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刨去考生晕倒、忘带准考证等眼熟的、温情脉脉的高考周边新闻,今年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江西替考事件才是实打实的硬新闻. 和前些年监督类报道兴盛、优秀调查记者不断涌现的情形相比,现在调查记者的处境艰难,深度新闻越来越稀缺.所以替考的重磅新闻很快收获了受众极大的注意力.记者深入虎穴,卧底达半年之久,踩着法律红线当起了替考者.南方都市报也发挥出最强的新闻把控能力——在高考第一天开考后释放了这条独家新闻,在全社会最聚焦高考的一两个小时里,除它之外几乎再无别的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2.
引言:记者曝光上市公司负面新闻被算计,甚至有记者遭到全国通缉,而知名艺人郭德纲徒弟也曾殴打记者.一连串“打记者”的新闻频频发生,唏嘘之余更会启人思考.现如今,很多人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记者”,然而,奇怪的是当记者的权益遭到践踏时,许多人却不以为意,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这就是当下中国媒体人的真实处境.作为媒体一线记者,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区域性媒体从事曝光新闻的操作手法及运行机制.在传统戏剧中,红脸扮演正面角 色,为人处世隐忍宽容;白脸是反面角 色,待人接物尖酸苛刻.在媒体内部,记者大致可分两类:专门围绕不同行业 转,谓“跑线”记者;另一类为非跑 线记者,主要报道突发事件、负面新闻 等,舆论监督多半靠他们完成.如今的 媒体尤其是区域性媒体,某种意义上 说,记者也可分成“红脸记者”和“白 脸记者”两类.前者专司“跑线”,后 者则是专做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3.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同一新闻素材,不同的记者会采取不同的新闻形式来表现。大而言之,同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记者伊里亚·爱伦堡采用的是政论通讯形式,纵论战争风云;美国“大兵记者”恩斯特·泰勒·派尔采用的则是客观报道形式.反映普通士兵的生活。他俩都留下了名垂青史的新闻名篇。小而言之,具体到同是报道一地一事,报道奥斯威辛集中营,不知有多少记者多少新闻揭露过了它的灭绝人性.然而,美国记者埃·姆·罗塔尔,却以印象性报道形式后发制  相似文献   

5.
2009年3月,断流17年的华清池一号古温泉再次涌出清澈温润的泉水。两个月后,距离华清池150公里处的洽川风景区水位大幅度下降,很多泉眼面临断流的窘境。对于陕西省两处著名的风景区面临的不同处境,陕西省内许多媒体都分别做了报道。而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的记者却敏锐意识到,把这两起反差强烈的典型新闻事件放在一起报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荣获陕西新闻一等奖的《复流与断流的背后》这样一篇主题鲜明、对比强烈、事件典型的优秀新闻稿件就此产生。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是各家报纸的品牌,也是抢占读者市场的主要武器.如何做好深度新闻,困扰着年轻记者的心. 采写深度新闻,必须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有深度的思考、分析、辨别、研究的能力.现在,一些年轻记者只是看到表面新闻,这就需要年轻记者在平常的新闻采写中总结经验,对新闻的思考多了、深了,就能采写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7.
著名记者李普曼说得好:“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这是记者的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就曾说:“没有新闻鼻、新闻眼,请滚蛋.”  相似文献   

8.
贾宸琰  姚源  钟旺 《青年记者》2017,(21):40-42
自动化新闻可读性的研究意义 继2014年7月美联社引进“机器人同事”后,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纷纷引入自动化新闻.《纽约时报》、路透社等西方媒体都在自动化新闻的发展上走在了前列.2015年9月,腾讯也发布了中国首篇自动生成的新闻.尽管媒体引进自动化新闻技术的初衷是帮助记者从繁琐细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和人类记者撰写的报道相比,自动化新闻的可读性较低,这也可能成为自动化新闻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9.
不少新闻媒体记者对某个区域或领域特别熟悉,许多新闻线索和报道题材都来源于这个区域或领域,这是记者新闻资源的富矿区.但是,对于这些新闻资源富矿,记者要善于开发利用,不能一味索取,要学一点涵养新闻资源的本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2009,(1):67-67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 2008年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中国记协新闻发布大厅面向在京40余家新闻单位200多名编辑记者介绍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中国记协举办的“记者大讲堂”的首场讲座。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1月7日,邓兆安获得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这是他职业生涯又一个光荣的新高度. 从“土记者”、业余记者到职业记者,邓兆安的人生轨迹与新闻工作始终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从1976年在土墙上发表第一篇“报道”算起,他的记者生涯已经长达38年;如果从1984年调入莱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专职从事新闻报道算起,已有30年;如果从1994年正式调入烟台电视台,也已有20年.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两会",参加报道的中外记者达到3000多人,其中港澳台和海外记者有730多名,比去年增加60余人;据新华社报道,代表委员人数与记者人数之比是二比一.面对如此集中的新闻资源、新闻富矿,怎么找新闻线索,怎么与采访对象沟通,怎么给受众留下印象深刻的报道,这是记者们殚精竭虑所要做的事,也是新闻专业期刊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我曾在<震灾面前的本色报道>一文(见<新闻记者>2008年第6期)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是成功的",这当然仅是指地震报道的初期而言,那时的报道确实是感动人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新闻报道有深度与厚度的愿望越来越强.这在客观上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传媒在报道领域加快改革步伐势在必行.在新时期如果记者仍恪守传统报道规则,沿用传统报道模式和采写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一些记者在业务上想上一个新台阶,却找不到突破点,不明问题的症结.我以为,这是目前新闻记者中带有普遍性的一个问题.除了解决思想观念这一首要问题外,加快思维方式转变确是记者的当务之急.本文拟就新时期记者转变思维方式的必要性,记者应有的思维方式和特点,目前记者思维方式滞后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
事件就必须是报道的重点.某些新闻事件的意义如果没有被记者发掘和报道出来,这个新闻事件可能就没有被报道的价值.如果你是一个称职的记者,你不能光简单地告诉读者一件事就完了,还应该告诉读者:这件事意味着什么.而后者,常常比你报道的那件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记者"三戒"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记者作为新闻事实的报道者有其职业道德准则,不能为所欲为.因此作为记者,应有"三戒":  相似文献   

17.
体育记者与信息源的关系问题 较之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的信息源相对固定、狭窄,体育记者对于个人信息源和组织信息源较为依赖.这就导致体育媒体、体育记者容易受制于信息源,在采写编辑批评性报道时不能指名道姓,发表批评性报道更是顾虑重重,既怕新闻事实无确凿证据自保,又怕因此失去信息源,新闻工作相当被动.  相似文献   

18.
余星茂 《声屏世界》2012,(12):67-68
电视记者每天都在采访,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一般说来,记者要比普通观众见识广些。这是记者采访新闻的优势,但同时也给记者报道新闻带有不利影响。有些记者认为一些新闻细节是常识,不值得、也没必要在报道中提及,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从事近20年科技新闻报道工作,您认为科技新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刘亚东:第一是专业性强.专业性天然地造成科技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对科技记者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自己要把报道内容弄明白,而且还要以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搞好会议报道与发挥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优势休戚相关.会议报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实质上就是记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没能从会议报道这一"新闻富矿"中拓展思路和报道空间.改进会议报道不是简单地减少会议报道,或者降低其在版面中的位置.而应从"三贴近"的角度出发,跳出一般性程式化报道的苑囿,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报道的新闻含量,强化记者和编辑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能力,把会议中蕴涵的丰富新闻资源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