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就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工作的重要原则,围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一目标,中央、省、地市三级党报在新闻报道中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创新,党报的亲和力明显得到提高。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大量模式化的政务新闻仍然盘踞在各级党委机关报纸的版面上,这些新闻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僵化的结构、官化的语言、死板的文风、空洞的内容,拒读者于版面之外。  相似文献   

2.
时下,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使传统媒体在“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战中面临着严峻形势。最近,不断听说有国内外新闻界的朋友“跳槽”去当网络记者、网络编辑。面对纷至沓来的网络编辑招聘广告,新闻学院校的学生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有人说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第二个春天”到了。  相似文献   

3.
殷陆君  朱琳 《传媒》2016,(17):25-27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对当前的网络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重--求,“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等新观点、新思想对开展新的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网络生态下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闻宣传管理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高度重视、深入学习、努力创新、做好工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在工作上精准有力,建设风清气正、生态良好的精神家园,团结社会各界共筑“同心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推动舆论引导能力和舆论引导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封面文章是一期杂志的主打,也是该期杂志的灵魂。如果一本杂志的封面文章期期都能引人入胜,那么杂志的品牌效应就会迅速提升。怎样才能使封面文章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封面文章应具有三大特点杂志的封面文章是否好看,关键要看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基础上,封面文章要突出以下三大特点,只有同时兼具了这三大特征,封面文章才能做得成功,吸引读者。首先,封面文章内容要有新闻感。需要强调的是,“新闻感”并不是做新闻。因为,如果是做新闻的话,即使是半月刊甚至是周刊杂志,也无法与报纸或网络相竞争。这里的“新闻感”指的是,最近一个阶段读者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当然,最好是半个月内的热点。因为根据相关的研究统计,任何重大新闻的发生与发展,都基本符合了“两周效应”的规律。因此,杂志虽然不能像报纸、网络等媒体那样突出新闻的时效性,但也应赶在新闻降温冷却之前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和网络娱乐使用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并非完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社交媒体中的非官方媒体政治新闻对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网络娱乐方面,参与性的网络娱乐对大学生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一方面政府部门继续强化...  相似文献   

6.
郭宇辉 《东南传播》2023,(12):110-112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泛滥,网络社会面临着虚假信息的困扰。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推进事实核查新闻,扮演打击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角色。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新闻,具体包含“编辑事实核查”“新闻真相调查”“事实核查新闻”三类实践模式。网络化社会和网络社交媒体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温床,当前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逐渐陷于困境,发力阻碍及实效存在不足,建议大力发展事实核查新闻,开发高效的应对机制或平台,构筑事实核查新闻的信任基础,以网民路线为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8.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第一时间”四个字,从网络上可以浏览到无数结果。通过检索,可以看出这一词组问世最多只有四到五年。“第一时间”,曾经给人们以“鲜活”之感,媒体纷纷采用,如今已为百姓所熟悉。人们知道,任何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各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绝不会在“第二时间”。于是,一些认真的受众提出疑问:“第一时间”到底是什么概念?可以想象,媒体的初衷,是为强调时效性而巧妙利用了“新闻事件最近点”原理而使用了“第一时间”字样,以此包装自己、增加新闻卖点。同时也是为了向受众传递这样的信息:本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10.
都市报的娱乐新闻应倡导“个性化”运作,从而避免跟风、炒作和低俗。温州都市报在娱乐新闻个性化的运作中,提出“亲俗”的操作理念。所谓“亲俗”,就是在新闻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加入人情味、增强贴近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发挥地域特色,讲究贴近艺术,追求通俗易懂。 一、通过发挥地域特色体现“亲俗”感 地方报娱乐新闻要凸显自身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亲俗是前提,是基础。那么,这样的“亲俗”感从何而来呢?亲传统、亲乡土,体现浓郁的地域特色,这往往是城市报的优势,娱乐新闻也不例外。温州是一个出新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亲历式新闻是将记者亲历之事及感悟一起融入其中的新闻形式。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一大批亲历式新闻呈现报端。引领读者走进基层官兵多彩的生活.展现出新闻的亲切真实之美。笔者认为,要写好这类新闻.必须立足“亲历”特点,发挥好“在现场”优势.在增强“一感三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小鲜肉”、“亲”等网络语言等成为流行语,传统新闻媒体该如何采用这些网络体?目前,网络体、新闻体好像风马牛不相及.网络体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新闻体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中“江山依旧”.但是,笔者认为,随着网络体的受众群体越发广泛,网络体会越来越多地迈入新闻体.  相似文献   

