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付卫杰 《收藏》2013,(7):122-125
1996年10月,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这一发现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窖藏出土各类佛、菩萨造像400余尊,因数量多、种类繁、雕刻精美、贴金彩绘保存好、跨越时间长而备受关注。出土的大部分造像为北魏晚期至北齐时期,而高浮雕背屏式造像是这一时期最具时代艺术特色的造像形式之一。尤其是背屏造像上部雕刻的飞天,其清秀的面容,动人的微笑,飘  相似文献   

2.
庞文龙 《收藏》2007,(12):112-114
历年来,岐山地区陆续发现一批佛教造像,现挑选四尊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7,(1)
正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一处佛教窖藏,数百件石雕彩绘贴金佛、菩萨像与难以计数的佛像碎片出土。这些窖藏绝大多数是北朝晚期,即公元6世纪的作品。龙兴寺窖藏堪称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20年后,2016年9月,在世界美术史大会召开期间,中央美术学院的郑岩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了"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与以往龙兴寺佛教造像的展览不同,郑岩  相似文献   

4.
张宏书 《收藏》2008,(12):90-93
艺术品市场上的佛教造像,最受人瞩目的当属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它们是近年来佛教造像拍卖的热点。然而清代佛教造像艺术品却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特别是清中早期的佛教造像,独具魅力。当永宣宫廷造像在市场上价位达到近千万乃至几千万元的时候,便只能成为顶级藏家的珍藏,多数藏家只有望价兴叹了。清代佛教造像据有价格优势并蕴涵着很大的升值潜力,占有了稳定的市场。  相似文献   

5.
尹青兰 《收藏》2014,(10):50-58
素胎瓷,是没有施釉就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也有"生瓷"之称。素胎瓷在宋代的江西就多有烧造,并且烧造的窑口也不限于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的白舍窑、吉安的吉州窑等均有烧造,产品一般为佛教造像和随葬明器。北宋时期的佛教塑像多为素眙,或素眙加彩。如1966年拆除江西省吉安市北宋江仕澄塔(编者注:该塔二层南面门楣上嵌有一方砖,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后期,泾阳县崇文宝塔塔顶发现明代鎏金释迦牟尼涅槃像等八件铜鎏金造像,其后由泾阳县博物馆收藏。这组铜造像在《咸阳市文物志》《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泾阳卷》《陕西省志·文物志》等出版物中有零星著录,但多按照佛教造像介绍,少有专文详述。这批造像实际上为佛、道两教题材,在古代佛塔遗迹中同时出土是非常罕见的。造像应为明万历时期崇文塔的瘗埋、供养之物,作为纪年资料对研究明末造像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袁凯铮  王蔚华 《收藏界》2012,(1):108-110
古代铜佛造像,不仅是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凝聚,也是古代工匠高超金属加工制作技艺的体现,向来为国内外艺术研究者和收藏家所重视。西方收藏佛教造像的传统,从西方以殖民者的姿态侵入亚洲原有佛教信仰的地区就已经开始。欧美的博物馆和民间目前仍存有大量的佛像精品,这些精品在今天它们亚洲的诞生地已经很难见到。西方对铜佛像开展研究工作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西藏是佛教文明的一块重要宝地,藏传佛教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而屹立于世界宗教之林。西藏博物馆作为传播西藏文明的一大窗口,收藏着承载高原灿烂文明与悠久历史的诸多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就包括色彩艳丽、题材丰富、绘制精美的唐卡;材质多样、工艺丰富、千姿百态的佛教造像;用途广泛,造型别致、精雕细刻的各类法器;装帧古朴、工艺考究、以笔墨承载西藏古老文明的文献典籍等宗教文物。本文选择部分代表文物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19)
正本文以西藏各地出土擦擦实物为线索,对擦擦的艺术风格及年代做简要的梳理和归纳,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各种流派造像因素对擦擦造像的直接影响,以及地缘的文化交流带给造像艺术样式的交融所导致的差别性提出一个轮廓性框架。擦擦的造像的历史演变过程也是一部完整的西藏艺术史,随着对擦擦艺术研究的深入,擦擦收藏的意义也更加显现。西藏地区擦擦造像艺术伴随藏传佛教文化绵延发展,是西藏佛教重要的造像艺术形式之一,它蕴藏着西藏艺术史中诸  相似文献   

10.
金申 《收藏》2012,(3):66-71
在中国漫长的佛教造像历史长河中,值得介绍的历史阶段有很多,如:北魏王都前后的造像,中晚唐和五代造像,明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等等。而清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最终衰落的时期,清代的佛造像在北方依然是以西藏系统的造  相似文献   

