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些年来神曲接连涌现,对其研究兴起,而关于神曲的大众传播心理学研究却鲜有涉及。此次研究中,笔者正是从心理学这一视角切入,发现人们对神曲的态度可大致分为"赞客、笑客、骂客"三类,他们的传播心理亦各有不同。在以小苹果为代表的传播形式中,人们倾向于集体参与而非个人欣赏,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  相似文献   

2.
胡李阳 《今传媒》2016,(9):52-54
在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和音乐商业化的背景下,《我的滑板鞋》短时间内的爆红,虽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是从后现代语境来看,“神曲”的“神传播”、社会影响以及逐渐形成的后现代音乐特性,迫使当代流行音乐不得不警惕“神曲”后现代趋势的蔓延,并致力于音乐创作体系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3.
泛视频时代,政策题材内容常借鉴"神曲"的视听模式来改进宣传语态,但"神曲"经验的借鉴策略和借鉴效果仍不明晰。本文旨在解析"神曲"的视听模式机制,通过对"神曲"视频作文本分析,并结合行为实验验证其视听模式的认知优化效果。研究发现",神曲"传播魅力来源于一套基于优化管理认知负荷原则建立的信息框架,即"神曲"模式,表现为拼贴重复、视听一致、营造熟悉等策略;该模式能显著增强用户对视频内容的注意程度,使视频内容"有效到达"。这意味着"神曲"模式或可成为其他内容生产领域改善用户注意分散、认知超载问题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张唐彪 《传媒观察》2023,(12):28-36
西方主流传播学基于专业原则,将传播认知逐渐固化为一种“专业传播观”:传播专指传播主体通过诉诸媒介、符号来分享或交流信息的专门性活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言-行”传受智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传播实践,滋养、印证了一种发源于中国智慧、根植于中国经验的“双轨传播观”:在“言-行”双轨框架下,一方面基于专业原则坚决通过诉诸媒介和符号“以言语说话”,另一方面基于崇实精神通过诉诸行为和事实“以事实说话”。从“专业传播观”到“双轨传播观”的转向,具有一定程度的“重构传播学想象力”意义。  相似文献   

5.
泛视频时代,政策题材内容常借鉴"神曲"的视听模式来改进宣传语态,但"神曲"经验的借鉴策略和借鉴效果仍不明晰。本文旨在解析"神曲"的视听模式机制,通过对"神曲"视频作文本分析,并结合行为实验验证其视听模式的认知优化效果。研究发现",神曲"传播魅力来源于一套基于优化管理认知负荷原则建立的信息框架,即"神曲"模式,表现为拼贴重复、视听一致、营造熟悉等策略;该模式能显著增强用户对视频内容的注意程度,使视频内容"有效到达"。这意味着"神曲"模式或可成为其他内容生产领域改善用户注意分散、认知超载问题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现从“反转新闻”的概念、特征及产生缘由入手,从媒体传播学和叙事学的视角,探讨了“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同时以此为基础,从正反角度论述了“反转新闻”的传播影响。最后,从媒体、公众以及法治等角度针对性地制定了如何对“反转新闻”加以规避的应对举措。同时也希望通过研究,对利用“反转新闻”进行舆情引导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期刊网上收录的1986年到2008年涉及“议题设置”理论的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试图细致描绘“议题设置”这一由西方舶来的传播学重要理论在中国的衍变轨迹。研究发现,“议题设置”理论被引入了中国后,一方面对中国学者如何认识媒体的社会角色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学术话语又使得“议题设置”理论在理论内涵、研究方法和适用范围上均发生了契合现实的实用性衍变,而这一衍变过程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传播学研究以及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实践场景。  相似文献   