13.
庞颖 《新闻前哨》2010,(3):39-40
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消防新闻报道因其行业特点和突发事件报道多的特点,不免给受众凝重、生硬之感。将新闻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运用到消防新闻报道中,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讲述新闻故事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画面叙事,而局部画面所构建的视觉逻辑中,有“大道理”“证据链”“共鸣感”,如何运用好这些视觉元素,成为提高新闻画面叙事逻辑的关键所在。文章深入分析典型画面叙事的新闻案例,提出新闻意义“远景宏观图谱+近景写实镜头”的表现手法,新闻真相“客观数据+人证+物证”的叙事结构,新闻共情“画面填补自述+关键视角旁述”的呈现规律,希望以此来增强电视新闻画面语言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彭华新 《新闻世界》2014,(12):65-66
随着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成为反腐利剑,“网络反腐”也进入了学术界视野。然而,我们必须反思一个现实,即报纸、电视等传统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延伸至“反腐”领地时,往往选择性失明,从而产生“新闻不反腐”的伦理质问。从媒介伦理出发,可以发现传统新闻在“反腐”中陷入重重困境。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语言的张力,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取决于对新闻价值的挖掘和判断,取决于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五步”采访,“三关”编辑的严格淬炼,能让表达更为严谨、审慎、隽永,让作品更加可亲、可读、可感。  相似文献   

1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台)中国之声从2008年下半年全新改版后,推出了以整点、半点为一滚动轮盘的央广新闻。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历经滚动新闻的推出与逐步改进的过程,深感新闻是否好听,抓得住听众,留住听众群,关键在于滚动新闻能否真正“滚”“动”起来。那么,什么是滚动新闻?滚动新闻如何能“滚”“动”起来?笔者半年的亲历实践,有如下的感获。  相似文献   

18.
宋守山 《青年记者》2017,(28):24-25
媒介技术进步倒逼传媒变革,改变传媒生态,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中就包括伴随网络普及,媒体规范意识淡化,导致审核不严谨、把关不严格,记者习惯于“网络采访”,基本功缺失. 当网络传闻变为“记者”们的“唯一”信源,流量、“10万+”成为“唯一”的考核指标,炒作成为必要手段,打造“爆款”成为唯一追求,不免会差错横生,因此产生导向问题、虚假新闻、“三俗”新闻,成为网络“爆款”话题的新闻时有出现.  相似文献   

19.
“夜间新闻”逾晚播出,后遗症就是主播记者必须靠点眼药水,来保持自己在幕前形象充满“活力”。由于“华视夜间新闻”是三台中最晚播出的新闻节目,因此主播记者李传伟,自三月份接下“华视夜间新闻”主播棒子以来,几乎天天点“人工泪液”来消除疲倦感。李传伟指出,点人工泪液可使  相似文献   

20.
视觉新闻是新闻的一种“软化”表现形式,是报纸增强可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穆青同志倡导记者要“多写视觉新闻”,其意义不仅在于丰富文字新闻的表现形式,还在于强化文字新闻的可视性,从而增强可感效果。视觉新闻是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产物。目前,不少报纸相继开辟“现场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专栏,这是视觉新闻实践活动的继续和深入。实践证明,视觉新闻以其特有的形象优势愈来愈赢得读者的喜爱。但是,应该看到,视觉新闻除形象特征外,还具有情感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