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周英南 《武当》2011,(6):13-14
杨振基先生是杨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次子,为杨家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宗师5岁从父学拳,后又跟随其兄守中(振铭)一起练拳传拳。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老家河北邯郸。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应邀并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太极拳专职教练,开始了他的教拳生涯。杨振基先生幼承庭训,矢志太极,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习练拳术技艺,扎根传统,较为完整地继承了杨氏家传太极拳之精要。在教拳中,  相似文献   

2.
祝步文 《健身科学》2010,(11):39-40
在日常练太极拳的实践中,往往会听到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说:“我打了这么多年的太极拳,总觉得收效不大,老是脚站不稳,手打不活,或说没有别人打得轻松.圆活、好看……更谈不上养生功效了。”原因何在?根据笔者多年来练拳,教拳、看拳体会,认为那些所谓“打得不好.收效不大”的拳友们,主要是在练拳时没能走出八个误区。笔者现就如下八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难舍太极情     
金建国 《精武》2004,(5):39-39
一、初识太极拳 我于1995年考上了无锡轻工大学,当时我已习形意拳。一天,我听到一则消息,说有一位著名的老拳师准备招收一批学员,教练太极拳。我当时来了兴趣,便在一个下午找到了教太极拳的老师父,正式向他学习太极拳。因为有一定的底子,学起拳来颇受老师喜爱,老人家夸我练得有点味道,增强了我练拳的决心。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众多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目的。如今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数,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人都练习太极拳,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很显然,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流派,有着自身深厚的理论根基,今习练太极拳者多为年老者或一些青少年,其习练的出发点为强身健体,大多数习练者都只是停留在架势上,有的青少年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对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及其内涵从无追究,这就导致了许多拳友练习的非常空洞,同时也影响了学拳的兴趣。古有拳谚:"拳无理不明,理无拳不精",这足以说明习练拳者不仅仅是要会练,而且需要练习者明明白白的练。正如太极拳泰斗吴图南说的"要科学的练太极"。  相似文献   

5.
清人陈鑫在《学拳须知》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艺术大师杨禹廷说:“打拳打个理。”这是先辈拳人给我们后继学子的至理名言,不可不悟。太极拳博大精深,拳理源于老子、易学,不理解拳理,难于练好太极拳。一般健身无须过高苛求,如果深入修练必须读书,懂得拳理。笔者认为,习拳有一个公式,“认识──理解──明白──懂。”认识,可以到各公园看人练拳,这是直观认识;还可以问拳师,请都教练,这是听中求认识;读太极拳理论书、拳书、以及对名拳师专访的纪实类文章,从中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相似文献   

6.
刘春燕 《精武》2010,(8):27-27
我做梦都没想到,陈颜胜校长会来到我们淄博,亲自给我们讲拳,教拳,带我们练拳! 2008年2月16日下午,接到师兄的电话,说陈校长来了。我听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了师兄一句,是不是来我们这里,师兄说他已经见到陈校长了,还说晚上我们要一起同他共进晚餐。  相似文献   

7.
松绪金 《武当》2015,(2):22-23
《太极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从以上拳论不难看出,学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句名言曰:"太极十年不出门","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里所说的"十"和"千"都不是实际数字。能否练好传统杨式太极拳,还要看学练者的文化素养如何,感悟能力如何。须执着追求,锲而不舍,废寝忘食,排除一切干扰自觉练拳。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不间断地每天坚持练拳两三个小时,走  相似文献   

8.
隋振江 《武当》2013,(2):23-24
古人云:"拳不敌法,法不敌功。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习练混元太极拳必须拳功合一,只有拳功一体,才能将练太极拳升华到练太极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极拳的内涵、质量及功夫的研究与提高,而不在套路多少,架子高低和动作规范与否。只有拿住丹田练内功,才能练出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  相似文献   

9.
问:这套太极拳早年的练法是怎样的?现在做了哪些改革?答:这套大极拳原来共有81式(早年没有上步措捶、上步措掌二式的名称,但此二式的手法却包含在弯弓射虎后的两个揽雀尾之中)。早年练拳的方法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练拳只知拳势名称,老师教导时虽很耐心地一招一式地教学,但学生只是照样子模仿姿势而已。苦无教材可循。学生之间又因资质不同,领悟程度不一,日久无形之中就改变了姿势,所以在当时虽然同期学拳,练出的样子就不一样,真可以说是“百人百样”。学生当了老师再教学生变化就更大了。鉴于上述原因,当我正式教拳之后…  相似文献   

