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常常会听到幼儿天真无邪的表述:“老师喜欢我,因为今天老师奖励了我一张小贴画。”“我是个聪明的孩子,因为今天老师说我真棒。”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货美的话、一个温馨的动作,都能让幼儿快乐一整天。只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真诚地爱孩子,让他们感到老师非常喜欢自己,是可以信赖的朋友,就可以逐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  相似文献   

2.
邹平 《早期教育》2000,(1):37-37
幼儿在园一天的生活内容十分丰富。我随时随地抓住某一情境,让孩子学成语、用成语。例如上课时,我要求孩子们“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不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玩玩具、下楼梯时,我督促大家依次排队,不要“争先恐后”;吃饭时,我叮嘱孩子们“细嚼慢咽”,别“狼吞虎咽”;午觉中有孩子上厕所,我悄悄地告诉他们应“蹑手蹑脚”,不要影响别人……在每周一谈话活动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说一说星期天到哪里玩的,看见了什么?当幼儿说到“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玩的,看见了山和水……”我就教他们用成语“山青水秀”采表述,当幼儿说到“我玩得都不想回家了”,我就教他们“流连忘返”……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我教幼儿学会了好多成语。  相似文献   

3.
一天,豆豆带来了一张漂亮的小贴画,小朋友们都很喜欢。晚餐时,豆豆说:“老师,我吃完饭后给小朋友们发贴画,可以吗?”我同意了。一向吃饭很慢的豆豆很快就吃完了,得意地给还在吃晚饭的小朋友发贴画。第二天、第三天……带小贴画来的孩子越来越多,离园前发小贴画也成为了幼儿期待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事例——小朋友们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天天一不小心跌倒在地,赖在地上大哭起来,等着我去扶他。我并没有立即扶起倒在地上的小天天,一会儿后,天天撅着小嘴巴自己爬了起来。回家后,小天天向妈妈哭诉:“妈妈,今天我跌倒在地上,没有人理我,老师都不扶我起来。”父母不当的话——“这个老师怎么这样冷血啊,我的孩子跌倒了也不帮一把,害得我的宝贝孩子倒在地上那么久都爬不起来,我要到他们园长那里去告她一状!”《纲要》链接——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学习生活自理技能…  相似文献   

5.
从中班开始,我就有意识地让幼儿学用剪刀,因为“智慧在手上”,幼儿使用剪刀有利于他们小肌肉群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但有些家长害怕出事故,不准孩子在家玩剪刀,这种与幼儿园不同的做法使孩子苦恼。为此,我进行了家访,向家长宣传幼儿早用剪刀的好处,说明我已教会孩子握剪刀、用剪刀、放剪刀的方法,一般是不会出事故的,请他们放心。同时,我又让孩子们把  相似文献   

6.
玩,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针对幼儿各自的兴趣爱好等特点,抓住机遇,发挥导向作用,组织幼儿开展了一些融趣味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游戏活动。玩碎布一天,我班的骆崴同学把自己用碎布剪贴成的《小狗玩球》带到班上来,小朋友们高兴极了,有的说:“这只小狗真漂亮,还穿了一件花衣服呢!”有的说:“老师,明天我把家里最漂亮的布带来,你教我们玩‘剪布贴画’,好吗?”面对幼儿的这种强烈愿望,我因势利导,在全班掀起了“剪布贴画”的热潮。在  相似文献   

7.
一得集     
穿有口袋的衣服 青岛市李沧区经委幼儿园 毕珍波 幼儿经常会把家里喜欢的小珠子、小贴画、小夹子等玩具带到幼儿园。这些物品不仅危险,还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有一次,我没收了幼儿的一张小贴画,由于是上课时间拿在手里不方便,就顺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为了发展孩子的智力,成人应该给孩子探索的自由,不要对孩子限制过多,只要不危险就要允许他们去探索、尝试、失败。我认为,玩沙活动就是给了幼儿这个机会。在教小班幼儿玩沙,培养他们创造性、主动性的实践中。我有这样一些体会。 给幼儿创造玩沙的条件 沙可以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形体。你想把它变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这种特征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在玩沙时,我首先保证给幼儿充裕的时间去活动。然后为幼儿提供材料,除提供一些玩沙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苏琴 《山东教育》2011,(18):42-43
背景:约请遭质疑,冷面对热心为了丰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我通过"家长园地"动员家长一起搜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共同动手动脑,制作、更新游戏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可是,家长的回应却让我傻了眼:"幼儿园怎么每天都只让孩子玩啊?他们心都玩野了。我们送孩子到幼儿园可是想让  相似文献   

10.
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刚开始,我们在泥塑活动中为他们准备了黄泥块,让他们玩。但幼儿兴趣不高,有些幼儿甚至不动手,动手的幼儿也只是捏捏拍拍,没什么面部表情。通过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孩子玩泥土的机会很少,特别是住在楼房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面对不熟悉的泥土,他们手足无措,怕弄脏衣服、鞋子和小手,从而对泥土怀有一种恐惧感。于是,我们决定让幼儿从玩土和水入手,以此来激发他们玩泥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孟荷  孟荷  孟荷 《山东教育》2004,(5):69-70
最近,我班有一幼儿带来一个手转塑料陀螺,引起了很多幼儿的好奇,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玩。在玩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发出疑问:“为什么我转得慢,你转得快?”“我怎么转不起来呢?”“呀,转快了,陀螺上的四个角变成一个圆啦!”……为了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生成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幼儿缺乏独立性,一切都依赖父母,如在幼儿园布置的一些动手动脑的小作业都是由家长来完成。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这么做就是爱孩子;还有的父母对孩子做事不放心,怕孩子做不好,所以什么事都代孩子做,不放手也不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会养成了一种懒惰的习惯,形成一定的依赖性,独立性较差。所以,培养幼儿要从小抓起。一、活动是培养幼儿独立意识的源泉幼儿的独立意识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三至四岁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喜欢自己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凡事都有"我自己来"的要求。当孩子  相似文献   

