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安市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中从1978—2003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及人口数量等统计资料出发,分析了西安市粮食生产和耕地面积不同年份的动态变化,并简要阐明了其变化原因,同时也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已经影响了粮食生产,耕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粮食安全生产的瓶颈.同时,采用单元指数回归分析与自然增长法,预测2010、2020年该市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及人口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均田制度的继续实施和田制与赋役制度的调整,特别是唐朝土地产权制度发生的变革,使土地私有制得到很大发展,为淮北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条件。同时,由于当时淮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加之该区域农田水利的兴修,使农业经济走向繁荣,这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增加。隋唐时期的淮北因之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土地问题已成为我区城市化、工业化等经济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但是,在土地非常吃紧的情况下,浪费土地现象却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通过对我区土地整理、合理利用,可以突破我区土地资源瓶颈制约,缓解区域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