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迁是我国汉代一位杰出的史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档案工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他的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作了太史公这个职位,实际就是管理皇家典籍档案,为皇帝提供史实。父亲死后,  相似文献   

2.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人,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约卒于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他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子的祖先曾是鄫国国君,但其曾祖父巫失国,迁至鲁国。祖父曾阜当过叔孙氏家臣,到了父亲曾点,成为薄有田产的庶民。所以,曾参从少年时起就参加劳动,自力更生,用劳动所得孝养父母。其父曾点早年即随孔子学习,深知孔子学问渊博,为了让曾参有所成就,便让他拜在孔子门下。曾参反映比较迟钝,入孔门很晚,但他很有毅力,每天都回顾温习老师所教的内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孔子卒后不久,他也招徒办学…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字子长,陕西韩城人。出身于世代相传的天文家和历史家的家庭里,父亲司马谈是武帝时太史令(史官)。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司马迁幼年对,曾在家乡种田放牛——“耕牧河山之阳”。后因父亲司马谈做太史令,把家搬迁到了长安附近的茂陵显武里。司马迁幼年就很聪敏,学习又很勤奋。十岁便能诵读用“古文”写的书。后来,他又向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古文学派大师孔国安学习古文《尚书》。司马迁对历史和文学都有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本知识有了较多的积蓄,但他想到父亲司马谈平时的教导,要写出一部好的历史,光凭书本知识很不够,还必须作实地调查,广泛收集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生活资料。于是,他二十岁那年,就从长安出发,到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访求古代史书,向老人采访古代遗事,调查了解各地情况。他随身带着许多竹简、木板,把看到、听到的历史资料记下来。他是收集活资料的“有心人”。做官后,不论是奉使到四川、云南,或是侍从汉武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是西汉时期的重要著作。它的编纂者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约生于公元前179年。祖母原为赵王张敖美人,因贯高谋反事件,无辜受牵连而自杀。父亲刘长(淮南厉王)又因谋反而获罪,在流放途中绝食而死。父亲死后,刘安被汉文帝封为阜陵候,公元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公元前122年,因谋反失败,自杀身死。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约86年),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初年曾任太史令,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积累了很多资料,有意论说和记载历史,可惜没有如愿而去世。司马迂继任太史令,在他父亲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搜集了不少史料。他既能读到皇家所藏的古籍,还到处游历,实地调查,结交朋友,采集民间传说,用以补充史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一四五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在风景秀丽、水流迅急的黄河龙门附近的芝川镇,有一家复姓司马的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这男孩长大后,取名迁,字子长。司马迁毕生勤奋好学,发奋著书,成为一位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司马迁成长在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小官僚家庭里。父亲司马谈是个有学问的读书人。受父亲的直接影响,司马迁自幼酷爱读书,十岁时就能背诵古文。公元前一一○年冬,其父  相似文献   

7.
田连元,第一位将评书引入电视的表演艺术家。1985年他的评书联播《杨家将》在辽宁电视台试播成功,此后他的名字便和电视评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事实上,田从五六岁时就开始接触评书,他记得当年跟父亲去书馆,父亲在台上说书,他就在书桌下听书,听到兴奋处就总想伸出头看,但是只要他一伸头,父亲就打他一扇子,让他老老实实不许动。弹指一挥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  相似文献   

8.
2015年第9期有一篇"贝家花园往事"的文章,除主人公贝熙业外,还提及他的法国好友铎尔孟.这勾起我幼年时的一些回忆. 父亲鲍文蔚(1902-1991)当年就是铎氏的好友.父亲结束了他在上海的工作(1932到1934年底,他是中共中央特科的一员,同时又是十九路军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外文秘书,此前有文章报道过)后到了北京,从事法语教育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取得的成就,应该说与他从事过档案文献整理和编纂有关.作为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毕生遵循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生信条.他为中华档案文献编纂事业和传承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档案史上树立了一块历史性的丰碑.  相似文献   

