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样是参加会议的记者,为什么有的能抓出很精彩的新闻,有的只能是会议程序加领导讲话简单交差?关键在于发现的能力,需要记者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善于捕捉会议中的“亮点”,从“会海”中捞“活鱼”。  相似文献   

2.
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凑在一起,谈起某些老同志采写的新闻作品,往往议论道:“缺少文采,干巴巴的。”“英雄割剧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舞文弄墨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可是,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文采”呢?有的青年记者以为,华丽的词藻多  相似文献   

3.
刘国华 《记者摇篮》2008,(10):12-13
会议报道是党报报道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有关会议更是如此。有的会议召开本身就是重要新闻;有的会议富含重要内容;有的会议参会人员令人关注;有的会议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等等不一而足。纵观目前我们的党报会议报道,普遍不受读者欢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会议报道形式几乎成了千篇一律的“程序”他文章。  相似文献   

4.
会议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搞好会议报道是新闻记者的一大职责,很少有记者没有接触过会议报道的。在我国新闻界,有关会议新闻要改革的呼声,已喊了多年,虽然近年来已开始有所变化,但从整体上看,目前的状况仍是:会议新闻太多太滥,主管部门要求新闻媒体大会大报、小会小报、有会必报,有的领导把报与不报、刊登的位置、篇幅长短看作是一种“政治待遇”。另外还有篇幅过长、内容空洞无新闻、写法程式化明显等。有的报纸第一版7条新闻中有6条是会议新闻。据有的党报统计,会议新闻在第一版约占35%的比例。一言以蔽之,会议新…  相似文献   

5.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6.
易欣 《新闻窗》2008,(3):45-47
近几年来,一个新的新闻术语“新闻观察员”作为时尚而体面的称呼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但其含义并不确定,有的指新闻线人,有的指新闻评论员,还有的指监督监察人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观察员”是一个指向性非常明确的政治概念,“新闻观察员”的表述扩大了“观察员”的内涵,降低了“观察员”的规格,其表达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准确,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极易造成新闻语义和传播秩序的混乱。  相似文献   

7.
现在报纸上有些新闻常常不尽人意,读者埋怨可读性差。具体表现在有的枯燥无味,不堪卒读;有的缺少新闻根据,不知道这篇报道为何成其新闻;有的缺少必要的新闻要紊,如时间、地点都没有;有的内容、语言欠准确;还有的缺少信息量或信息不完整,等等。那么,新闻作品一般应具备哪些品格,应该有那些构成要素呢?笔者最近翻阅了第三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部分的50篇获奖作品,觉得好新闻有以下几方面的构成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要真实、准确、完整。好新闻最重要的要素是事实的表述一定要真实、准确、完整。凡新闻中涉及的事实,特别是人物的姓名、事件发生的地点、数字、细节等,都要核对清楚,做到准确无  相似文献   

8.
许虎 《军事记者》2008,(3):66-66
都说会议报道难写,难在哪里,难在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和“生硬化”,缺少新闻性和鲜活性。会议报道写起来费劲,读起来没劲。因而对于会议报道,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大都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要的会议报道还必须搞。只有知难而进,才能迎难而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从会议中抓出很好的“问题新闻”。  相似文献   

9.
莫把新闻藏在“新闻”里。这是我写作消息《借“洋脑”发“洋财”》感受比较深的一点体会。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怪。其实,这并不是个什么怪问题,而是不少初学新闻的朋友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人就是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0.
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凑在一起,谈起某些老同志采写的新闻作品,往往议论道:“缺少文采,干巴巴的。”“英雄割剧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舞文弄墨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可是,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文采”呢?有的青年记者以为,华丽的词藻多些,景物、天气、人物心理动作描写细些。这样的文章才有“文采”。所以,在一些新闻作品(特别是人物通讯)中,一些同推进情节、塑造人物毫无  相似文献   

