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剑翔 《今传媒》2006,(4X):33-33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人家反而不相信,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工作中,颇有些人轻视“简要新闻”。由于简要新闻字数不多,在报纸版面上占用的篇幅又不大,因而被称之为“豆腐干”新闻。有的人甚至不屑一顾,很少涉笔。这种看法和态度,笔谓之;界内人士对新闻报道的自我摧残。  相似文献   

3.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说过头了,人家反而不相信了,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及时获得更多、更新的新闻信息,不少媒体采用了“新闻报料”形式,甚至重金征集新闻线索,广泛地吸引和接受市民和读的“新闻报料”。这本是一种广辟新闻源、强化竞争手段的好形式,但同时带来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的问题。因为“新闻报料人”的素质各异,目的不同。报料是有偿的,一些人受功利驱使,为增加“报料收入”,见风即是雨,或添油加醋,或捕风捉影,或夸大其词;还有极少数人不怀好意,虚拟、编造“新闻”,报复他人,或故意捉弄甚至“陷害”记和媒体。还有部分报料人对新闻的特征和要求知之甚少,错将“道听途说”当真实,煞有介事,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孙玮 《新闻记者》2005,(10):64-67
近两年,新闻传播书籍成为出版业的一个热点,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常常听到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专业学生乃至教师无书读、不读书的议论,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新闻无学论”来。为此,我们开设这个“新闻传播学名著阅读札记”专栏,刊登专家学者阅读新闻传播学经典著作中的所获、所思、所感,以求开拓广大读者的阅读视野、激发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6.
1999年5月30日,武汉晚报在鲜明地提出“为百姓谋利益”的办报理念之后,开通了湖北省第一家“新闻110”热线,全天候24小时接收来自读者、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拉近了报社同读者的距离。经过两年多努力,武汉晚报“新闻110”在荆楚大地,甚至在鄂、豫、湘、赣四省都赢得了广泛赞誉。“新闻110”专栏获武汉新闻奖一等奖。新闻110部获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命名的“湖北省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武汉市副市长涂勇批示,将武汉晚报“新闻110”纳入市政府110联动单位。为何原来设立的热线热不起来?为何许多媒…  相似文献   

7.
胡健 《传媒观察》2006,(5):29-30
近年来,记变得不那么受人尊敬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这样令人汗颜的说法。一些曾经对自己的职业引以为豪的记,现在也自嘲为“新闻打工仔”、“新闻民工”。而他们的收入也同他们的名声一样,打了不小的折扣。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也在不断增强。可是,在一些报刊、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中,各种各样的“不依法”、“不合法”甚至违法的现象却依然存在,有的甚至造成新闻侵权,引起新闻诉讼。一些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被推上被告席,往往胜诉少、败诉多。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端庄     
有一则新闻,载于法制文萃报2001年12月 27日社会新闻版,题目是《“汉语托福”笑话百出(主题)考生不明白歌星会“红”(副题)》。 这则新闻,除首尾各一句,便全是“笑话”。“笑话”列举了五个,算是“百出”的举例。几个外国人,抱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学习汉语,由于举世公认的汉语难学而在考试中答错了几道题,这不是正常现象吗?有些“就算让中国人做也有点难度”、“甚至是帮忙辅导的中国学生”也没答对的试题就不许“外国人”错?错了就可笑? 由此,我想到了新闻的端庄。 端,正,不偏侧,不歪斜;庄,重,不轻挑,不…  相似文献   

10.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谈谈“炒”新闻孙世恺近些年,“炒”字盛行,“炒”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甚至在新闻界也出现了“炒”新闻。“炒”新闻之风越刮越盛,已经成为一股不正之风。它影响舆论的正确导向,破坏新闻的一些原则,损伤新闻工作者的形象,给读者造成很坏的后果。(一)所谓“炒”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方胜中 《新闻传播》2006,(11):13-15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新闻工作者一谈到什么是新闻时,常常引用美国编辑博加特的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甚至有人把这句话尊奉为新闻的经典定义。由博加特的定义联系到美国瓦特利尔提出的另一个新闻定义: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的“妇女、金钱、坏事”。  相似文献   

13.
眼下,在新闻媒体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激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搞”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的新闻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几位供职于同一城市、不同新闻单位的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在电脑上发电子邮件,以便在多家媒体刊登。还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即便如此,大家都是私下达成协议的,互不相告,互相…  相似文献   

14.
毛华 《新闻前哨》2001,(4):10-11
认真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媒体坚持“两为一主”新闻工作方针,增强党的新闻工作的权威性、指导性、战斗性,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种种困惑,使舆论监督难以有效开展。一是“想说不能说”。对于一些问题性、批评性的报道,由于有关部门的干预,不能及时发出,因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二是“说了也白说”,舆论监督反映的问题,解决难度大甚至暂时无法解决,使新闻单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三是“说人惹麻烦”。由于新闻单位采访不深入或其它…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事实需要通过采访去发现、了解和鉴别。现在有一种现象,一些通讯员(包括一些老一些的新闻干部)重写作,轻采访,他们有一些不重视采访的“理论”,在此需要澄清一下。第一,“新闻要快,要讲时效性。采访是个慢功夫。耽误时间,影响时效性。”固然,有不少新闻是要抢,要快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是不能忽略的,这就是首先要保证真实。你写的新闻很快,当天发生,立时就发稿,次日就见报了,但是,如果这样的新闻是假的,掺了“水分”,人家不相信你,甚至由此对别的新闻产生怀疑,这样快出来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杜祖基 《记者摇篮》2001,(10):9-9,15
人们似乎有这样的感受:昔日“无冕之王”的尊贵产品——新闻,不再那么值钱了,于是乎拖累着成日里捧着它、擎着它、背负着它的报纸也贬了值了;为了能把报纸卖出去,争发行市场的龙头老大,大报小报已经或正欲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雇佣了一批批社会各类闲散人员,不分时问、场合、地点地扯着嗓子卖报纸;一拨拔甚或连“五个W”都弄不明白的“记者”,涌向了街头,甚至各个旮旯角落去“划拉”新闻,一时间,“剜到筐里就是菜”,什么都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7.
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原则,它同样应当是新闻播音的根本原则。新闻播音员在新闻播报中,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理解新闻内容,就会发生播音表达与新闻内容相悖的情况,或是表达不准确。结果,肩负着对新闻进行再创造的播音环节,不仅难以对新闻内容增色,甚至会对新闻价值的实现打无形折扣。故此,研究新闻播音的真实性,树立现代新闻播音的“真实观”应当成为每一位新闻播音员的必修课。“识”新闻是播音真实的前提基础广播新闻是电台宣传的主体,客观真实地把每一条新闻传送给听众,是新闻播音员的神圣职责。为此,新闻播音员必须深识新闻,…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国多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在追求和受众的贴近性方面都做了较多的探索和努力,在这种改革的浪潮中,“没有距离感”的“说新闻”风靡一时。在此新闻形式的影响下,甚至许多都市报纸也开始模仿,推出了“侃”新闻版块。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国多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在追求和受众的贴近性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探索和努力,在这种改革的浪潮下,“没有距离感”的“说”新闻风靡一时。在此新闻形式的影响下,甚至许多都市快报也开始模仿,推出了“侃”新闻板块。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和记者队伍更新速度的加快.新闻写作方式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一些不规范、甚至可能导致新闻客观性原则缺失的写作或策划方式也在不断出现。本文列举了当前新闻写作常见的几个误区.希望对新闻“本源”的回归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