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上海城市地方主义与传媒想象——周立波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立波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构成了地方主义崛起的文化景观,传媒对于这个文化景观的阐发,表明在以民族国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中国,城市这个中观层面的地方主义开始浮现.在上海迈向中国唯一的"全球城市"的背景下,传媒借由上海的独特历史,建构了关于"上海隐情"的话语叙事,赋予上海城市地方主义以多重文化意义,重构了上海城市与民族国家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2.
电视读报节目的生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电台读报由来已久,而电视台读报也就是不到十年的时间,却因为它的信息来源广泛、投入成本低,化报纸的浩瀚庞杂为简单,弃电视制作的繁缛为简约,能够为那些想了解更多消息而又无暇看报的人提供一个电视阅读的平台。进入2003年,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为发端,中国各地电视读报节目一时间风生水起。哈尔滨作为有着浓厚读报文化氛围的都市,也理应有一个电视读报节目与之相应和。  相似文献   

3.
化,是人类生命的光彩,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地域的名片。上海的城市精神在化血脉的延伸中孕育,回顾历史,化血脉养育了上海先民的人精神。这是城市明之源,人精神之根。而民族精神,则是一个民族先进化的精华。上海人对化的青睐,可以追朔到往昔久远的年代。六千年前上海先民就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崧泽化”,伴随着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人孜孜不倦的化追求,上海人结合生动的实践,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了海派化和上海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王仲伟致开幕词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在中国刚刚赢得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办权的喜庆日子里,2002首届上海传媒高峰论坛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海传媒界,代表2002首届上海传媒高峰论坛组委会,向来自海内外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祥地。自上海开埠后第一份报纸问世,至今已经整整一个半世纪了。传媒的兴衰与民族的命运从来就是休戚与共的。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传媒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传媒业的蓬…  相似文献   

5.
黄良奇 《新闻界》2004,(6):77-78
近年来,我国新闻传媒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具有相当竞争实力的传媒集团的出现即为明证。一般而言,一个地方的传媒发展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但现实中却有两个例外:湖南是经济一般而传媒发达,上海是经济发达而传媒一般。正如有的网站上评议: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城市里,上海的传媒是活力最小、竞争水平最低的。  相似文献   

6.
读报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会多家传媒信息,拓展了新闻视野和信息的广度,同时读报节目形式简洁,往往是数份报纸、一台电脑和一位主持人,简洁的形式决定了它的低成本运作。正是这种低成本和大信息量吸引众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对读报节目趋之若骛。然而读报节目在表面的热闹背后,却有着极其明显的缺失和局限。这些局限使得读报节目后力乏陈,难以在媒体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目前的读报节目“跟风热”,结合  相似文献   

7.
一项覆盖中国60个主要城市的报纸读者调查显示,在各城市日报平均阅读率排名前3位报纸的几乎都是当地报纸。进行此次调查的北京面视调查咨询中心专家认为,这表明地方性报纸在各地的报纸市场中已占据主导地位,而全国性报纸的影响正在削弱。以北京为例,主要日报平均阅读率居前三位的报纸分别为《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和《北京青年报》,而全国性大报的阅读率则相对偏低。调查还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对读报的兴趣差别较大。60个城市中最爱读报的是杭州市民;平均每人每天读报2.23份;读报最少的是福州市民,平均每天每人读报0.…  相似文献   

8.
当前电视读报节目大致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信息播报型,以信息量见长。这类读报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也就是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这类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汇多家传媒信息,经筛选、浓缩后向观众发送,无疑拓宽了新闻的视野和信息的广度。另一种是新闻评论型,以点评见长,如《马斌读报》《峰言蜂语》。此类型的读报节目往往是以观点串联读报,新闻事件看似只是一个引子或论据,但观点从何而来呢?它依然要就报纸“说话”,离开报纸,观点就无从谈起。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内…  相似文献   

9.
在媒介过剩、信息过剩的时代,品牌成为传媒经营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媒体的品牌左右了人们的读报和收视(听)的行为甚至消费行为。正如美国营销学者亚历山大·比尔所说:"在实际操作层面,消费者喜欢品牌。品牌意味着‘打包',这些‘意味'形成一套快餐方式,使选择变得简单。"传媒品牌就如同传媒的形象,它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对于传媒塑造良好的美誉度和公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里“看”报纸新闻的联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新闻实践》2009,(2):69-70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杭州本地电视媒体相继出现了电视读报类节目,如浙江卫视的<新闻早点>、杭州华数(数字)电视的<天天时报>和最近杭州电视台一套推出的<读报论股>等.读报节目的频频推出,一方面反映了传媒激烈竞争下的电视媒体不断创新的势头,同时也体现了多种媒体的融合与优势互补.电视读报类节目整合诸多媒体的信息资源,为纸质媒体电视化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1.
张景岳 《新闻大学》2005,1(3):84-89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用电影来纪录自己形象的城市之一,其拍摄者是美国人。在1898—1949年即我们称之为老上海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纪录电影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历史记忆的亮点。但奇怪的是,几乎翻遍所有相关的报刊书籍,我们却从未见过一篇文章来专门讨论美国人所拍的老上海纪录  相似文献   