11.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就看你会不会挖掘,如何挖掘。同样是开会,有的人为没有新闻可写感到苦恼,甚至谈“会”色变;而善于“听”会的记者,总能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线索,写出不同寻常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2.
都说会议报道难写,难在哪里,难在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和“生硬化”,缺少新闻性和鲜活性。会议报道写起来费劲,读起来没劲。因而对于会议报道,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大都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要的会议报道还必须搞。只有知难而进,才能迎难而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从会议中抓出很好的“问题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不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目前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新闻有术无学”,缺少完整的体系,不是一门科学。有一部分同志虽然并不否认新闻是一门科学,但不承认新闻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有的说新闻是政治学的一部分;有的说薪闻从属于社会学;有的说新闻是学的一个支流;有的说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党的学说的组成部分。如此等等,总之不承认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两会期间”,我有幸和其他4位同志一起,组成了扬子晚报“两会”报道组,全程参加了“两会”报道计划的拟订、会议报道工作。现在再回望这一个星期的紧张工作,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两会”是座新闻大富矿,要追求“产金量”,相对并不太难,但要从这座富矿中力争多“挖”一点含金量高的新闻,不容易。  相似文献   

15.
“画蛇添足”历来是新闻写作的大忌,新闻应该让事实说话。如果在事实之上妄下断语,或者主题已明再来一番议论,这种“蛇足”于新闻非但无益,而且有害,这已是新闻写作之至论。在新闻改革中,许多同志注意排除多余的议论,削枝强干,用事实说话,形成了很好的写作风气。但也有把新闻中的议论一概视为“蛇足”而加以排斥的倾向。有的新闻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俱在,却缺少几句  相似文献   

16.
世界著名艺术家罗丹精辟地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创作需要善于“发现”,而新闻写作也要善于“发现”。若要有所“发现”,必须培养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写出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此类事例举不胜举。1960年3月4日,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格拉蒙完成采访任务后,晚上回到办公室偶然打开电视机,恰巧看到誉满全美的意大利男中音歌剧表演艺术家雷奥纳德·华伦突然倒在舞台上,他立  相似文献   

17.
有些同志在新闻采访中,常觉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融洽不起来,深入不下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这些同志知识面较窄,不懂得采访对象讲的知识和专业,不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等。如果说古人称向外行请教为“问道于盲”,那么我们有的记者、通讯员去采访那些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里的专家,或可称是“盲者问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记者、通讯员和采访对象之间由于缺少共同的语言,而给记  相似文献   

18.
3、“何时”要素。新闻,新闻,贵在于“新”。一旦拖延了时间,往往成了“六月黄花”。所以,“何时”是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都应该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写进新闻里。但是它在新闻的五个W里,从总体上来说,是次于“何人”、“何事”的。在有的新闻导语里,首先应该把事情发生的时间突出出来,有的则次之,有的可有可无。因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何时”写在新闻里,甚至放在首要位置,是值得斟酌的. 重大新闻的预告,重要会议的召开,重要节日的活动,重大体育、文艺比赛的举行,有特殊意义事情的发生,对重大事件的庆祝、纪念活动等,一般都应该把“何时”放在新闻的导语里,甚至让其坐上头把交椅,也是理所当然的。比如,重大的体育、文艺比赛,如果新闻里不标明时间,可能等读者打听到具体时间时,比赛已经时过境迁了。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悟”性的重要。 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同志年纪并不大,学历并不高,“报龄”并不长,经验并不丰富,但是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而有的同志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较长的新闻工作经历,工作也很努力,作风也很深入,却苦于写不出比较满意的作品。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原因,就是缺乏悟性。平时,我们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各种“性”:党性、原则性、战斗性、群众性、知识性、科学性,等等。这些“性”,无疑都非常重要,可是不大讲悟性,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  相似文献   

20.
视觉瞬间性是摄影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但“瞬间”并不代表新闻摄影的全部。平庸的“瞬间”,没有意味的瞬间,就是抓住了,拍出来的新闻摄影作品还是苍白无力的。那么,如何让新闻摄影的“瞬间”变得精彩而富有内涵呢?一、要善于发现“瞬间”体现的深刻内容在办报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摄影记者和通讯员来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