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雪莱于1818年离开英国去意大利之前,对济慈了解得并不多。在他定居比萨期间,雪莱听说济慈的一部新诗集刚在伦敦问世,并首次获得好评。但他同时又听说,济慈的健康状况恶化。于是,雪莱立即发出下面的邀请信。  相似文献   

2.
伯特兰德·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他曾于1920至1921年访问中国,并写了《中国问题》一书。1950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25年8月在给卡恩·弗尔夫人的一封信中,他谈了自己成长与写作的道路。他小时候生活在有良好教养的老式家庭环境中,听别人给他朗读莎士比亚和司各特的作品一直到12岁,以后他自己大声地朗读。他读过最为崇拜的诗人库柏的作品。16岁时,他发现了雪莱和济慈的诗歌。从此直到21岁,他经常阅读英文诗歌,并且背诵了大量诗作。上剑桥大学前,他  相似文献   

3.
约翰·多恩,1572年生于伦敦的一个富商之家,1631年3月31日卒于伦敦。自小信仰罗马天主教,但在1615年其42岁的时候改信英国国教,并于1621年起被任命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成为当时著名的布道者。多恩是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启迪了包括乔治·赫伯特、安德鲁·马维尔等一大批杰出诗人在内的所谓“玄学诗派”。作品包括爱情诗、讽刺诗、格言诗、  相似文献   

4.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孙宏美国现代诗歌始自埃兹拉·庞德,但这位以勇于创新而遐迩闻名的现代诗人却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1912年他在伦敦率先提出意象主义这个诗歌概念,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成为美国现代诗歌...  相似文献   

5.
迪伦·托马斯是一个感情丰富、易于激动的诗人。这是威尔士人的典型性格。他的写作风格独特,有时往往晦涩难懂。和T.S.艾略特、W.H.奥登及其他现代诗人的简练含蓄的文体形成鲜明的对照。他被称为最后一位浪漫诗人,因为他可以从鲁珀特·布鲁克追溯到19世纪的济慈和雪莱  相似文献   

6.
1980年格雷厄姆·萨瑟兰去世时,世人都为失去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哀悼。但是萨瑟兰在他将近50岁才饮誉全球。直到1952年他的作品在威尼斯的比恩纳尔美术馆展出,接着又移至巴黎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继续展出,才使他出众的才华闻名国外。最近格雷厄姆·萨瑟兰过去一个时期的作品在伦敦的塔特美术馆展出,人们才发现他早就应该获得国际声望,然而却长期默默无闻。自从威尼斯的展览以后,他的作品在其它各地  相似文献   

7.
1964年伦敦的一个夜晚,对于仅有11岁的爱尔兰男孩布罗斯南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就在那时,他父母带他看了当时风靡一时的007系列片之一的《金手指》。这部电影对于布罗斯南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把他带入了一个扑朔迷离又险象环生的世界,那位周游世界、无...  相似文献   

8.
刘伟 《世界文化》2007,(10):12-13
威廉·布莱克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本经营的袜商。从童年开始,布莱克就声称见到过幻象。4岁时,他看见上帝“把头放在窗户上”。大约在9岁的时候,一次在乡村散步,他看见一棵树上栖满了天使。尽管他的父母努力阻止他“说谎”,但他们还是注意到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没有强迫他进入正规的学校而在家里自学。10岁时,布莱克表达了希望成为一个画家的愿望,于是父母把他送进绘画学校。两年以后,他开始写诗。14岁时,父亲打算送他去一位著名艺术家门下当学徒。  相似文献   

9.
雷诺阿(1841—1919)出生于法国利摩尔的一个裁缝家庭,4岁时全家迁居巴黎。因家中生活贫困,他13岁当徒工,以绘制陶瓷制品谋生,以后又改画扇面和窗帘。1862年,他进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师从格莱尔。到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一月为拜伦诞生200周年纪念。他作为一名诗人,一个男子汉,无论是他的生前或在他死时,都唤起了人们非常强烈的情感。时至今日,这种情感依然不衰。作为诗人,拜伦曾被伦敦的贵族和文人捧为名流,而批评家及道学家们却对他的诗妄加指责。多情的年轻女子视他为崇拜的偶像,因而放荡、乱伦、鸡奸的谣传把他搞得如此臭名昭著,致使他不得不在1816年流亡国外。作为希腊独立战争的一位英雄并为之而献出生命的拜伦却赢得了希腊人民的衷心爱戴,他的死使全希腊人民沉入悲痛之中。然而,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保罗教堂的教长却拒绝安葬他的遗体。一位诗人,既能获得人们如此的赞扬,而同时又遭到一部分人如此的嫌弃,是极为鲜见的。拜伦以他的诗歌而闻名于世。但在其《恰尔  相似文献   

11.
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1914-1953),威尔士诗人和散文家。幼年在威尔士读书,生活贫苦。21岁到伦敦。两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创作《诗歌十八首》,是他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作为剧作家,为英国广播公司写作,但生活依然拮据。晚年,他的文学知识更加丰富,可是作品不多。他一生没有摆脱酗酒的恶习,1953  相似文献   

