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雯 《现代语文》2007,(2):125-126
《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时期,正值新旧交替之际,婚姻形态以及相关的一些习俗、观念与后世既有传承关系又相差甚远。那么究竟周人流行的是怎样的婚姻制度,又有怎样的婚姻习俗呢?德国著名民俗学家拉法格指出:“通过民歌,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的风俗、思想和感情。”(《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和礼俗》)《诗经》尤其是其中的“十五国风”作为西周春秋时期的“民俗歌谣之诗”,便是“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之诗。通览《国风》,其中近三分之二的诗歌反映或涉及了民间男女的婚恋题材,展现了西周春秋时代民间颇具特色的婚姻形态及婚俗风情。  相似文献   

2.
谭蝉雪著《敦煌民俗》一书即将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为五大部分,即生活概貌篇(分为“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两章)、岁时节令篇 (分为“正月至十二月的岁时活动”一章)、婚姻嫁娶篇(分为“婚姻制度与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婚姻礼仪”、“婚姻离异”四章)、继嗣养育篇(分为“求子”、“生育”、“收养民俗”、“教  相似文献   

3.
婚俗不仅包括婚俗形态和婚俗仪礼,还应包括婚姻关系建立后男女之间的婚俗秩序。传统婚俗强调男尊女卑,强调婚俗秩序中女性的民俗责任,而忽视男性在民俗秩序应尽的义务。"三言""二拍"的婚俗书写,坚守了这样的婚俗秩序。但冯梦龙和凌氵蒙初毕竟是身处晚明的进步分子,在时代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婚俗书写也表达了尊重女性、赋予男性相应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男义女贞的理想婚俗秩序的观念。这种婚俗观念是建立在婚姻双方情感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敦煌写本解梦书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卜师文士对各种传人敦煌地区的解梦书进行修订并吸收敦煌当地民俗而形成的。占梦虽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意义。自古至今,婚姻与生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敦煌解梦书中有许多就是就婚姻和生殖而说的。本文主要以解梦书中“水”“刀剑”“社宫”“牛马”等四喻像为例,分析其中蕴含的的婚姻生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尝试运用文艺民俗学的理论,从民俗视角对乡土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婚姻习俗进行文学批评,从而可以透视文艺的某些现象及其本质规律,发现并探讨特殊婚俗与当今文化形态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婚姻礼仪是有关婚姻的民俗行为,具有制度性。从彝族婚俗礼与婚俗文化特征的个案来看,云南寻甸撒米落彝族的婚俗礼仪呈现出传统婚俗与现代婚姻文化并存现象,撒米落彝族的传统婚俗文化的保持与文化特征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变化相调适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尝试运用文艺民俗学的理论,从民俗视角对乡土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婚姻习俗进行文学批评,从而可以透视文艺的某些现象及其本质规律,发现并探讨特殊婚俗与当今文化形态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8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我国第二部婚姻家庭法律,它在195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也影响着汉中的婚俗文化。本文分析了1980年《婚姻法》所确立的计划生育原则和禁止近亲结婚法律规定对汉中婚俗的影响:“铺床”人的选择越来越“严格”;独生子女的婚姻习俗逐步形成;“招赘”婚俗进一步强化;“中表亲”婚俗逐步消失等。揭示了社会重大变革或变迁时,婚姻法律在传承婚姻习俗的同时,对婚俗文化诸多或表面性或根本性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力主以唯物史观方法论思想为指导对清末民初婚俗变革试作透视和分析。认为基于清末民初思想界对婚姻陋俗的批判,进而建立新的婚姻观,使当时的婚俗发生显著变化,迎来婚俗新貌纷呈。虽然它在其践履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存在历史局限性,然而这一阶段婚俗变革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历程中则居于重要地位。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化的传承和拓展,也是后来“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婚嫁作为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借助一些例子,分析对比了中英婚俗中所选用的物品、数字、声色以及所进行的仪式,以期说明中英婚姻礼仪中虽然婚俗形式存在差异,但人们祈吉祝福的愿望是一样的,中英婚俗中都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婚嫁作为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借助一些例子,分析对比了中英婚俗中所选用的物品、数字、声色以及所进行的仪式,以期说明中英婚姻礼仪中虽然婚俗形式存在差异,但人们祈吉祝福的愿望是一样的,中英婚俗中都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抢婚是一种古老而又野蛮的婚姻缔结形式,这种婚姻形态虽然早已远离现代社会,但它的某些文化表征却在当下的婚俗中有一定程度的呈现。西府农村婚俗中的闭户拒客、撞门冲关、结队迎娶、哭嫁、趁早出阁、索要红包、藏匿物件、闹新房、涂扮公婆等习俗都具有抢婚文化遗存的痕迹。不过,它只是一种戏仿。  相似文献   

13.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4,29(6):76-82
“以俗为戏”是李渔小说婚俗叙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李渔继承了晚明士人中流行的享乐之风和晚明思想中的怀疑精神,这种风气、精神和李渔个性的结合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自娱娱人”与追求“新奇”小说观念的形成.“以俗为戏”是这种小说观念的鲜明体现.“以俗为戏”的价值取向在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形象设置、情节构织和叙述语言的戏谑化等方面.“以俗为戏”这一叙事价值取向表达了士子对僵化婚姻礼俗的某种置疑,瓦解了话本小说婚俗叙事的教化倾向,赋予婚俗一种崭新的叙事形象和价值;但也不免陷入媚俗的境地,稀释了这一题材应有的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远古时代的民俗中,婚俗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婚俗发展史上,先秦婚俗处于源头的位置,它和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分风、雅、颂三类。其中的“大雅”诗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31首诗大都写于西周时期,有不少诗都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贵族的婚俗。一、同姓不婚之俗在周朝以前,原始人群婚俗杂乱无章,如《吕氏春秋·恃君》中所写“昔太古尝无君亦,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夏商时在婚姻关系上也处于比较随便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方言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民俗事象,都可以从某种角度反映一定的生活习俗。在河北石家庄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中存在着丰富的方言俚语,这些方言俚语一方面反映了婚姻形态的变化,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事象。另一方面,在河北婚姻嫁娶风俗中还有大量因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而产生的民俗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方言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词是民俗事象在方言词汇中的积淀,是民俗和方言长期演变发展的凝结体。不同地域的婚俗词,不仅能够反映各地婚俗的特点,更是彰显地域文化与民情心理的“民俗化石”。河东方言婚俗词即是其多种文化的综合显现。  相似文献   

17.
民歌是民俗资料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俗的一种重要工具.平果嘹歌中记载有大量的婚俗歌,这些婚俗歌全方位、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桂西壮族婚俗的主要内容,如订婚习俗、结婚习俗、婚后习俗等.这些风俗,成为壮族悠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壮族民族特征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所见之婚制与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乐歌总集,而且是一座丰富的民俗宝库。特别是《国风》中的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与民俗事象,“即使没有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拉法格语)。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出婚姻习俗发展历史的痕迹,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试就《诗经》中所见的婚制与婚俗作一综述,并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民俗学理论对晋中祁县的乡村婚姻民俗进行考察研究,可以看到该地传统婚俗发展、演变的轨迹。婚俗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取决于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等诸多因素,反映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条件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统婚姻陋俗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几千年的传统婚姻生活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不同以往婚姻形态的、适合于自己生活状态的的婚姻俗制。它包含着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婚姻观念、婚姻行为、婚姻礼仪等诸多婚姻范畴和模式。尽管这种婚姻俗制优劣掺杂,但均为中国传统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