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畅 《新体育》2013,(8):40-44
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女排成年组决赛7月中旬在辽宁沈阳展开激烈角逐,8支参赛队经过十余天的争夺一较高下,排定了名次。与往届全运会相比,本届全运会女排成年组决赛更改了赛制,增加了奖牌数量,使得比赛质量大幅提高,许多场次的竞争达到白热化。当全运会女排成年组决赛火热终场之时,它对于中国女子排球所能起到的促进作用和传递的正能量值得思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2003年全国首次命名的15所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训练基地,目前共有男子运动员273人。通过对这些青少年运动员的数量、年龄层次、运动年限和排球运动员主要6项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等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不缺乏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生源,排球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已初见端倪并正在不断地完善。但是,这批后备力量的基本功不是很扎实,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竞技能力的结构不相同。所以在组建集训队伍和后续训练时应从排球项目的特征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做好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工作从排球项目…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全国25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排球教练员与运动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女排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群体梯队建设较薄弱、排球后备人才可供成年队挑选的适龄运动员数量偏少、青少年运动员比赛较少、"学训矛盾"仍然存在、后备人才基地经费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宽、后备人才基地现有硬件设施基本满足训练需要。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四届全运会辽宁省田径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田径竞技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上游水平,但在十运会中有所下滑;全运会取得冠军的项目比较单一,优势项目逐渐减少;获得奖牌的项目分布比较单一,缺乏其他新的增长点。建议:继续保持原有的优势项目群,不断挖掘其他项目潜力,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发展潜优势项目,增加新的夺金点。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14岁以下儿童的排球启蒙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排球运动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创造过历史性的辉煌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近年来青少年后备力量的萎缩却极大地影响了其前进的速度和步伐。为了促进中国排球运动今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排球后备力量培养工作的研究,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但是,目前国内对青少年排球训练和培养的专门研究和探讨却不多,尤其缺乏对当今世界上一些排球强国的青少年排球训练理念和特点的研究及探讨。这里,笔者根据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对意大利14岁以下年龄组儿童的排球启蒙训练  相似文献   

6.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12省2市1区的68个体校、体工队的跆拳道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主要结论:我国跆拳道青少年后备人才多,基础较好,17岁以下青少年是跆拳道后备人才主体;男女运动员人数不均衡,女运动员水平较高;教练员年龄趋于年轻化,结构合理;大部分地区开展了跆拳道项目;跆拳道竞技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7.
我国男子排球后备力量调查及北京奥运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谈、体育测量和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男子排球后备力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不缺乏男子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生源,排球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已初见端倪并正在不断地完善。建议以青少年运动员为主,挑选组建第29届奥运会集训队伍,进行针对性训练。  相似文献   

8.
全国及辽宁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国及辽宁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现状的调查 ,认为目前全国现有排球队伍呈萎缩局面 ,训练质量也大打折扣。建议借九运会奖牌记分政策 ,促进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宝塔式”基座的重建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排球竞赛活动等。  相似文献   

9.
刘成庆 《体育世界》2011,(9):115-116
针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心理特点、心理训练内容和方式进行探析,旨在帮助教练员明确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目标,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排球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对山东省13地市有关"教体结合"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传统学校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的管理体制不顺;项目布局和设置不合理,优势项目不突出;体育传统学校和后备人才学校生源出入口衔接不畅;输送后备运动员的质量有待提高;经费缺少和活动偏少制约发展.并提出如下对策:加强课余训练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有偿训练和输送制度,完善管理和奖励政策逐步建立以重点中、小学为龙头,体校和运动学校为两翼,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新形势的发展训练基地的模式;改革现行青少年竞赛制度;突出奥运项目,兼顾全运会、大运会,重点发展优势项目;深化管理体制,分工明确,共同管理,统一协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男排重新崛起的关键因素。通过体育测量、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的身体形态、体能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青少年培养方式、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许益芳 《体育科学》2005,25(1):20-25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对全国 15所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培训基地教练员队伍的构建、培训基地资金投入状况、培训基地的办学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总结培训基地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为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参加首届青运会的福建优秀运动员以及六运会比赛名次之间的分析比较,对其评价,以此来制定我省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战略对策。①精设项,向奥运会靠拢。②根据全运会周期,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③加速后备人才梯队建设。④项目、设置、布局要形成独具一格的优势项目。⑤深化改革,促进体育、教育两个体系的结合。⑥抓好后备人才的思想教育管理和训练工作,使高水平后备人才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4.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对我省11所青少年高水平排球试点校、布点校培训基地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教练员队伍的构建、资金投入状况、办学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总结各代表队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我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掌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专项运动素质现状,对加强后备人才专项身体素质和技战术的训练、加大培养力度、提高训练与运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中国排球运动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具战略意义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22日上午9时至下午7时,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旺角区文娱康乐体育会合办,油尖旺区议会赞助的2006油尖旺区羽毛球双打比赛在香港九龙公园体育馆举行。此次双打比赛分为三个组别,先进组、成年组和青少年组。每个正选组别分为8支队伍,后备组别分为3支队伍,先进组的参赛年龄在为35岁以上,成年组在19至34岁之间,青少年组在12至18岁之间。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近3届全运会陕西的奖牌数量、奖牌的项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与体育强省的奖牌数量以及奖牌项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陕西的竞技体育水平较低,技能主导类项群为优势项群,速度类项目以及隔网对抗类项目为劣势项目,体育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较低.  相似文献   

18.
试论加快我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女排 1 981年在东京第三届女子世界杯排球赛上 ,发扬了顽强的拼搏精神 ,以七战七捷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冠军。之后 ,在世界大赛中连连取胜 ,获得“五连冠”的优异成绩。2 0 0 0年在 2 7届奥运会上 ,曾获“五连冠”、上届奥运会获得亚军的中国女排 ,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在落选赛上才获得了本届奥运会入场券 ,比赛成绩不佳 ;而中国男排连入场券都没得到。当前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随着奥运战略意识的加强 ,全运会中也贯彻“奖牌战略” ,很多省、市将投入多 ,产出少 ,效益低的排球项目砍掉 ,导致排球后备人才匮乏 ,运动成绩严重下滑…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据统计法等,对2018年至2021四年参加“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营”集训的38支我国女排三线队伍的专项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女排后备人才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基本符合专位特质;根据《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U14组的评分标准,我国女排后备人才的专项身体素质进步空间较大,教练员需要及时调整不同专位的训练计划,加强训练主攻和副攻队员低重心下快速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加大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在青少司的大力支持下,排球中心于2013年8月3日~30日在福建省漳州体训基地举办了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训练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