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人们便通常认为儒家是讲“爱有差等”的,而既谓“爱有差等”即不是“博爱”。但事实上,如果儒家不讲博爱,则“泛爱众”之义为虚设,“博爱之谓仁”为无稽。本文对“差等之爱”提出了全新诠释,且认为在“恕”的意义上,“差等之爱”即是通达于“博爱”的根本途径,“差等之爱”的最终境界,即是无限宏大的博爱境界。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于礼品的选择和送礼观念的转变,可以管窥整个转型社会中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每一步变化"礼"最早从宗教和祭祀而来,是人们对神灵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有仪式和物品两层含义。在古代,礼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也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的宗教和规范意义慢慢剥落,它的物质意义开始  相似文献   

3.
王蕾 《兰台世界》2007,(8S):51-52
中国人的人生礼仪,源于《礼记》等儒家经典,“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饮食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礼俗。寿诞之礼,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诞生是生命状态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一个幼小的个体开始加入社会,有了其相应的社会角色;庆寿实际上既是对过去诞生的一种纪念,  相似文献   

4.
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相似文献   

5.
祝东  张殷婷 《传媒观察》2024,(2):92-100
自发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自发运用符号并不等同于符号自觉,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能把人类带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就中国符号学思想史的演变而言,礼学的发展对其影响巨大。“礼”可以被视为一套表意符号系统,它制约着人的表意行为。先秦礼学经过礼的起源、兴礼作乐、礼崩乐坏及礼学形成等不同阶段。但只有在秩序失范的春秋时期,人们才开始思考礼乐仪式与文化象征等意义关系,这才意味着中国先民开始进入符号学自觉的时代。“礼制颓而礼学兴”,礼学兴而始有符号传播的自觉。本文从符号学视角进行溯源和分析,揭示了先秦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为华夏礼乐传播及符号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大众是古典戏曲最具典型性、最大量的观众,他们的戏剧意识体现了一种民族范围的“集体无意识”,对于戏剧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元代大众的杂剧意识于其中更具典型性,有三大特点:首先具有浓烈的世俗之气,元杂剧内容和人物显示了对情色趣味的孜孜追求及其反动;其次,宗教观念于其中影响极大,民间戏剧产生得力于宗教的呵护,但娱神之目的实在娱人;其三,戏剧本位意识很芜杂,元杂剧和其他杂艺同演于一台上,形式上极为散漫和随意。  相似文献   

7.
“慎言”是儒家传播思想的一部分。“五常”[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言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约束,规定了儒家“慎言”[2]传播思想的内在属性。儒家思想是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系,其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要求君子言论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刘杰 《大观周刊》2013,(2):19-19
儒家偏重的是情与理的和谐,道家偏重的是心与物的和谐。不再是神人之合,超越了神———先秦:让位于人人之和,儒家目的是通过情感和理智的和谐,使得大家克制内.心的躁动和愿望,为了个体、群体、社会的和谐,人而不仁,如礼乎?人而不仁.如乐乎?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那么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那么音乐对他又有什么用呢?礼和乐不是满足感官的需要,而是满足仁人和谐。因为音乐和礼,连仁爱之一心都没有的话,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儒家强调情礼统一.目的非常明确。爱而又别的操守——爱就是因为有区别造成的。论语里面仁这个字出现了一百多次.礼也有许多不同的回答.仁行五者于天下——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相似文献   

9.
张锦绣 《大观周刊》2011,(44):23-23
本文探讨了道家与茶的关系是“茶艺”;儒家与茶的关系是“茶礼”,佛教与茶的关系是“茶道”。揭示了道、懦、佛对茶文化共同的特点是:追求质朴、自然、清静、无私、平和。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发现利用茶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随着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茶与各宗教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与宗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宗教文化对茶叶的传播与发展以及茶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称“礼仪之邦”,而视其他化外民族为““蛮夷”。这固然是自我中心观的一种体现。但同时也反映出“礼”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从礼仪制度与风俗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考察。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华文化看作是礼文化: 提起中国古代礼仪,我们往往会想到儒家学派盛誉的周公制礼作乐。似乎周公是古代礼仪的始作俑者: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礼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不可能是某位圣贤闭门造车的产物。当然,我们不否认在礼仪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周公可能做了一些成文化、条理化的工作。 “礼”从字形上分析,左边从“示”,右边为俎豆祭物,许慎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礼应当是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郭沫若氏也曾推测:“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荀子说过,“礼有三  相似文献   