12.
凡·高的初恋晏方编译文森特·凡·高(VincentvanGogh)的初恋是在布列克斯敦。1873年春,这位年轻的荷兰人20岁生日刚过几个星期就到了伦敦,为科文特加登一个艺术品商人工作。他住的是伦敦哈克福德路87号劳埃厄家,就在那里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  相似文献   

13.
谷羽 《世界文化》2007,(2):14-15
2003年9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把俄罗斯文化界国家最高奖——圣安德烈勋章,授予一位80岁的老诗人,称赞他是俄罗斯人民的诗人。在那段日子里,书店竞相出售这位诗人的诗集,电视节目朗诵他的诗歌,莫斯科街头树立着他的巨幅画像。一个诗人的生日,居然成了俄罗斯人的隆重节日。这位诗人出生于高加索的达格斯坦,他就是从山区走出来的阿瓦尔族诗人拉苏尔·伽姆扎托夫。  相似文献   

14.
裴多菲小传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人民诗人,1848至1849年匈牙利革命杰出的活动家。他出生于基希凯尔希镇,是一个不甚富裕的屠夫的儿子。因为没有钱交学费,他不得不中途辍学。他当过兵,后来参加了一个流浪艺人的剧团。颠沛流离的生活使裴多菲进一步了解了人民的贫困和疾苦,在奥地利政权和匈牙利地主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处境十分悲惨。在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的  相似文献   

15.
艾利亚斯·卡奈蒂可算是一九八一年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的获得者。他出生于保加利亚,今年七十七岁,是英籍小说家,剧作家兼散文家。他富有爱因斯坦那样长密的白发和小胡子。由于他在各方面都符合瑞典科学院文学奖的标准,他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日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十八万美元的奖金。正象一九八○年的获奖者,波兰出生的诗人切斯拉夫·米格什一样,卡奈蒂的伤感的文风也同样是战前欧洲文化的继续。卡奈蒂侨居伦敦,熟谙好几种语言,但他仅用高雅精确的德文写作。过去他名不见经传,可托马斯·曼  相似文献   

16.
卡图卢斯(约公元前84—约前54年),生于意大利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16岁开始写诗,青年时代成为罗马“新派诗人”的领袖,传留至今的诗歌有116首。他是古罗马地位相当重要的一位大诗人:“不仅是罗马第一个有完整诗集保留下来的诗人,也是第一个让世人了解罗马上层社会内心感情的诗人,更是第一个让世人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罗曼史的诗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可以列入世界诗人之林的罗马诗人”(刘文孝主编(《罗马文学史》)。在世界诗歌史上,卡图卢斯不愧为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抒情诗人,是近代爱情诗人的祖师:他“继承发扬了萨福的个人化抒情诗传统,  相似文献   

17.
<正>瑞典当地时间3月27日凌晨,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因脑溢血中风在医院去世,享年83岁,距离他84岁生日不到二十天。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被认为是"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他的猝然离世,无疑是世界诗坛的巨大损失。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1931年4月15日,父亲是记者,母亲是教师。父母离异后,他跟随母亲一起生活。16岁以前,特朗斯特罗姆对文学并不感兴趣。11岁开始,他泡在博物馆里收集了几乎所有昆虫的标本。13岁那年,他迷上了非洲地理和探索。上了高中以后,他又迷恋上了钢琴和风  相似文献   

18.
雷诺阿(1841—1919)出生于法国利摩尔的一个裁缝家庭,4岁时全家迁居巴黎。因家中生活贫困,他13岁当徒工,以绘制陶瓷制品谋生,以后又改画扇面和窗帘。1862年,他进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师从格莱尔。到了70年代雷诺阿成为法国印象派重要画家。后来,他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于是放弃了位于巴黎市内的画室,搬到郊外,其绘画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雷诺阿生命最后几年受风湿病的困扰,卧病在床,手也变得扭曲,但在家人和护士的帮助下坚持创作,那时的绘画作品依然件件优秀。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托马斯·哈代感到整个世界是令人恐怖的,而人类的处境又是毫无掩饰地冷酷无情,那么,他的个人生活却出人意外地宁静和富有乡土气息。他虽然经历了伟大的维多利亚时代,他对于紧张、真实、艰难的现时代也略有所见。哈代是英国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仍然为学术界人士和一般读者所喜爱。托马斯·哈代生于1840年,是多塞特郡一个石匠的儿子。贫困的家境给托马斯带来了自卑感,不过,他也获得了三大天赋——母亲对书籍的爱好;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一个13岁的男孩把他的老师为学校演出而创作的戏剧手稿藏了起来。他无意中保存的这部手稿竟是作家乔治·奥威尔写的一部著名的戏剧原稿。这出历史短剧名为《国王查理二世》,讲的是国王在他父亲被处决后逃亡法国的故事。这部手稿已于1988年12月15日在伦敦索思比拍卖。奥威尔的这出戏剧是1932年他在伦敦市区外海斯镇私立霍桑中学教书时创作的。后来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出版时,作者将名字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