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隋代京兆郡鹰扬府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府兵制度是我国中古时期主要的军事制度之一,它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朝二百余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废止。隋代是府兵制度完善之时,它上承魏周下起大唐,是府兵制度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因此对隋代府兵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府兵的最重要组织形式是兵府,对兵府情况的统计研究是府兵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前贤学者在隋代兵府研究上作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劳经原、劳格、罗振玉、谷霁光等诸位先生分别在其论著中补过隋代兵府,并都有精彩的论断。本文在继承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搜检史籍及墓志资料中对京兆郡一地兵府的记载,对捡获的京兆郡十六个兵府,进行系统归理与考证。  相似文献   

2.
河东裴氏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见于正史记载的裴氏人物达数百人之多.本文搜集研究6通裴氏出土墓志资料,与正史对比,以劄记为体裁,对唐代以前文献记载的河东裴氏人物、相关历史人物和有关历史事件进行考证,纠误6处,补史14处,证史5处.  相似文献   

3.
唐代军事制度是在隋代府兵制的基础上承袭而来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变化。大体上说,以安史之乱为界,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有府兵、兵募、团结兵和健儿等;后期,伴随着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唐中央有禁军,地方上则有藩镇军。一、唐前期军事制度唐朝前期军队,主要有府兵、兵募、团结兵和健儿等。其中府兵和兵募都具有兵农合一的性质,同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所不同的是,府兵是封建国家的一种正式的兵役,而兵募则属非正式性,募兵与否一般因事而定。府兵完成任务后还是府兵,兵募遣散后即是一般农民百姓。  相似文献   

4.
2001年3月,山东陵县神头镇东街发现唐代古墓一座,墓中出土墓志一方、秦王镜一面、陶器一宗.经考证,志文所载墓主远祖"蒨"当为汉代大臣东方朔.该墓墓志的发现,为研究东方朔故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洛阳新近出土晚唐孟珏墓志详细记载了孟珏的家族世系、婚宦政绩诸情况,可补传世文献之阙,为唐代相关研究提供新资料。结合其家族墓志又反映出晚唐墓志撰书的至亲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导语】蒲城碑林有一个著名的隋代墓志,叫《苏孝慈墓志》。在中国书法史上,隋代的书法作品有这么几个代表:一个是河北正定的《龙藏寺碑》,一个是陕西的《苏孝慈墓志》,还有一个是《董美人墓志》,但《董美人墓志》碑石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苏孝慈墓志》就是从陕西蒲城县的苏坊乡出土的,所  相似文献   

7.
刘宇 《华章》2007,(12):64-65
本文认为在唐代府兵制度下存在一种以军事关系为纽带建立的聚落--府兵制度下的军事聚落.并从河南修武县周村入手,对这种聚落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戴均禄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2):52-56, 96
建国以来,随着隋唐墓志的大量出土和整理出版,一些学者继劳经原、罗振玉、谷霁光之后,利用这些墓志研究和增补了鹰扬府和折冲府,并且发表了不少相关论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近年出版的隋唐墓志,新增补鹰扬府10个、折冲府12个,并对前人研究略做补正。  相似文献   

9.
《滨州学院学报》2020,(3):50-54
近年在山东淄博出土的明参墓志,是山东地区出土的比较少见的金代墓志铭。明参在北宋末年出仕,任庆源府柏乡县主簿,面对流贼,他不以位卑而逃匿,入金后,归隐于田园。墓志还对明氏家族的名人及系出进行了叙述。该墓志不仅可与山东安丘出土的明元吉墓志铭相参看,还因为墓志所叙事件并无史志记载,可补史志之缺。  相似文献   

10.
魏晋隋唐时期的河东裴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之一。西晋时,它与琅王牙王氏齐名;唐代,它出现了十七名宰相,对当时的历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大量唐代河东裴氏墓志的出土,为解决其族源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河东裴氏“与秦同祖”,其直接祖先是春秋时期秦桓公之子钅咸  相似文献   

11.
河东地区(今山西)的战略地位为历朝统治者所重视,唐朝尤甚。河东是唐朝的北都,既担负着捍卫京城的任务,又要保卫北疆的安全,可以说是内陆极为重要的一个军事重地。那么河东地区的军事情况在唐朝军事制度演变中又是怎样变化并又居于什么地位呢?文章主要从文献资料记载的府兵制、边防兵和节度使制并参考今人著作来分析河东道的军事部署和阐述其重要的军事地位。  相似文献   