13.
小点点     
阅读活动中,无论是翻书还是点图,都得用上右手,可小班孩子分不清左右。有件事给了我灵感:音乐活动时,老师为了让幼儿分清左、右,往往在幼儿的右手腕戴上一朵小花。对!让我在孩子的手上也作个记号。那天,我拿着五颜六色的水彩笔来到孩子们中间,他们立刻被我右手食指上的五彩小点所吸引,纷纷要求我给他们画上小点点。不一会儿,孩子们的右手食指上都画上了小点点。“小点点在哪儿呀?”“这  相似文献   

14.
贴画风波     
最近.班上的孩子活动状态不是很好,显得很躁动。我采用了多种办法:口头表扬、讲道理、批评等,但效果都不明显!于是我想到了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又寸表现好的孩子给予一点小小的奖励,即贴画。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贴画,它又寸孩子的吸引力可不小!可也就是这小小的贴画,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激发兴趣幼儿时期是一个游戏玩耍时期,尤其是玩沙游戏对每个年龄段幼儿来说是特别喜爱,在孩子们眼里,沙子魅力无穷。因为沙是变化无穷的原始素材,它引发着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了孩子创造的欲望。富有创造性的环境造就创造性的孩子,每一次玩沙的过程都是孩子与老师、与材料互动的过程,是孩子们创造的过程,是孩子们自主发展的过程。记得小班上学期第一次带孩子去幼儿园的沙池中玩的时候,我没有对他们提出任何的游戏要求,孩子们迫不及待跳到  相似文献   

16.
李绍莉 《山东教育》2002,(36):62-62
我在与幼儿家长交流时,常听到家长们说:“我的孩子真不懂事,花那么多的钱买的玩具,刚玩两天,就弄坏了。只要是孩子在家,满地扔的都是玩具,收拾都来不及。”幼儿不爱护玩具,不知道正确使用和收拾玩具的现象,不仅在家里、在幼儿园也普遍存在。针对儿童的这种习惯,我根据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玩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教幼儿认识玩具,学习正确使用玩具的方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寓教于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玩具,例如:让幼儿认识娃娃家中的娃娃,教师先神秘地告诉幼儿有一个客…  相似文献   

17.
当前,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们,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陷入了幼儿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他们盲目要求天真活泼的孩子学这学那,并使孩子除了上幼儿园外,将回家后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当然,这样不是说幼儿就不需要学习,但他们需要的是玩中学,学中玩。那么,怎样使家庭教育都能做到游戏化、科学化呢?我认为关键有以下几点: 一、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快乐生活; 二、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处; 三、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 四、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小小空间。  相似文献   

18.
我教小小班时,发现不少幼儿喜欢玩玩具,但不喜欢收拾玩具,或者只会玩不会收拾玩具,更谈不上将玩具进行分类整理。本学期,我从教幼儿认识玩具入手,采取一系列办法教幼儿学会分类整理玩具。认识玩具是识别玩具种类的前提。那么如何让不到三岁的孩子理解积塑、积木、插片、胶粒和接龙牌等抽象的概念呢?我采取的办法是讲(即讲解)演(即游戏表演)结合。例如:我事先用积水修建两幢房子,然后开始做游戏。我说:“小朋反,今天我带你们去参观小兔子和小花猫的家,好不好、”顿时,孩子们兴奋起来。到了小兔子和小花猫的家后,我就问他们…  相似文献   

19.
老师,我不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经常会利用一些小游戏来吸引幼儿,既愉悦了幼儿的心灵,又使他们从快乐中学到知识.但总有个别孩子,不怎么"配合"老师,无论多有趣的游戏,他都没兴趣.倘若要他参加,你得到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老师,我不玩." 我班的文玥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记得有一次,我教孩子们玩"萝卜蹲"的游戏,我先把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教给大家,然后找来几个幼儿做示范,等到大家熟悉了游戏过程后,我问谁愿意参加,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把手举得老高,生怕老师看不见他.  相似文献   

20.
从“泡泡游戏”的发展历程看.只有发现孩子的玩、在玩中发现孩子、支持孩子的玩、在玩中支持孩子.采用适宜的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才能与幼儿心心相印.才能在帮助幼儿玩出品质的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游戏素养。一、发现孩子的玩以一颗“幼儿的心”,发现孩子在玩耍中的无穷乐趣,才能心心相印,满足幼儿共同游戏的需求。科学区里的泡泡水玩具一直深受小一班孩子的欢迎。一直独自玩耍的孩子最近开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泡泡,我意识到孩子们渴望拥有一个与同伴交往的泡泡游戏环境,于是在科学区里悄悄地放了一盆可供数个孩子共同游戏的“泡泡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