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趣”在古代语义系统中的涵义包括两大类:非审美系统之义和审美系统之义。前者主要包括作为趋向、趋附,催促、催办,从速、赶紧,随便、随意之义;后者主要包括作为旨趣、意味,情趣、情致,风致、情态,兴致、兴趣,志趣、趣尚之义。“趣”的后一系统涵义,从内在接通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组构出了“趣”作为审美范畴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2.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3.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学视野中的"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是我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审美范畴 ,它在清代诗学视野中得到完整深入的阐说和展开 ,表现为 :一、在诗评中得到极为广泛的运用 ;二、在诗论中得到全面深化 ;三、在个诗论家手里得到集中论评与阐释。上述三方面 ,标示出了“趣”作为我国古典诗论审美范畴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风趣”与“机趣”是“趣”的两种审美形态。“风趣”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它作为美学范畴确立在宋代,宋以后文论家对“风趣”展开了理论探讨。“机趣”则最早出现于明代,明清两代文论家对“机趣”也进行了理论阐说。“风趣”与“机趣”相互渗透、相互糅合;但两者在审美质性、审美生发、审美意味、情态表现等方面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6.
从唐诗词中可以看出,唐代女装从初唐的“芙蓉出水”到盛唐的自由开放到中晚唐的“错彩镂金”,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服装风格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因此,唐诗词中对女装作为审美对象,它积淀着唐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  相似文献   

7.
目前,语文教学提出了“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这实际上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追求语文课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从形趣、情趣、意趣在三种不同审美趣味形态探析其相应的美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作品的“内蕴力”催动学生在文学按受活动中由“入手其内”到“出乎其外”,取向“高致”,产生最佳的审美领悟效应。  相似文献   

8.
宋代堪称江西诗坛“云蒸霞蔚”的黄金时期,促成江西宋诗繁荣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禅学的沾溉之功显然不可小视。从创伤主体的宰美意趣来分析,禅学对江西宋诗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闲适淡泊的超然心态;平淡和的艺术风格;审美意象哲理化。  相似文献   

9.
魏晋审美意象论中,《文心雕龙》有关键的意义。《文心雕龙》引入哲学“言、象、意”理论作为中国审美意象论的哲学基础。提出“隐、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创造的审美规范,总结出“赋、比、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营造的基本途径。使中国审美意象论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体系,并且为审美意象论随后的扩展与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探求形容词“媚”之“美好义”的产生动力,阐释“关”、“姨”、“媚”三词在表示“美好义”时的区别,考证“媚”的造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来证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咏络:经历三个重要阶段;完成了两次关键飞跃;最终形成华夏美学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educ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Educational policies for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provi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educational programs, as wel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regions.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文”和“言”怎样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名字,是人的一个代码,是说明"我"与"你"是不同个体的一个名称,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标签。名字是人在出生后被赋予的,即"取名字",因此,名字本身与"我"这个个体的命运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由于名字中存在着许多暗示,人们会将名字与"我"的时代、家乡、环境、出生、成长、前途乃至命运联系在一起。文章主要对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人"取名字"中暗示的部分进行回顾和梳理,分析中国人"取名字"的变化,正确和理性地看待名字的作用,遏制通过名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唯心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魁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声音符号系统,它的发音方式分为肺部气流音和非肺部气流音。有些学者认为汉语里没有非肺部气流音,这种观点是不恰当的。事实证明,汉语里的“咂”音是吸气音。虽然英语里的非肺部气流音tsk和其它音素组合受到限制,但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信号click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竹部的143个字进行语义上的归类,分出竹本身、竹的部位、竹器、行为及其他五个语义场。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分类义场与同义义场、总分义场相交织在一起。从竹部字所涉及的语义范围,我们可以看出竹这一植物在上古人们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论文主要探讨全球"汉语热"对海外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以及对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汉语热"所展示的丰富内涵,即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实际上表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8.
近代,汉语“衣服”义名词主要有“衣”、“服”、“衣服”、“衣裳”.唐至元时期,“衣”为主导词,“衣服”和“衣裳”的搭配较为灵活新颖,“服”的使用范围很有限,搭配的成分十分单调.明至清时期,“衣服”和“衣裳”形成并存竞争之势,取代“衣”的主导地位,“衣”和“服”的语素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以“衣服”为主导词,方言中“衣裳”的用例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9.
“汉字难学论”是指根本否认汉字易学一面,而把难学一面片面夸大为汉字的“原罪”和“死症”,并进而主张废除汉字的观点.这种流行了百来年观点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认识论可归结为语言共性因、片面比较因、进口评价因、阶级分析性和综合生成因五个方面.这种观点对识字教学、语文教育、汉字命运和民族心理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以汉字教学创新论取代错误的汉字难学论.汉字教学创新论应从观念转换、方法再创、领域拓展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经验与知识、经验与言语经验、言语实践与语文课程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明确了语文(实践)是什么,提出了语文课程要以“经验”为主位的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