11.
赵静怡 《大观周刊》2011,(25):16-16,15
孔子思想是由“礼”到“仁”的演变路径。孔子在吸收和损益周礼备性原则的基础上,吸纳前人“爱亲之谓仁,利国这谓仁”的观点,把它周礼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但又不囿于礼,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中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最终形成了自己由“孝悌为仁之本”到“爱人”至“克已复礼”的仁论思想。  相似文献   

12.
陈柳冬雪 《大观周刊》2011,(5):29-29,12
《庄子》书中所提到的儒家游方之内,则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提及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并通过儒学思想中以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家为代表的与“仁”、“礼”“忠恕”和培养理想人格方面来规范现实中人们的道德标准,以“学而优则仕”的心态找到自身价值,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当中,是以“入世”的方式来实现入世的理想。相对比起来佛教根据它自身的思想特点则是通过出家修行,禁欲,来规范道德,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平静内心,以“出世”的方式来进行入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法治精神是法治建设的核心。缺乏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有再多的法律条文,再好的法律文件都会归于零。
  中国传统社会是儒法兼治的社会。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制度基础之上的,其法律主要是由刑法(刑律)构成,是建立在“民”没有权力和权利的前提下的,民事行为往往也是通过刑律进行调整的,有律无宪,有刑律无民法。在这种传统社会,更主要的是通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礼”这种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约束的,如果我们认真研读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三礼”的《礼记》、《仪礼》、《周礼》,就不难发现“三礼”对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冠服饰,从出生到埋葬,甚至死后,人的一切都有明确规定,把人的社会地位通过伦理道德的方式加以固化,一旦逾越,就要受到严厉惩罚。因此,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辅以刑罚的一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一、消费的符号属性与房地产广告符号系统的运行机制 现代社会,消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产品物质层面的功能和效用,商品的符号化意义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重视.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除了要满足其基本的物质性要求之外,还想获得更多的精神层面和心理上的满足,充分彰显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个性品味和生活价值等方面的意义,进而得到礼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兰台世界》2018,(Z1):29-30
<正>一、中国古代法律的人性化1.西周的德礼化与人性化。我国古代法律一直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从国家建立之初一直到唐朝,我国法律一直在不断发掘人性化的内容。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在很大意义上是西周的道德化、礼制化。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西周典籍"四书五经"大部分都是经由孔子整理的,它记录着西周时期的规章制度和思想文化。所以,我国古代法律彰显人性化,实际上就是西周的德礼化,而后来的儒家思想是西周德礼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16.
李晓东 《大观周刊》2011,(13):119-119,117
对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从80年代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儒教是教”说,另一种是儒学“隐宗教或泛宗教”说。本文试从两种观点反映的问题入手,分析儒学的宗教性特质。并以此特点出发,结合社会现实,探索了几条儒家复兴的途径。一是,儒学宗教化道路;二是,作为文化,为现代人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7.
一、心理群体与群体心理特征: 心理群体,在心理学上讲,就是指聚集成群的人,他们 的感情和思想因外界刺激,全都转向同一个方向,从而形成 了一种集体心理。心理群体的产生往往因为突发事件而起。 SARS是一个突发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媒体面临的就是这 样一个有着共同心理特质的心理群体。 这一群体。因为内部受到无意识的控制,表现出“易受 暗示、情绪传染、促发行动”等特征。在这次SARS事件中, “谣言飞传、抢购风潮”等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样一个心 理群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韩俊英 《大观周刊》2011,(41):130-130
1、语感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算法作为连接技术与社会的物质性中介,重构了人、机器和环境三者的关系:由物理关系转变为万物互联的数字关系。在算法重构的数字关系中交织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资本利益,这导致了人与技术、平台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引发了个体、技术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算法伦理风险,即有的将正确的价值理念嵌入算法、要求全方位的算法信息公开等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还不足以应对实践过程中的算法伦理风险。算法伦理的建构还要以公正的眼光看待算法,努力摆脱用户对算法伦理的“无意识”状态,将选择权归还给个人,并与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相协同。  相似文献   

20.
儒家十分看重群体的作用,把群体的需要作为个人适应社会而生存的伦理前提,并把这落实到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行动中去。因此,儒家极为往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同时,强调要把个人的修养所得推广到社会中去,做到“正人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理想道德人格。这一思想对当代新闻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素养.仍然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1、“修身齐家”与新闻工作者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高,把有没有道德品质当作区分人与禽兽的标准:“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放禽兽。’V)为此,偶家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