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义素分析是借自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分析方法,最初是用来分析亲属词的义位特征的,后来在语言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而“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训诂释义方法,主要是根据音近义通的原理系联根词与源词,找出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将义素分析的理论运用到“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在揭示“方法”一词的内涵和分析传统训诂方法鼎足三立的基础上,指出传统“义训”的缺陷,并提出“引申推义”法,以与“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并列。  相似文献   

3.
“亦声”和“读若”是《说解字》的两个条例,用“亦声”标音的会意字可叫做“亦声字”。则甲读若乙,则可把甲称为原字,乙称为读若字。本对11组原字是亦声字的“读若”进行了,信为:许慎作“读若”的主要意图虽然是标明字的读音,但是通过“读若”却揭示了古汉语的音变现象,展示了经传用字的实际情况,并且还体现了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4.
关于副词"就"义项的"分"的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有关字、词典及文章中有关副词“就”的义项划分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文章用所提出的核心义“较快衔接”、“限制”同《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等中的义项和释义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副词“就”的核心义的合理性,并提出了自己的语义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5.
释"告"     
本分析了“告”字的甲骨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牛”下“口”的会意字。“告”一词的本义为祭告义。“告’,的形体下方的“口”则用来表示祷告义,“告”的字形义为祭祀时用牛牲并面对牛而祷告。《说》分析“告’’字的形体不确。  相似文献   

6.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释义指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释义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注释的难点和重点,它与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该文以2000年秋季发行的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为对象,对其文言文释义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概括义与具体义、词汇义与语法义、词义范围的支离扩大与缩小、通假字与古今字、释义过浅等五个方面做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晓丽 《现代语文》2009,(10):55-58
本文对近代汉语中广见的称谓词“嬷嬷”从语义上作了具体的分析,以充分的语料说明了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及《称谓大词典》在释义上的不当和缺失。并把“嬷嬷”和“妈妈”联系对比,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说明了它们是一词多形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佐证了对“嬷嬷”的补义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趣”在古代语义系统中的涵义包括两大类:非审美系统之义和审美系统之义。前者主要包括作为趋向、趋附,催促、催办,从速、赶紧,随便、随意之义;后者主要包括作为旨趣、意味,情趣、情致,风致、情态,兴致、兴趣,志趣、趣尚之义。“趣”的后一系统涵义,从内在接通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组构出了“趣”作为审美范畴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从人、从卩、从大、从女等主近形旁字相互通用这一规律,着重揭示,甲骨文中由这些义的偏旁组成的字,多是国族名、地名和人名,即字人、从卩为国族名、地名,也就是这一国族之“人”的通称;而从大或从女,为人名,则分别是该国族男子或女子的专称。本文依据上述规律对一些甲骨文字作了新的考释,其中有些为后世字书所无的字由于有了形、音、义的认定,也成为可识的文字。  相似文献   

10.
“侧目”一词的意义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义,“不从正面看,斜着眼晴看”;二是概括义,“畏惧、愤恨”;三是具体义,表示“畏惧、敬畏、窥视、愤恨、蔑视、冷眼”等。这些意义之间错综复杂而又自成系统,形成一个层层统摄的意义网络。这个意义网络给我们的启示是:词典上的释义对语言运用中具体意义有涵盖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词的“相因生义”是古代汉语词义发展的常见形式之一。章以“左”、“右”二词词义发展的事实为例,从现代语义学的角度论述词的“相因生义”的条件、方式、特点,试图给词的“相因生义”作出正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程度副词“很”可与“有”字短语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偏正式动词性短语。它是一种常见的含有模糊数量义(或隐或显)的句式,分为若干小类。它们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对传统训诂方法的研究一般多注重“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而对“因求义”较少论及。其实,“因求义”是历代训诂家常用的一种重要训诂方法,它注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区分与确定词义。段玉裁在《说解字注》中多次提到这种训诂方法,认为它在区别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同义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段注中有关“因求义”的大量语言事实与以《说》释义与《诗经》毛传为代表的训诂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因求义”有其特定的理论依据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右文说"源流、价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文说”是一种从声旁推测字的意义的注释方法,它的因“声”求“义”使人们看到形声字的声旁除了标音之外,还可以为字义的解释和来源作出提示,为字的形、声、义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大多忽视了这一点,本文拟从该角度对“右文说”的价值作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词的功能义,是指因词性(或语法功能)不同而导致词的意义变化而形成的词义。研究词的功能义,重点是认识词在非常规功能下意义的变化。探讨词的非常规功能义的释义模式要注意区分逻辑语义模式与语言表达变式,以期在语文辞书中准确地、规范地说解词的非常规功能义。  相似文献   

16.
从"爰"的释义看《经传释词》的几点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传释词》是古汉语虚词研究领域的一部杰出的著作,但也存在一些疏漏,如义项当分而未分、单字为训易歧义、误以实义为虚义、注语与义项相违等。本文以《经传释词》卷二“爰”字的释义为例,说明此书在释义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声训浅析     
郭杰 《现代语文》2007,(6):20-21
一、声训的定义周大璞在其《训诂学初稿》中指出:"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简单地谈,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①  相似文献   

18.
释"脘"     
论文从形、音、义分析“脘”的词源义,认为它与“宛”为同源词。“脘”的词义从“胃腔”一直引申发展,进一步可指心、心思。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中,“彼”一般用作代词,其特殊用法是位于句首,表示提挈语气的语气词。“无所”为一熟语,“无”与“所”字结构组成动宾关系,若句中主语是“所+V”中的V的施事,“无所”的含义则为“没有……(的)”;若是受事,其义为“没有被……(的)”。  相似文献   

20.
释"熏"     
“熏”字为止从“柬”下从“火”的会意字,“熏”字的字形义为火烧树干状。《说》根据“熏’’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熏”字“从中,从黑”,不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