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全唐诗》卷四六七收牟融诗一卷,诗六十九首,小传云:"牟融,有赠欧阳詹、张籍、韩翃诸人诗,盖贞元、元和间人也。诗一卷。"显然,《全唐诗》的编者并没有掌握牟融生平的任何资料,小传不过就所谓"牟融集"撰写而成。据我们考察,这个《牟融集》实为明人所伪造。唐代没有牟融其人。我们曾遍搜唐代文献史料,包括史乘笔记、总集别集、政书类书、金石碑志等,从未发现有关唐人牟融的只字片语。苏州大学、河南大学的同志为了编纂《全唐五代  相似文献   

2.
《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共计收录张旭诗歌十首。今据考证,其中有七首与宋人重出,另三首也在疑似之间。造成这种重收互见的原因,可能在于最初辑录者对书画作品中诗歌之误判。与其说洪迈误判了张旭、蔡襄二人的诗歌,毋宁说他误判了他们的书法作品;与其说洪迈在辑录诗歌时出了问题,毋宁说是在书画鉴定上出了问题。而陶宗仪、文徵明等人的题跋鉴定,又误导了我们今天对所谓《张长史缣素四诗帖》的辑佚工作。张旭伪诗现象,不是孤例,在唐宋时期的总集、别集编纂中,往往有之。  相似文献   

3.
在类分图书时,常常有人将《郭沫若全集》、《茅盾全集》等书归入1217.1,将《郭沫若选集》、《茅盾文集》、《臧克家文集》等书归入1217.2,即将“全集”入中国文学各时代作品集的总集,将“选集”、“文集”之类书入别集。究其原因,说:全集者乃是听有文章的汇集,故入“总集”;选集者则是其中部分文章而不是全部,故入“别集”。显然把“总集”,“别集”的概念搞错了。  相似文献   

4.
日本市河世宁(1749—1820),江户时代后期著名汉学家,曾于日本文化元年(1804),搜集《全唐诗》未收作品编成《全唐诗逸》三卷,据《千载佳句》、《文镜秘府论》、《游仙窟》等中日古代文献所录唐诗,补进72首作品及279个句子,作者128人(其中82人不见于《全唐诗》)。其《全唐诗逸》于清代嘉庆间传入我国,鲍廷博将其收入《知不足斋丛书》,现附录于中华书局校点本《全唐诗》卷末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全唐诗》末,这是市河  相似文献   

5.
有唐一代,文章极盛,名家辈出,足以结集者即有三百余(据《新唐书·艺文志》),严沧浪更"尝见方子通墓志:唐诗有八百家,子通所藏有五百家"(《沧浪诗话·考证》)。到清乾隆修纂《四库全书》时,仅收存七十六家,且其中也不乏后人重新辑校之本。而众多没有成集或诗集早已亡佚的中小诗人,其诗作至今还赖以流传,见收于《全唐诗》,此功当首归前代编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唐诗纪》是重要的典籍之一,在"全唐诗"编纂史上,其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成书于万历前期,包括初唐诗纪六十卷、盛唐诗纪一百一十卷,收录作家572人,诗歌8362首(句)①,诗以人分,人以世次,同一人名下,诗歌分体排列.《唐诗纪》始事时间较早,在唐诗搜集、校勘、辨伪等方面,为清修《全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着发凡起例的意义.然而,由于规模较大,传本难见等诸多原因,长期以来,学界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其编者吴琯的认识,自《四库总目提要》出,其后陈陈相因,以讹传讹,少有辨者.《四库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二称:"《唐诗纪》一百七十卷,明吴琯编.琯,漳浦人,隆庆辛未进士.尝校刊冯惟讷《古诗纪》,因准其例辑此书."②这里关于《唐诗纪》编者吴琯生平的考释,讹误迭出.本文即就吴琯之字号里贯、学历仕进及刻书活动稍作考辨.读书偶得,聊以自备,不妥之处,以祈方家赐正.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1980,(3)
去年日本共出版了四万多种、十二亿三千多万册书。按人口平均,全国每人可分十几册。不但书店,甚至百货店、食品、果品店等,都兼营售书业务,读书之风颇盛。抽样调查表明,一年里读过书的人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十五至十九岁者居多,占百分之八十八。但是,也还是有人不读书。据调查,全国每五人中有两人一年里未读一本书,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一本书沒买过”。经抽样调查,不读书的原因以“没有时间”者居多,占百分之三十。认为读书“无此必要”和“不爱看书”的  相似文献   

8.
清冯集梧注杜牧诗,收入裴延翰编定的《樊川文集》诗四卷、北宋人所编《外集》、《别集》各一卷,另从《全唐诗》等辑录为《樊川诗补遗》、《樊川集未收诗补录》,编为《樊川诗集注》(以下简称"冯注")六卷,并对其中少数篇章的写作时间作了考辨。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进一步对杜牧诗歌作了编年和考订。但尚有若干篇目的系年仍未确定。兹对冯注  相似文献   

9.
略论唐诗的意境美■岐思明唐诗之盛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故《御制全唐诗序》说:“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的确,唐诗不仅题材广泛,作品丰富,诗人如林,诸体完备,而且在诗歌艺术方面开拓了无限...  相似文献   

10.
唐代宗朝,左拾遗窦叔向工于五言诗,名冠流辈,其五子常(中行)、牟(贻周)、群(丹列)、庠(胄卿)、巩(友封),皆以诗名于当时,人称"五窦",唐褚藏言编《窦氏联珠集》,收五人诗共一百首,《四部丛刊》三编据嘉业堂藏宋刊本影印,弥足珍贵,而《全唐诗》卷二七一收五人诗一百三十首,卷八八三补窦巩诗一首。五窦创作了大量的酬唱寄送诗,涉及到许多王公卿相、文人士子,交  相似文献   