11.
张晓彬 《收藏》2014,(21):126-133
山东广饶县位于鲁北平原,处于黄河三角洲南缘,古济水的入海处,是南北朝至隋唐以来佛教文化兴盛发达之地,出土有一批形体较大的佛教石造像碑。雕刻的内容组合有:一佛、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等。这批造像大部分无题记,故不明确切的雕刻时间。除永宁寺造像和张淡造像,还残留有刻记,知前者为东魏天平四年(537年)造,后者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造外,其余的只能依据题材、纹饰内容及风格  相似文献   

12.
高玉涛 《收藏界》2011,(2):124-124
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将举世闻名的"泥人张"彩塑发展为铜彩塑,从此彻底改写了泥彩塑保存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他,行程数万里路,走访并详尽考察了国内及东南亚百余处佛教寺院和道观圣地;他,每件作品均耗工半年至两年多时间,创作了"观音"、"六祖"、"高僧"、"八仙"、"财神"等造像及民俗百态系列彩塑艺术作品,二十多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和中国民间艺术各类大奖……他就是年仅37岁的国家首批非遗项目"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天津市高级工艺美术师陈毅谦。近日他的《陈毅谦彩塑》作品集(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题写了书名)由《收藏界》编辑出版发行到海内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冯修齐  段玉明 《收藏》2014,(7):42-49
佛门重地,佛、菩萨造像不仅是僧侣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也是历代工艺美术和创作者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宝光寺所珍藏的佛教造像时代上自南北朝,下至近现代。就材质而言可分为石刻、木刻、铜铸、玉雕等。现藏最早的当属南朝粱大同龙首铭文千佛造像石刻碑,距今约1500年历史。最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宝光寺在修建素餐厅时,在地下挖出的一通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施衣社华严三圣造像石刻碑,同时还出土了一件石雕菩萨头像。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06,(9):136-139
筹建地图图书馆,筹建民营外国艺术博物馆,北京兴建汽车博物馆,萨翁期待中国承办体育收藏博览会,国家出台捐助文化事业税收优惠政策,《中国流失海外佛教造像总合图目》问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康雪 《收藏》2023,(2):4-7
<正>引言大足石刻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不仅囊括了儒释道三教造像内容,而且保存了从唐代、五代、两宋至明清时期的造像,它的发展见证我国石窟艺术特点变迁。对于佛教造像来说,各类佛、观音所站、所坐的底座都是与造像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底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赵力光 《收藏》2010,(6):130-136
西安碑林迄今已有920多年的悠久历史,向以收藏碑刻享誉海内外。院内碑石林立,名碑荟萃,所藏各类碑刻达4000余方,被誉为“书法艺术的圣殿”。与这4000余方碑刻藏品相映生辉的是同时收藏的众多古代石刻艺术品,它们大致可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和其他石刻三大类,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其中的佛教石刻造像,总数达400余种,不仅时代跨度大、品类丰富、工艺精湛,而且其造型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7.
贾丰卫  屈国锋  高飞  刘聪 《体育科学》2011,31(11):94-97
提出了目前学术界对佛教武术认识的几个偏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对"佛教武术不只有少林武术"、"佛教与武术融合的原因有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之分"、"对‘少林舶来品’另一种视角"等观点进行阐述。佛教武术是一个宽泛的、历史的概念,不能仅局限于少林一个地方,一个历史阶段;佛教与武术产生关系的本质原因是佛教文化对待身体、生命的独特态度,而保护财产等只是外在的衍生出来的原因,并不属于佛教文化的范畴;少林对道家文化、武士道文化的借鉴是历史所趋,也是发展的一种必然,从目前看来,这种"少林舶来品"在某个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形神论这一艺术理论与佛教思想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油画创作十分重视形神之说,其艺术理念与佛教思想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代中国的油画艺术创作在宗教、哲学的影响下更加注重对作品神采的追求,以形写神、轻形重神等理念在多种风格的油画作品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陶瓷质地的佛像其滥觞可追溯至东汉、吴晋墓葬出土的钱树陶座与青瓷魂瓶,然而其上贴塑的坐佛尚属与黄老神仙信仰杂糅并处的中土佛像雏形,历史价值远胜其艺术魅力。嗣后虽偶见如山东博兴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北齐模印素烧彩绘菩萨瓷像为代表的少数早期陶瓷佛像,但真正意义上陶瓷造像艺术实非宋辽元明四代莫数。宋代广东潮州窑、陕西耀州窑制作的神采奕奕的瓷塑佛像,河北易县八佛洼白玉、百花二山秘藏的16尊神容逼真的辽三彩等身罗汉坐像,元代景德镇璎珞严身的影青菩萨及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皆名重一时,堪称同时代佛教造像之翘楚。  相似文献   

20.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七大石窟之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上,分南北两处,相距15公里。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末年,其后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均有续凿,它主要代表了北齐一代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现存大小佛像4300余尊,并有大量石刻经,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的艺术宝库。北响堂山石窟,原名鼓山石窟,亦称磁州石窟寺,石窟开凿在鼓山之腰(峰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