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实用的报刊是农民掌握信息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助手”。但是,笔者发现,长年看不到报刊的农民大有人在,征订报刊的农民少之又少,甚至有一些农民压根儿就不知道有征订报刊这回事;在农村的一些地方,村里的报刊大多成了村干部的专用品,群众根本无法阅读。由于看不到报刊,报刊的“精神扶贫”、“信息扶贫”作用就得不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农民信息闭塞、思想僵化,有的地方迷信盛行,赌博成风,法制意识淡薄,道德观念淡化,这都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
陈力丹 《当代传播》2000,46(6):54-55
文摘类报刊起源于 19世纪。如同报刊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出现专门向报刊提供新闻稿的通讯社一样,当报刊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必然会出现从众多报刊中摘录某一专题、某一层次信息的报刊。前者是为了使各种报刊更方便、经济地获得新闻源,后者是为了使读者更方便、更经济地获取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而驱动通讯社出现、文摘报刊诞生的经济体制则是市场经济。  文摘类报刊得以在世界各地和我国都拥有较为广泛的市场,与日益严重的“信息过载”有直接关系。人们不得不以各种“讯息寻求模式”在信息的海洋里找寻需要的和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3.
郑小云 《图书馆》1989,(3):46-47
如何激发农村“两户”(专业户、重点户)利用科技信息的积极性,使图书馆的工作从以“藏”为重点转移到以“用”为重点,使图书馆大量的科技信息变为农民手中致富的精神财富。这个问题是当前我们县级图书馆为农村“两户”服务中所面临的新课题。一、沟通科技信息的渠道我馆藏书十二万册。近几年来每年订科技报刊161种。为方便科技读者查阅资料,馆里还专门开辟了一个近200平方米的科技阅览室。但到科技阅览室的读者不多,来自农村的“两户”读者就更少。是他们不需要科技信息吗?不是。一次,来自边远农村的几个“两户”青年读者进到科技阅览室,大  相似文献   

4.
尽管中国近代报刊上发表的第一条消息“月食”就是典型的科学新闻稿,但科技报道直至今天仍是新闻界的软项。这些年来科技新闻在我国报刊上的比重不断上升,也不乏佳作问世,然而与从事文艺、体育、经济等专业报道的同行相比,我们的科技新闻确实处于“初级阶段”。即使是中央级报纸、国家通讯社的科  相似文献   

5.
目前,经济新闻媒体的主打“产品”,各种报刊纷纷开辟经济专版,经济专业报刊亦方兴未艾。使国家的经济政策得到有效传达,群众获得了有用的经济信息,社会经济活动由于经济新闻的报道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经济新闻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城乡正迅速掀起一个“信息热”,各种信息交流中心、信息开发公司、信息报刊正在兴办,连农村的茶馆店也成了农副业生产与产品交换的信息交流中心。去年九月,邓小平同志给《经济参考》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为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规定了新的任务。今年元旦起,新华社开辟了经济信息专线,利用新华社系统的通讯网络和电脑信息系统,搜集、加工和发布国内外经济信息,为  相似文献   

7.
雷毅 《新闻传播》2023,(7):58-61
在相当长时间里,党的报刊一直扮演着“工具性”角色。“战斗工具”的角色功能使得党的报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播了先进思想、巩固了新生政权、凝聚了群众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报刊并未迅速完成角色转型,在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时期延续了阶级斗争工具的功能属性。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党报党刊开始全面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为了“经济建设工具”。2014年之后,党报党刊开启了融合发展道路,在信息公开、社会服务以及利益协调等方面更加具备能动性,成为国家治理中的行动主体,其角色功能也逐渐由“工具性”转向“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纪,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传递一日千里,知识日益成为经济生产中的基本要素。据美国《商业报刊》章估计,当今经济的增长几乎30%来自高科技。进入90年代,美国率先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技术和产业的核心地位,世界各国急起直追。我们党和国家审视21世纪的发展趋向,结合我国实际,也及时地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郑美清 《新闻大学》2006,(1):120-121
作为中国报刊园地的一大品种,文摘类报刊曾经在平面媒体改革中很领了一阵风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着中国大地, 信息交流的新潮开始在还不太清楚什么是“信息”的受众中涌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外界的信息:外地、外国、外行业……一张党报(而且只有四个版)打天下的信息传递方式已不能满足当时人们对信息的渴求,于是一批以摘取经济信息、政策信息与社会新闻为主的文摘类报刊应运而生,成为各个层次受众的阅读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报刊中经济信息专栏的设立以及一大批经济专业报刊的涌现,每天都有大量的经济信息报道与读者见面。过去,人们对经济报道中的消息、通讯、述评、特写等均有研究与探讨。对经济信息报道的论述却不多。笔者接触经济信息稿件较多,有一些粗浅体会,写下来求行家指教。什么是“信息味”? 在编辑工作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篇经济信息报道到手,凭着直观的感觉,基本上能够辨别它是否可用。依据是什么呢?主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46-54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媒体形式推陈出新,媒体从内容、渠道、功能各个层面高度融合,“全媒体”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应用。如今,报刊全媒体在新闻生产、渠道覆盖、内容复用、传播策略等方面的格局业已初现端倪,有的报刊已经在新媒体形式的包围下“杀出一条生路”,有的却陷入了全媒体迷思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的报刊征订竞争 ,如今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广告攻势。在新世纪报刊的征订中 ,报刊广告词作为富有渗透性的“心理武器” ,成了争夺报刊市场注意力的耀眼“亮点” ,不少报刊针对特定读者的需求 ,精心制作言简意赅、韵律铿锵、朗朗上口的妙语佳句 ,赋予报刊以人性化、个性化的情感色彩 ,将报刊从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演绎成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千方百计地锁定读者的注意力。与往年相比 ,世纪之交的报刊广告词更富有创意 ,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 ,构成了一道瑰丽的文化景观。激活读者需求现代社会的信息流量骤增 ,信息…  相似文献   