12.
隋朝禁卫军十二府之列的左、右领左右府,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领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各十二人,备身六十人,其基本职能是"掌侍卫左右,供御兵帐",在禁卫武官制度中处于关键地位。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制,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与十二卫及左、右监门府共同构成禁卫军十六府。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直斋二人,领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隋朝领左右、备身府制度源于东魏北齐,东魏北齐领军府统领左右府,其长官为领左右将军,领千牛备身及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备身三个系列的禁卫武官。其制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孝明帝中叶元叉专政之初出现的领左右及千牛备身诸职。大业九年隋朝开始招募骁果,设折冲郎将、果毅郎将为长、贰官"掌领骁果",并置左、右雄武府,以雄武郎将、武勇郎将为长、贰官领骁果府兵,而在现实中统率骁果的将领并不都是折冲、果毅、雄武、武勇郎将。骁果的征募及相关军将的设置,是在隋末大规模战争中府兵大量减员且无法继续从民间征发的情况下,隋炀帝采取的征集兵员特别是保障禁卫兵力的措施,是禁卫武官制度一次局部性变革,是对府兵制和禁卫军十六府制度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周庆彰 《历史教学问题》2012,(1):112-113,86
当作为工具书来源的传世文献史料出现记载错误疏漏时,需要运用二重证据法,利用墓志碑刻等地下出土资料进行考证,复原历史。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公布的墓志-中共收有隋代宫人墓志40通,这些墓志记载了宫人的姓氏、籍贯、官品、品行等信息,从墓志的具体记载中,可以看出隋代宫人的素质品格、寿命长短以及宫人丧葬等相关问题,对于研究隋代宫廷和中国妇女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检读有关史籍和《吐鲁番出土文书》(以下简称《文书》)、吐鲁番出土墓志墓表资料以及有关史家学术论文,发现曲氏高昌王国令尹、府与公等问题,值得一议。这对研究立国于吐鲁番地区,时间近140年的高昌王国历史不无好处。因这两个问题互不关连,意见极不成熟,不成长篇,故名杂谈。  相似文献   

16.
明兵部左侍郎张海墓志疏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3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妇幼保健院施工现场,出土明代兵部左侍郎张海及其妻潘氏墓志两合,其中张海墓志史实丰富,为研究德州张氏家族及德州地方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唐朝时期府兵制中“兵“的地位变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的府兵制随着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达到极盛,府兵制中"兵"的地位也空前地提高;唐中期以后,社会走向衰落,府兵制遭到破坏,府兵制中"兵"的地位也急转直下。"兵"的地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从极盛到衰落的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山西出土《隋虞弘墓志》的碑文记墓主虞弘是鱼国人。鱼国,史书失载,据学者的研究,鱼国应为中亚的粟特国。虞弘的家势显赫,祖父辈为鱼国领袖、茹茹国及北魏的官员。在政治变幻无常的魏晋北朝以至隋初,虞弘的官位不断转迁,除了担任武职及使节外,也曾领乡团和当萨保。府兵制度形成于西魏,其后北周、隋、唐均有发展,虞弘身处其中,以其个人的背景、经历及官职的迁转,可作为一个例子,来展示历时约二百年的府兵制度,其前期和后期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9.
南京南郊牛首山北麓司家山谢氏家族墓地出土的 4方墓志 ,是目前发表的与东晋谢氏家族及东晋贵族政治相关的最新资料。本文首先对墓志的文字和内容进行校释 ,而后对谢氏家族墓志所见谢氏系谱及联姻集团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 ,对葬于刘宋永初二年 ( 4 2 1 )的谢墓出土墓志的意义进行了阐发 ,认为谢墓志不仅是南朝以后逐渐沦为斜阳旧族的谢氏的挽歌 ,更是东晋流寓政府的一首挽歌  相似文献   

20.
阜南朱寨曹元村宋墓新出王容季、王子直墓志铭,确认了北宋名儒王回家族墓地位置,是近年安徽地区宋代墓志材料中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出土墓志文与文献、传世诸墓志文互证,可校补王回家族史料之讹误、阙疑,为研究北宋颍州王回家族居地与墓地迁移,爬梳其家族世系与族人迁徙轨迹,考证其家族名人科举、仕宦、交游、文学成就、婚姻与丧葬等提供了珍贵材料。墓志文蕴含的丰富史料信息,对研究北宋文学史、社会生活史及基层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变革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