10.
晏骏 《武当》2015,(3):17-18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实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练拳中的实际问题。太极外感:根据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对太极拳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外在感受,我们就称为"太极外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  相似文献   

11.
刘德增 《武当》2010,(3):49-49
太极拳拳论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意气君来骨肉臣”。明确指出,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益寿延年,意念和内气对练拳延年的意义。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拳友只关心拳套和姿势的规范,忽视益寿延年的效果。太极拳有益寿延年的功能,但是任其自然练拳养生与用意和气积极行拳祛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太极拳继承了道家内丹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吐纳、  相似文献   

12.
韦公远 《武当》2012,(8):13
笔者居所楼前有一块练功场地,每天清晨有几十名练拳者在一名老者的带领下习拳练剑。他们从二十四式太极拳开始练起,继而练四十二式太极拳……一个早晨下来至少能练习五六种套路(拳、剑),练完后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见他们会演练如此多的套路,笔者虽习拳十几年也自叹弗如。一日,笔者与其中一位习拳者闲聊,问:"太极拳  相似文献   

13.
传统太极拳,有六十几势、八十几势,还有一百零几势的。名为太极拳的一套拳,仅有十几个拳,两种钩型,掌多达几十种。几代拳人,多在掌与掌中间下功夫,在拳与拳中间变换、漫游。初练拳的人,用现代语讲,一时找不到太极拳的感觉,就是练拳多年的人,也难以找到太极拳的奇妙之处。为什么?皆因没练“太极脚”” “太极脚”说并不耳生,拳论上早有定论。 太极拳的功夫从浅到深,“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脚下的功夫是筑基功,不能忽视。练过多年拳的人,不能与  相似文献   

14.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4,(5):58-59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著名教练曾乃梁、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散打名将陈超读者郝先生通过E-mail来信问:练习武术要求舌顶上腭,以接通周天气息,太极拳等内家拳都要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请问在练拳时(包括少林拳等外家拳)是否始终要求舌舔上腭?拳术要求的呼吸自然,是否指舌顶上腭后的自然呼吸?在练拳时有的拳种要求发声(比如南拳,陈式太极拳发力时也会发声),这与舌舔上腭是否矛盾?武术运动是否应始终以鼻呼吸?  相似文献   

15.
《太极图》表明,对立物既矛盾又统一,还互相转化,太极拳的练习就是让人不断地体会在斗争中求平衡,在变换中求和谐的过程,由"我练拳"渐至"拳练我",身心熔融,练拳即是练心,练拳即是修性。"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结构中以人为主体的各个层面、各种要素的关系相互融通、协调的状态;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知太极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人通过多年练拳教拳实践证明,练习陈式太极拳确实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修拳要注意的四大环节 1、过分拘谨,违反了"周身适得其中"的要求。这样练拳,虽然很认真,但是,却容易使神不明,意不灵动,气呆滞,形体不自然。如是练拳,则面部表情严肃,眼神无神,形体僵硬,从而使太极拳之松柔艺术的称谓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18.
古典拳论:“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在众多演练太极拳的人群中,在组织竞赛的个人与集体的太极拳演练中,不难看到许多虚实不明、双重并在的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练拳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古典拳论的感悟,仅谈一下太极拳拳架中的虚实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19.
祝大彤 《精武》2003,(4):36-37
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体,即练拳、打拳与盘拳;用,即推手和技击。凡习练太极拳的人,练几年拳后都想着学练推手,那么为什么练拳者多喜爱推手、技击呢?  相似文献   

20.
拳谚,是太极拳的精髓,它精炼形象,易懂易记、给人以深刻印象,针对性地选择拳谚指导练太极拳,能理想地收到强身健体葆青春的效果。我通过阅读《太极拳全书》《太极拳研究》《太极拳入门》《太极拳运动》以及报刊杂志,收集了太极拳谚语歌诀200多条,并针对自身情况,选用6条指导练拳,不仅使缠身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