10.
曹明珠,1949年生于长沙浏阳市古港镇一个传统手工艺家庭,爷爷,父亲都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木雕艺人。读书之余,年幼的曹明珠常常给父亲帮工,耳濡目染之间,他逐渐对雕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12岁那年,曹明球一次在朋友家玩,偶得二块菊花石,他如获至宝,利用业余时间精雕细琢成一个龙凤砚台和一个笔筒,只可惜,这两件处女作在“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给破坏了。他当时也没有想到会一辈子和菊花石结下不解之缘,自从多次与菊花石打交道之后,他发现凡是大自然里菊花应有的形态,居然在石头中都可以寻觅到相应的形态,有含苞待放的,有露出灿烂笑容的……于是  相似文献   

11.
德国作家京特·格拉斯的小说《蟾鸣》(英译者拉尔夫·曼海姆,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出版公司出版)是一部半爱情、半政治讽刺题材的作品。《蟾鸣》的故事梗概是:在柏林墙被推倒一周前,一位西德教授亚历山大在访问他的(也是作者格拉斯的)家乡但泽即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时,与一位59岁的波兰艺术品修复专家亚历山德拉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在走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建的一座公墓时,他们既对波兰人对德国人墓地的破坏哀伤不已,也对引发了这一破坏行为的德国人在战  相似文献   

12.
<正>我与罗绮云谷(罗家宽)先生相识仅一年时间,过去就听说他是艺术界的多面手,涉猎广博,除主要致力绘画,余如金石画法、雕刻、微刻、微画,都曾研习,并有可观。在绘画上接触面宽,在他的作品中,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为习见挥写对象,从体形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九年,在湖南省邵阳市二中图书馆,发现一部清道光年间李瑤用胶泥活字印刷的书籍:《校补金石例四种》,共计十七卷,四册。这部胶泥活字书,是吴郡(今苏州)李瑤根据宋代毕升发明和创造的泥活字印书法印成的。方法是先刻木字,翻成泥模,然后用澄浆泥做成一个个泥字,放进炉子烧炼之后,再加磨刮而成。李瑤用这种方法,于清道光九年(公元一八二九年)和十二年(公元一八三二年)先后在杭州印成《南疆绎史勘本》(湖南省图书馆藏),和《校补金石例四种》两书。毕升生活在宋朝雕刻印刷的全盛时代,他为了补救雕刻板印刷雕刻时间长,雕好以  相似文献   

14.
一、早期的数学梦想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稍大一点,他就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他学习十分用功,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相似文献   

15.
1连环画简述 连环画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世界上早期的连环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埃及的《名王功迹》(雕刻)、《死者之书》(绘画).而我国的战国时代记载在铜器上的攻战事迹的铜器画可谓连环画之雏形.西汉以后的壁画使连环画形式得到发展.如洛阳汉墓壁画《二桃杀三士》已表现出完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胡允敬(1921—2008)祖籍天津,从小就随父母来南京居住。他的父亲当时是国民政府铁道部的工程师,具体负责主持成渝铁路的设计。当时仪凤门内一带(今多伦路周  相似文献   

17.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滩人(今属隆回市).魏源21岁时,父亲魏邦鲁从地方调到京城做官,于是他就跟随父亲一起去了北京.到北京后他与龚自珍、林则徐等爱国人士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议论时政.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他的关照.胡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12,(13):24
本刊讯(记者韩阳)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为其父亲白崇禧编写的图传——《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近日在北京出版发行。"父亲没有对我说过重话,因为子女在家里的地位由学校成绩单来决定,我总是拿第一,所以父亲对我有一种信任。其实我做的一些事他要是知道了也未必会喜欢。"白先勇如是回忆父亲白崇禧。"作为历史人物,我在他身上看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作为父亲,他又有另一面。这两面有时会冲突,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复杂的人。"  相似文献   

20.
舒之 《档案时空》2014,(7):14-18
正(一)柯益成出生于湘北临澧县陈二乡兴安村一个寂静贫穷的山湾——柯家湾。柯益成还只有9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去世后,家里空荡荡的。年近五旬的母亲,挑起了养活一家5口的重担。家里虽有20多亩田,遇到灾年,颗粒无收,只能靠野菜、山菌充饥。小柯益成心灵手巧,悟性高,看什么,就学什么。乡间能工巧匠干活,他就在旁边看,模仿着做,师傅稍加指点,他一学就会。诸如乡里木匠、砌匠、篾匠活,他都干得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