12.
上海告别了20世纪,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世纪。这个世纪里,上海曲折地,但是无可争辩地跨入了世界级大都市的行列。每个上海人都为之而骄傲。然而,骄傲的感觉不是一向就有的。跨进20世纪之际,整个中国风雨如晦,封建专制统治在作最后挣扎,列强虎视鹰眈,瓜分豆剖的阴影挥之不去。环视上海,这座色彩斑驳的城市,总有说不尽的惆怅。摊开地图,明眼人一看就会发现,这是一座被割裂了的城市: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横亘中央,华界环绕在四周,三方四块的格局,严重阻碍了上海成为统一的整体。更叫人难以甘心的是,1843年开埠后才建立起来的租界,不多时就把城厢,曾…  相似文献   

13.
"新闻线人"现象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如果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那些通过提供新闻线索从 新闻传媒获取报酬的人,那么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已经为时不短。早在五六年前,广东的《 羊城晚报》等传媒已经纷纷推出悬赏“猛料”、开通“报料热线”的做法。近来,这一做法几乎在全国传媒普及,对新闻线人的报酬也逐步攀升。尤其是2003年11月,《新京报》刚刚横空出世便打出“万元征集新闻线索”的旗号,成为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报料奖,新闻线人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其中特别值得观察和研究的是其引起的传统新闻体制和观念的变化。 一、“新闻线人”现身上海进入2001年,有早晨读报…  相似文献   

14.
陈小瑜 《新闻窗》2008,(3):84-85
留意如今的电视荧屏不难发现,电视读报节目比比皆是,它的开设反映了传媒激烈竞争下的电视媒体不断创新的势头,也体现了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电视读报节目符合人们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这是它生存的关键。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各台大张旗鼓推出的读报节目,不免让人担心,  相似文献   

15.
何承伟 《传媒》2009,(1):26
面对中国改革30年的历程,一个传媒工作者心里最想考虑的问题是我们下一步的聚焦点。最近上海有一个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展,出版社有三套书被列为改革开放代表作品:《五角丛书》,将某一类全新的文化信息根据读者的需求加以浓缩;《话说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了解祖国历史的一套必藏好书;《中华民族故事大系》,它的入选带给传媒人一个启示,作为传媒人填补空白、传承文化至今仍然是出版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个热爱和平的大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成为一个必然的追求。在中国国际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发展和对外联系也在不断加强,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屡屡被联系在一起。2008年11月15日-16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第六届亚洲传媒论坛分设了“国家形象论坛”与“城市形象论坛”两个分论坛。  相似文献   

17.
自行车进人上海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中叶,距今已近一个半世纪,也就是说,上海是中国最早出现自行车的城市.它不仅是摩登、时尚的都市新元素,它还使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市民生活状态变得与以往有所不同,它同时还代表着先进和富有.……  相似文献   

18.
前言电台读报由来已久,而电视台读报也就是不到十年的时间,却因为它的信息来源广泛、投入成本低,化报纸的浩瀚庞杂为简单,弃电视制作的繁缛为简约,能够为那些想了解更多消息而又无暇看报的人提供一个电视阅读的平台。进入2003年,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为发端,中国各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是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并逐步实现了与世界接轨的世纪,上海在其中发挥了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在从事20世纪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上海与百年中国外交的关系是上海史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1994年,笔者在拙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一书中批评了近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两种倾向,其一是以帝国主义侵华史取代对于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其二是以“弱国无外交”的简单结论取代对于丰富多彩的近代外交问题的评价,提出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呈V型轨迹:在晚清是自上而下的快…  相似文献   

20.
品牌是提供者和社会的一种无形资产,气象传媒品牌对提升气象工作与气象服务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天气频道、德国天气在线以及中国的气象报道,都在气象品牌的塑造中提升了气象服务的影响力和效益.塑造有较强影响力的气象传媒品牌,加强媒体合作是扩大气象传媒品牌知晓度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参与社会化竞争,注重现有资源的利用,并且将气象传媒品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结合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持之以恒地打造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