11.
十二卷本丛书——《中国的诗人——其诗作和生涯》,正由日本集英社陆续出版发行。这是日本继前几年出版《中国名诗鉴赏》(10册)、《和刻本汉诗集成》(20册)之后出版的又一套介绍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的丛书。该丛书各卷的题目是:《忧国诗人屈原》、《隐逸诗人陶渊明》、《山水诗人谢灵运》、《望乡诗人庾信》、《审美诗人王维》、《飘逸诗人李白》、《沈郁诗人杜甫》、《豪放诗人韩退之》、《枯淡诗人柳宗元》、《讽谕诗人白乐天》、《天才诗人苏东坡》、《老练诗人陆游》。目前,有关屈原、李白、柳宗元、白乐天的几卷已问世,日本读者争相购阅,也受到我国有关专家学者的重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检读《全唐诗》过程中,凡遇诵读不通、苦思不解之处,辄随手笔录,遍查类书、地志、笔记,或考诸各种总集、别集,或借镜古今专家治唐诗之研究成果,所获良多。然仍有一些疑惑,阙然不解,故径直提出来,或对勘,或理校,强作解人,俟海内外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3.
《石遗室诗集》是晚清诗人陈衍(1856-1937)自选的诗歌别集。目前学界一般都认为陈衍有"《石遗室诗集》十卷,补遗一卷,续集二卷",比如2001年陈衍的后人陈步等人编纂《陈石遗集》,其中收入《石遗室诗集》一书,即收入上述共十三卷诗作;又如近年来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中,"陈衍"小传也只  相似文献   

14.
《全唐诗》不全,因为是康熙皇帝钦定的大书,清代学者看出问题,也只能有“成书不说”之叹。日人上毛河世宁先有《全唐诗逸》,我国自3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辑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检唐诗编要辑佚,辑佚需要鉴辨,鉴辨需要考证。前些年我作《全唐诗续补遗补》,近几年作《全唐诗续拾辨证》,都是在时贤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微尽绵薄,做一些鉴辨考证工作。精音癸级》引姚叔祥语有“辑唐诗非裙采难,鉴辨难”的论断。其实辑佚已不易,鉴辨自然更难。凡是投身于此的人,都有深切的体会。考证虽然不易,但是寻找证据…  相似文献   

15.
幸玉珊 《大观周刊》2011,(43):14-14
本文以清代诗人杜诏、杜庭珠的唐诗选本《中晚唐诗叩弹集》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晚唐诗叩弹集》的选诗特色,揭示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得睹旧钞本《洪文敏公集》八卷。洪文敏公者,洪迈也。洪迈(1123~1202),南宋文学家,字景卢,别号野处,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绍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使金,几被拘留。其学识渊博,经史百家以至医卜星算,无不涉及,皆有论述。尤熟于有宋一代掌故,撰有《容斋随笔》五集及《夷坚志》等书,编有《万首唐人绝句》,广为流传,嘉惠后代。此集凡一厚册,系以毛边纸抄就。正文前扉页有朱笔竖题曰"洪文敏公集八卷订两册",盖此钞原为两册合订,册各四卷耳。此本抄写无栏界,书半页十二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首页有  相似文献   

17.
《诗抄》嘉庆元年众香亭刻本,竹纸8册《续集》民国丙寅刊本,竹纸1册藏书家专门措意于清人集部,初仅因关注明清易代之际史事而搜罗清初诸遗老别集;雍、乾之际,恣意禁毁,待清廷覆亡之后,又有人以当日禁毁书目为依据,专门搜求被禁毁的清人集子。当代藏书家中邓之诚和黄裳对这两方面均有偏好。另外有李一氓一派因专收词集也注重搜集清人词集。至于广泛搜罗有清一代之集部,则当由郑振蜂始开其端。据郑振蜂撰《清代文集目录序》和《清代文集目录跋》,知郑氏虽在1942一1944年三年期间,“专以罗致清集为事”,在此前后也另有不少收藏,但…  相似文献   

18.
《全唐诗》所收各诗人集子中,时有窜入他人之诗者,对此,历代学者多有指正。近读杜牧、许浑二集,于两人重出之诗加意留神,一得之愚,不敢自弃。现梳理成文,以就正于方家。《全唐诗》卷五二六杜牧诗中有《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一首,岑仲勉先生在《读〈全唐诗〉札记》中,考证出"川尹刘侍郎"即三川尹(河南尹)刘瑑。然考之杜牧仕履,却发现刘瑑官河南尹时,杜牧并无分司东都之事,因而得出结论说:"如云前分司东都时承瑑恩知,兹追颂其德则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文献调查基础上,考察清初诗人刘廷玑存世别集《葛庄诗钞》、《葛庄分体诗钞》、《葛庄编年诗》、《长留集》等书之版本情况,并初步梳理诸版本之间的渊源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唐诗黄河意象代表着唐代诗人对黄河的文化感知,具有独特的形象特征与审美特性.以文学地理学视域考察《全唐诗》中描写黄河的诗作,可知唐代诗人关于黄河意象的塑造蕴含着鲜明的黄河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并可进一步挖掘其在文化符号及文化贮存等方面的价值.根据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设计黄河文化传播方案,亦是一种兼具学理性与创新性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