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下游滩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下游的广大滩区,是由于黄河数次的泛滥以及过水,逐渐淤积造就的.很多年以来,滩区一直重复着被淹一退水一再淹没的过程,致使滩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根据黄河中下游洪水水位变化规律和特征、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特点,以及滩区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黄河下游滩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世纪、新的形势下,下游滩区发展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独特,为著名的“二级悬河”。黄河范县河段处于下游“二级悬河”最为严重东坝头至陶城铺之间河段的中部,滩唇高仰、堤根低洼“二级悬河”的河道形态非常突出,对下游河道防洪十分不利。一旦发生大洪水,极易在滩区串沟和堤河低洼地带形成集中过流,造成横河、斜河特别是滚河重大河势变化,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酿成决口之灾。为此,结合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防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一些必要的治理措施,以期解决问题,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3.
1利津滩区现状 1.1河道(滩区)概况 利津黄河河道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后逐渐形成的,河道的流向为西南至东北方向。自上界利津县北宋镇董王村入境,主要流经北宋、利津、盐窝、北岭及陈庄等五个乡(镇),由利津县陈庄镇爱国村流出境外,全长74km,现河道的滩区内有堤防工程77.865km、险工工程8.346km及控导(护滩)工程长15.922km、引黄涵闸工程4座,防洪标准均为防御利津站11000m3/s以下的洪水,滩区内有三处避水村台,安全避洪标准为8000-10000m3/s。  相似文献   

4.
1概述 黄河下游河道内的串沟,是指水流在滩面上冲蚀形成且与正河相通的泄水沟道,有时也称支河。有的顺堤成沟,有的成为汉河;有的只在汛期漫滩时走水,有的平时也走水。滩面的串沟、堤河过去都被称为“暗险”,河道中小流量时水流不出河槽,串沟、堤河并不险要,但当发生较大洪水时,串沟就容易引流入滩并直通堤河,使滩区受淹,直接威胁到堤防的安全。历史上因串沟夺流造成滩区大面积受灾和堤防决口的例子不少。  相似文献   

5.
濮阳市黄河滩区西起濮阳县渠村乡闵城村,东至台前县张庄闸,全长150.5km,沿黄河左岸呈带状分布,最大滩面宽7km左右,滩区面积443km^2。该段处在黄河“豆腐腰”处,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中常洪水易发生横河、斜河,威胁堤防安全。由于该河段二级悬河状况严重,又有堤河7条、渠道12条、大的串沟13条及各种原因形成的堤根洼地,黄河发生中常洪水时,滩区极易通过串沟、渠道进水流向堤根洼地,切断滩区群众撤退后路,使避水台成为孤舟。  相似文献   

6.
《治黄科技信息》2004,(3):11-12
5月9日,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委主任李国英在2004年黄河防汛会议上表示,黄河滩区问题已成为当前黄河下游防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为尽快协调好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整体防洪安全的突出矛盾,黄委正积极筹划滩区治理措施,制定滩区综合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7.
《治黄科技信息》2007,(5):12-12
进入9月初,黄河下游伏汛结束,整个伏汛期间没有出现一次具备编号规模的洪峰,这是自1996年以来,黄河下游连续10年“零洪峰”安度伏汛。  相似文献   

8.
1东平黄河滩区概况 东平段黄河河道上至梁山县下界(337+406),下至平阴县上界(姜沟控导工程下首),全长36.3km,处于由宽河道变为窄河道、由游荡性河道变弯曲性河道的过渡段上。滩区面积有92.50km2,耕地7.42万亩,分为戴庙滩、银山滩、斑鸠店滩、旧县滩4个滩区,涉及4个乡镇,67个村庄,5.79万人。  相似文献   

9.
《治黄科技信息》2006,(4):17-18
6月30日,2005—2006年度黄河水量调度工作圆满结束。记者从黄委水调局了解到的消息令人振奋:本年度因黄河来水接近常年均值,被确定为水量调度的“样板年”,在各项综合措施的保证下,首次实现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调度期内无省(区)超耗水、黄河干流无预警、关键调度期人海水量最大、下游河道损失最小、水库发电效益最高,“样板年”里成功地树立起水量调度的样板。  相似文献   