13.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信息体制改革仲人慧我国的科技信息体制改革已经走了近十年历程。十年来,科技信息体制改革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按照邓小平同志“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题词的精神,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万种报刊,万般风情,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将报刊推向优胜劣汰的竞争“沙场”。报刊抢滩战风烟四起,其激烈程度不亚于轰动商界的“羊毛大战”、“蚕茧大战”等。报刊竞争的重心,已经和正在从适应读者转向制造读者,创造市场。报刊广告词作为报刊竞争的“公关武器”已经显露头角,不少报刊社精心制作创意盎然、颇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的妙语佳句,赋予报刊以浓郁的情感色彩,将报刊从知识、信息的一般载  相似文献   

15.
陈祚 《图书馆学刊》1991,13(1):33-34
报刊是本世纪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一种文献。本世纪初,世界只有报刊5,000余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80年世界报刊已发展到50万种以上。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就增长了100倍。报刊激增的原因,主要由于它信息含量较高,适应了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现在,报刊已成为整个社会,特别是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信息载体。报刊的增加,冲击着图书馆“以书为主”的传统观念,使图书馆在馆藏结构、工作对象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变化,并且从内因上促成着现代图书馆基本职能的转换——由主要提供文献转换为主要提供信息。为此,每一图书馆都不得不考虑报刊管理与开发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报小议     
最近在一次同行交流会上听到几则有关信息报刊的新闻: 自从去年下半年受“新技术革命”的浪湖冲击,信息概念不胫而走以来,全国各地一拥而起的大小信息报刊达数百家。许多党报、大报兼营信息报业,各类团体、单位的小报更是不计其数。信息报刊,还往往成为干部经商的保护衣。出现了一些“信息批发户”。据说有一个农民把一条有关山芋过冬储藏的信息复制了几千份,分寄几千个新闻单位(包括广播站),结果所得稿费居然上万,“一本万利”成了万元户。还有一些个体户,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强化农村报刊科技服务功能的重要意义 ,列举了农业信息报社开展科技服务的主要做法 ,总结了如何搞好科技服务的几点体会。对其他农村报刊开展科技服务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保勘 《传媒》2001,(12)
今年10月9日和10日,新闻出版总署分别给人民日报社和中国经济信息报刊协会发文,给予《市场报》和《今日信息报》警告处分。 《市场报》于今年4月擅自印发“记者证”、“特约记者证”,违反了新闻出版署《关于全国统一换发记者证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报刊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由当初的不足两百种扩大到今天的近万种.形成了如今十分壮观的报业规模。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报业开始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这种变化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长期以来,法制报刊作为宣传民主与法治为宗旨的大众专业报刊。已经(或将)步入市场,来自市场的挑战已摆在面前。传播科技的发展使传播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往传播系统中的控制权正由传播者手中向受众手中转移。这种小众化转移的特性是依据不同受众的不同需要提供信息.用“窄播”改变了以往大众传媒面对所有人的“广播”特性。法制报刊在发展中重视“小众化”.是应对挑战的一个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我的经济条件不算太好,但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还是坚持订了一些报刊。作为读者,既然花钱订了报刊,每期报刊到来必仔细认真读上几遍。时间久了,竟发现一些报刊总爱老生常谈,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同一新闻上了一版又上二版,发完消息发通讯,发完通讯又登照片,强迫读者把“旧闻”当做新闻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