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档案》2008,(1):23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炎黄子孙的千年飞天梦想终得实现。尤其值得天津人骄傲的是,这次被“嫦娥一号”采用的490N卫星发动机支架连接件,为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攻关研制,为“嫦娥”成功奔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2(1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2时21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根据北京中心计算结果,嫦娥三号探测器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现在我宣布,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07,(11):F0002-F0002
10月24日下午6时05分,我国第一枚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伴着烈焰腾空而起。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07,(21):5-5
据新浪网,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张晓祺 《军事记者》2010,(11):73-73
"嫦娥"再奔月,举国同关注。在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遨游太空的日子里,有这样一群不知疲倦追逐"嫦娥"的人。他们扛着摄像机、举着照相机、拿着麦克风、揣着笔记本,“围追堵截”着每一个新闻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紧张忙碌,才有了一篇篇鲜活的文字、一幅幅精彩的图片、一个个生动的镜头……  相似文献   

6.
“嫦娥一号”——一颗翱翔在38万公里奔月“天路”上的“中国星”,在2007年的金色秋天里,无疑是万里长空中耀眼的星辰。 “嫦娥一号”10月24日从彝海凉山峡谷中腾飞,11月26日从月球轨道传回第一张照片。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解放军报》记者始终在追寻着“嫦娥”的翩翩身影,共采写出消息、见闻、通讯、评论、专访等新闻稿件近百篇,策划组织“探月专号”专版7个,还依托“中国军网”进行了网络直播访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本文记录了军报记者在这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7.
"嫦娥一号"——一颗翱翔在38万公里奔月"天路"上的"中国星",在金色的秋天里,无疑是万里长空中耀眼的星辰。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从彝海凉山峡谷中腾飞,到11月26日从月球轨道传回第一张照片。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解放军报记者始终追寻着"嫦娥"的翩翩身影,共采写出消息、见闻、通讯、评论、专访等新闻稿件近百篇,策划组织探月专号专版7个,还依托中国军网进行了网络直播访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文记录了军报记者在这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8.
选择“独特视角”王雪飞人民日报社把1996年定为“精品年”。总编辑范敬宜在谈到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时,特别强调要“以独特视角取胜”。他说,有许许多多的新鲜事物,往往“身在宝山不识宝”,看惯了,一般化了,如果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一滴水...  相似文献   

9.
张雷 《军事记者》2010,(11):40-41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随着“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托起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地飞向茫茫太空,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
嫦娥二号的升空让西昌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这个月亮之城里,中国一线的航天科学家以及更多默默无闻的人们留下了他们的青春、梦想和汗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人们对"嫦娥一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文化热、天文热、旅游热也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正如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所说:"嫦娥探月不但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民科普课,更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史记 《传媒》2008,(1):76
<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12月11日第31期发表了一篇<"嫦娥"照片可能错了>的文章.文章认为,"嫦娥一号"发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存在差错.  相似文献   

13.
柏健 《新闻前哨》2007,(12):30-31
“第一现场”的价值 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一飞冲天,成功奔向深空,中华民族千年之奔月梦想正一步步演为眼前现实。那一刻,举国欢腾,全球关注。25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无疑成为传媒的最大热点和焦点。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升空并发射成功。围绕着这个可以载入中国伟大复兴史册的大事件的前前后后,是媒体对她的热烈关注及激情报道,是一场场擂台对垒般的新闻大战,也是一道道丰盛美味的新闻大餐。如今大战硝烟已散,然大餐滋味犹存——盖因所有报道皆白纸黑字留在此间。事后对此作一解构,当为有益的业务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是“加工匠”的角色,主要职能是对文稿的“编”与“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编辑转变职能,充当好“策划人”。编辑策划要求编辑要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现代意识、宏观意识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6.
欧阳自远:非常感谢上海图书馆给我这个机会,来向大家汇报关于中国的"嫦娥"工程,特别是能够参加到"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的讲座,我感到尤为荣幸,非常感激上海市在各个方面对"嫦娥"工程的巨大支持,而且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所以我一直非常感激大家对"嫦娥"工程的关心和真挚的爱护,给予我们众多的鼓励,我代表"嫦娥"工程再一次向上海表示我们真诚的感激.  相似文献   

17.
贾永  李宣良 《军事记者》2007,(12):20-22
正在绕月球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把"嫦娥奔月"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变成了现实。遥望"嫦娥",当我们为中国航天人在太空中留下的中国新高度而自豪的时候,他们身上所彰显的中国航天精神,  相似文献   

18.
柳刚 《军事记者》2008,(1):17-18
随着第一张月球地表照片的传回,嫦娥绕月的新闻大战即将拉上帷幕。 此次月球探测工程宣传报道任务中,我担任的角色很“杂”:当记者,在一线写稿;当编辑,在后方服务;当交通员,往来穿梭取材料通信息。这种感觉,就像是足球场上的“自由人”,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出现。总结会上,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大家认可,评价我这个“自由人”当得不错,关键时刻顶了上去,没有掉链子。  相似文献   

19.
“规定动作”是地方党报独特而宝贵的新闻资源。党报要参与市场竞争,维持对地方舆论的主导力,就应强化“规定动作”的报道,用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处理新闻资源,从频繁程式化的报道中凸显党报应有的高度,体现党报的根本宗旨。具有更大选择性和发挥空间的“自选动作”是党报自身特色和个性的重要体现。党报要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必须创造大量吸引读者眼球的“自选动作”。但“自选动作”要保证不越轨、不出轨,不能为吸引眼球而搞噱头,不迎合低俗趣味。  相似文献   

20.
曾圆 《报刊之友》2013,(7):137-138
2012年10月开始,围绕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全国刮起了一阵“莫言热”,该文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度剖析“莫言热”的传播符号、传播流、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等。同时文章还就“莫言热”中兴起的谣言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