1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黄河又是一条河情特殊、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其显著特点,一是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高达16亿t,占全国诸河总输沙量的60%。就世界范围的大江大河看,黄河的年平均输沙置和平均含沙量均居第一位。二是下游河道为“地上悬河”,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三是流经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侵蚀强度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而且造成了河道与水库的严重淤积。  相似文献   

11.
《治黄科技信息》2004,(1):23-24
2003年4月24日、l1月26日,水利部分别批复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模型黄河”工程规划》,加上国务院2002年7月14日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三条黄河”中的“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规划全部得到批复,这  相似文献   

12.
《治黄科技信息》2004,(2):17-17
新华网报道 中国正在抓紧建设看得见的“三条黄河”。除现实的“原型黄河”建设之外,黄河水利委员会又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治河新构架,以“三条黄河”互为联动的工程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和科学化实验,逐步提升黄河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防汛队伍是一支专群结合,军民联防的队伍。群众防汛队伍是黄河下游防汛工作的基础力量。根据行政区划,按一、二、三线组织。以民兵、乡镇企业的工人及青壮村民为基础,党团员为骨干,吸收和有防汛抢险经验的群众参加,组织基干班、防汛队。  相似文献   

14.
1概述 长期以来,由于黄河中上游来水不断减少,黄河下游两岸引黄水量不断增多,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平滩流量明显减少,河口河段主槽淤积萎缩严重,中常洪水漫滩后防洪压力越来越大,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成为悬河中的悬河。为有效改变黄河下游防洪不利局面,1997年后国家分别采取“拦、排、放、调、挖”等措施对黄河下游进行治理,其中挖沙固堤作为治理措施之一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1濮阳县黄河河段概况 濮阳县所辖黄河河段位于黄河下游左岸,相应大堤桩号为42 764—103 891,河道自长垣入境,沿县界东进,再折向东北进入范县境内,流经全长61km。该段黄河处于游荡性河段和过渡性河段的衔接处,是著名的“豆腐腰”河段。河道上宽下窄,河床比降上陡下缓,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断流形势越来越严重,给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的工农区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黄河断流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必须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17.
"黄河学"学科构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朋飞 《天中学刊》2010,25(4):114-119
“黄河学”研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倡议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有新的发展,2009年跨入新的阶段。黄河学研究对象应为时空演进中的黄河及其流域和影响区;黄河学二级学科可分为黄河学理论、黄河自然科学学、黄河人文科学学、黄河社会科学学、黄河工程学和黄河综合学。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对“黄河学”研究和创建“黄河学”学科体系做了大量的工作,“黄河学”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滩区的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黄河的治理,而且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黄河下游滩区要实现和谐发展,不仅要加强防洪设施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缓解水资源和水环境压力。同时,还要改善滩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经济与生态效益两手抓,从而实现黄河滩区的有效治理和开发。  相似文献   

19.
1 黄河河南段滩区概况 河南省黄河设防河段自洛阳市孟津县白鹤至濮阳市台前县张庄,河道长464km,落差77m左右。河道比降上陡下缓,不同河段有不同的排洪能力。京广铁路桥以下河道两岸均有大堤约束,堤距一般在5~10km之间,最大达20km;河道为复式断面,河槽两侧有宽广的滩地。由于河势游荡不定,因此两岸滩地常有不同程度的冲淤变化,黄河河南段滩区土地面积为2200-2600km^2。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河道逐年淤积抬高,河道断面萎缩,过流能力降低,漫滩流量大幅度减小,致使黄河洪水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大险情的特点.通过对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规律的认识,以黄河下游洪水不同时期水位的变化、洪水传播时间的变化以及漫滩流量和削峰作用的变化来论述下游河道淤积对洪水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