8.
移动终端造就了“微”传播时代,颠覆了大众的传统生活方式、阅读习惯和知识渠道,作为传播活动的课堂教学受到时代变迁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透视“微”时代的传播特征,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依托“5W”传播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课堂容量、教学手段四个维度的教学设计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菲 《新闻战线》2022,(12):71-73
“云象北迁”事件过去将近两年了,但国内外传播学界对其的讨论和研究仍在继续。网民、自媒体和国际媒体的关注度是体现新闻事件国际传播价值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对外传播活动目前存在过分倚重“国家队”,对民间传播重视不够;主题鲜明,但真实感偏弱;严肃有余,趣味不足;孤立报道多,追踪报道少等误区,将来要扬长避短,实现从“要国际传播”到“国际要传播”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是一个青春学科,20世纪40年代才在美国形成,而中国第一次对传播学进行公开研究始于1978年7月,其标志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家新闻学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郑北渭主编),创刊号上发表的中国第一篇传播学译文《公共传播》,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公开介绍传播学。传播学在中国距今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了,它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研究进程后,于20世纪末进人高潮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特点,按照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的说法是:“传播学译著的出版持续数年高涨;在中国证实传播学假设的研究,形成规模;媒介形态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开辟了较为广阔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自从短信诞生尤其是在几次突发事件中发挥一定信息传播作用后,传播学界对“第五媒体”的研究和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有学者认为,短信就是“第五媒体”,有学者则认为这仅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到了2005年,手机报的诞生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第五媒体”究竟为何物? 它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何种  相似文献   

12.
从传播哲学角度谈“传播”的定义——传播哲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认为必须关注传播哲学这一研究领域,接着从哲学的角度给“传播”下了定义:传播是信息运动现象。这个定义的特点在于使用了哲学的重要范畴“运动”两字。用“运动”来定义“传播”,能全面完整地概括传播现象,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启发我们去吸收哲学已有的研究成果,提高传播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使传播学逐步走向成熟。这个定义只是从一个角度来丰富我们对传播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不可能用来替代以前许多有关“传播”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陈美妍 《今传媒》2023,(4):147-150
“青年大学习”作为共青团中央在全团实施的一项行动,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组织在“大思政”格局中的独特作用,为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政工作与宣传工作逻辑上具有一致性。“青年大学习”行动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本文以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为框架,从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五个维度,探究“青年大学习”行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新矩阵,旨在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优化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经纬 《青年记者》2017,(27):28-29
按学界的共识,中国传播学研究肇始于1982年施拉姆访华.施拉姆给当时的新闻研究界带来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但是,师承美国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带有先天的不足.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到传播学科危机 1.“本土化”由来已久.据孙旭培教授梳理,1994年前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美国传播学理论“译介-研究-自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被提出.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更名《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便发布了“讨论传播研究中国化”的启事,“本土化”开始了系统性思考.同期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学的学科建制.新闻学有容纳其他社会科学的宏愿,而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其实现宏愿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传播研究面临两个议题:“为新闻学服务”和“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本土化”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建立本土理论框架;其二是以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潇湘,1995).往后的“本土化”工作主要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但这个夙愿至今仍没有实现,甚至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15.
从语源、语义论“宣传”、“传播”和“新闻”的异同赵心树“宣传”、“传播”、“新闻”恐怕是当代新闻传播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三个概念。50年代以前,在东方和西方,人们都以“新闻学”来指称研究新闻媒介的学科。50年代以来,“传播”一词在西方流行,并传至资本...  相似文献   

16.
“暴走漫画”的传播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互联网上一个个性鲜明的文化现象,"暴走漫画"展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传播特征。本文从媒介与文化的关系视角入手,对"暴走漫画"幽默作品的文本特征、生产与传播机制和文化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传播学解析。认为"暴走漫画"已经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同时指出"暴走漫画"可能影响未成年受众群体成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袁青  周蕊  陈响园 《编辑之友》2015,(10):60-65
传统的“圈子”文化,以经济利益为核心,植根于社会结构中.而当前传播媒介中的“圈子”文化,是以受众共同兴趣为纽带的价值观的聚合,对传播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文章以传播学视角分析传播媒介中“圈子”文化的产生和特点,全面阐释“圈子”文化的价值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唐妍洁 《新闻世界》2013,(9):148-149
信息革命伴随着“80后”的成长,当“80后”遇到微博,一种叫做“微博控”的现象越演越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简析“80后微博控”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把关人”、“沉默的螺旋”等经典的传播学理论或失效、或弱化、或强化,从而使加强网络传播的研究与管理以规范网络传播活动显得更为紧迫与必要。规范网络传播,实行法治化十分必要,而实行网络传播法治化管理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传播研究网”于近日开通。 近年来,以“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CJR)网站开通为起点,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网站的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这是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教育和科研日益繁荣的结果。传播研究网在发刊辞中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