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新闻报道的采访过程中,记者都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如何采录到丰富而又生动的素材?本文认为: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新闻采访的出发点,而能否采录到丰富的素材,则直接取决于记者对于受众心理需求的掌控能力。  相似文献   

2.
如何从十分有限的新闻资源中筛选出可供深度挖掘的选题,如何保证深度报道选题的可持续性?答案只有两个字——策划。实践证明,唯有主动策划,才能独辟蹊径闯出新路;唯有主动策划,才能做到新闻选题不枯竭。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大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都通过新闻了解政治、了解社会的发展,国家也通过新闻将最新信息传达给受众,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因此新闻稿件写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在写作过程中遵循写作要求与规范,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提升对新闻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写出好的新闻稿,才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包四华 《声屏世界》2016,(10):23-24
传统媒体,尤其是地市级媒体在报道政治经济时,唯有确保其新闻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并辅以"内容为王"的原则,才能在流失的受众群中稳定巩固老受众,吸引新生长年轻人.  相似文献   

5.
新闻从业者大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新闻越来越难做。为啥?这除了媒体竞争愈演愈烈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众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发展的需要,读者素质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可选择媒体的增多,使得受众对新闻数量和质量有了近乎挑剔的要求。这也就让新闻从业者,尤其是奔跑在新闻第一线的记者备感压力,他们在反复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鲜活新闻才能抓住受众的心?如何抓取受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这些年,齐鲁晚报在抓鲜活新闻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突出三点:抢“第一”点,找共振点,抓要害点。抢“第一”点求…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和移动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要想垄断新闻资源、抢发独家新闻,已经是很不现实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报纸应该如何用新闻吸引公众的眼球?唯有对新闻报道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是新闻策划的核心创新,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有时其实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是策划的灵魂,策划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要求编采人员具有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成为众多媒体特别是都市类报刊精心经营的新闻品种。它以其贴近基层受众的实际生活而大受欢迎。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受众,为受众服务呢?  相似文献   

8.
刘莹 《新闻窗》2011,(3):38-38
一名专业的新闻记者,如何才能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如何报道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有价值新闻?这就需要记者在新闻的采写中要学会把握技巧,即能时刻捕捉住蕴藏在生活中的丰富题材,时刻保持住对新闻题材的敏感性,不断的求新务实,立异标新,始终坚持讲求新闻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新闻正成为受众日益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目前仍有大量的工作汇报式、总结式经济新闻存在,采写经济新闻的记者还有相当一部分困于文秘的角色之中,难以自拔。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如何才能使经济新闻惯有的“死板面孔”变得活泼、可爱、特色鲜明?经济报道一般是指关于物质生产领域中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经济报道在概念上被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所发生的事实”,这就给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带来了难题。但是,如果记者能够在采访及写作中很好地挖掘出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兴奋点,经济报…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概念的横空出世,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当下,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网络弹窗资讯等层出不穷,受众选择信息海量化,接收渠道多元化。广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唯有强化受众意识、产品意识,加快新闻资讯的流动节奏,让公众享受到更快捷、更实惠的新闻服务,才能提升传播的有效性,保持受众的黏稠度。  相似文献   

11.
如何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侯志强 《青年记者》2006,(22):36-37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效果并不理想。究竟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从了解逆反心理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12.
钟军 《记者摇篮》2009,(5):76-76
广播新闻节目在电台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听众了解罔内外大事的一个窗口,具有同定的受众群及较高的收听率。然而目前往往由于在同一时间段新闻内容的雷同,而使一些台在损失一部分受众的同时,也白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资源,那么究竟该如何充分利用频率特色,走出自己的“新闻之路”,让受众在众多的新闻早餐中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那一套”呢?  相似文献   

13.
许晓霞 《新闻世界》2011,(10):74-75
地市广播电视报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兴盛的产物,是广播电视传媒的延伸。广播电视报在广播、电视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地市广播电视报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如何谋求自身发展?唯有创新。创新,是振兴地市广播电视报的必由之路。从创新地域特色,创新服务特色,创新经营特色等方面,使地市广播电视报服务受众更胜一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有人曾对枯燥冗长、艰涩难懂、论文式的经济新闻进行了如下归纳和讥讽:措施八九条,数字一大串,见物不见人,枯燥又呆板。如何在经济新闻中把一些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受众?笔者认为,只有背靠“生活”这棵绿树,变工作角度、业务角度为生活角度,经济报道才能被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5.
王粤海 《新闻世界》2008,(12):46-47
跨入21世纪后,中国的新闻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类媒体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新闻目益同质化的时代,如何使自己的版面、频道、网站等牢牢地吸引受众的眼球?具体到报纸的时事版,这个问题可以提得更加具体,那就是:面对同样的新闻来源(电讯),如何以编辑的二次加工.使得自己的版面与众不同,更具魅力?回答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并不难,关键是提高时事报道的编辑水平,  相似文献   

16.
袁媛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63-164
不管新闻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手段如何先进,媒体的传播内容都应当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因此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编辑记者们要始终关注受众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什么新闻感兴趣,在新闻点的选取、提问的重点、表现的手法、语言的编辑等方面都要体现受众的意识,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登不得大雅之堂!”,这是部分受众对社会新闻的一般印象。近年来,一些媒体片面追求“卖点”,刊播一些格调低劣、荒诞不经的社会新闻,陷入了低级趣味和媚俗的误区,使得社会新闻——这个被称为“8小时以外新闻”的新闻题材饱受争议,社会新闻报道如何才能走出花边新闻的怪圈,成为既能为媒体争得受众眼球,又能彰显人文关怀、提升媒体影响力的的精品新闻?  相似文献   

18.
视频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字评论如何竞得一席之地,让受众产生情不自禁地分享欲望?新闻评论从内容、形式、思路到文字,都要给受众一种强烈的新奇感,即创新而独特,方能真正发挥评论启人心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袁颖 《新闻窗》2014,(3):10-11
新闻采访是新闻行业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而现场观察则是记者在采访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对记者取得真实材料、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加上记者勤跑、善观察,仔细留意身边的新闻线索,才能在采访时得心应手,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做出可读性强、新闻价值高、真实而具震撼力的新闻报道。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怎样观察现场新闻事件,从中寻找新闻线索?如何与被访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从中挖掘出重要的新闻信息?采访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掌握哪些访问方法、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20.
广播媒体已进入“栏目时代”,组合式新闻、热线节目等,提供的集成式信息,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当今社会,记者单篇稿件提供的信息,在广播中是无法满足受众需求,而栏目提供给听众的主题式集束信息,能使受众在较短时间获取所需,而栏目受众的忠诚度也更为固定和提升。如何加强新闻广播栏目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