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第一自然段中的"童年"二字是全文的视角,所写的"象"全打上了"童趣"的印记;文末用"渐渐长大"照应,用"逃去如飞的时光"表达对童年的留恋--亏他(或她)想得出来。第五自然段"中药"等事宜删除,应专写"长满野花的山坡"的"象",以承载"对美好童年的怀念"。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抚摸",原作为"蹭"。谨作说明。  相似文献   

2.
从"挂在嘴上"写到"放在心上",再写到"扛在肩上"--层层深入。标题中破折号及其后的话很好,但出现得太早。从标题中删除,留到文末再说,会产生"原来还很有意思"的效果!第二、三自然段宜删节,有一个过渡句足够。如果不足800字,可将"扛在肩上"展开写--或写其"意义"或写其"措施"。  相似文献   

3.
放得开,收得拢——前七个自然段从多个侧面衬托第八自然段中的"把她接回国,让她回来学汉语",特别是第三自然段,表面上写"说起美国的生活,言语里处处洋溢着赞美",实质上写"他们热爱母语"。  相似文献   

4.
编者推荐:第三自然段描述"屈原伴兰",扣住了标题中的"花",第四自然段议论"让生命四季都充满希望",用"希望"诠释"兰"——揭示标题中"花"的旨趣。此文还需要升格:只保留上述两个自然段,而后展开说事并议论。  相似文献   

5.
花园小记     
此文写了养花的两个层面:施肥浇水是"养",风吹雨打也是"养"--文意很深刻。但是,题目宜改为"养花",其意和象就更统一了;最后自然段宜删除,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第四自然段"秋天……"应删除,让事件更集中。  相似文献   

6.
最真的等待     
第二自然段"不知不觉写出来的竟是你"中的"不知不觉"和第三自然段"无意中听中文歌曲时,居然能很快进入意境"中的"无意中"——彰显了"母语熔铸于灵魂"之义。此文还需要升格:第四自然段写"中国诗词"时,也应出现类似于"不知不觉"和"无意中"的词语。标题宜改为"熔铸于灵魂"。  相似文献   

7.
至今思项羽     
编者推荐:此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至七自然段有四个“转折”,前三个语境义相同,但第四个语境义不同。前三个为第四个过渡,第四个为全文立骨。第四个“转折”后的话,为第五自然中的“欣慰”明示隐含信息。为看凸显最后自然段中的“仁”字,倒数第三自然段中的“遗憾哪”宜删除,倒数第四自然段中的“民当生矣”宜展开写。  相似文献   

8.
游漓江记     
编者推荐:此文出彩处是第四自然段——"九马画山"——描绘"九马"各自神态!第二自然段"细雨蒙蒙,云层很厚",彰显了"我"的观察力。第五自然段"回头雄狮",将"九马画山"的吸引力推向极致;但是,"也可能是想把那九匹马咬死,自己享用吧"一语,破坏了意趣,应删除!此文还要删除的是: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第七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如此一来,全文不足800字,可以对第二、四、五自然段展开描述——将"水账"升格为"游记"。标题应改为"观九马画山记"。  相似文献   

9.
过渡有明渡和暗渡两种方式。明渡,是指用词、句、段或标志来过渡,可称作“笔联”。暗渡,是指不需要用字、句、段或标忐而自然过渡,可称作“意联”。一般说,文章的上下文的意思转折较大,必须加上适当的文字或标忐,彼此才能衔接,这就要明渡。如果文章的上下文在意义上本来就很密切,不需借助文字或作志,就能自然地衔接起来,读者并不感到生硬,这就用暗渡。 例如,《荷塘月色》第一段写“我”去荷塘的缘由,未尾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往哪去?显然是往荷塘走。下面第二段开头紧接着写:“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两段衔接得很紧,也很自然。这是暗渡。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第七段写江南采莲的情景。时间、地点和内容都不同,如何衔接呢?作者在第七段开头用了这么一个过渡句:“突然想起采莲的事  相似文献   

10.
吴钩     
此文第五自然段规定了"吴钩厌战"的角度--中华民族要大团结--作者为了避免误解,又在最后一段再次用"牧笛"强调这个角度。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鸣"细语"用得同主旨吻合;但是"啼"字必须换掉。另外,倒数第四自然段中的"敌国",应同倒数第二自然段一样用"敌军"。  相似文献   

11.
宠物辩     
此文中第四、五自然段关于"太孤寂"的内容,游移于主旨之外。怎样将其拉回来,用它去进一步凸现主旨呢?其办法是:变"因"为"果",再求"因"。将第四自然段改为:"是因为他们太孤寂!"再将第六自然段改为:"他们为什么会太孤寂呢?因为他们太聪明!"这样就将第四、五自然段"变废为宝"--既切合题目,又在更深的层面上凸现主旨。  相似文献   

12.
求职     
用"烧饼"承载"具有优秀品德,才能取得成功"之旨。"烧饼"前后两次出场,后场原本俗套,但因前场无理而妙,得以创立新意——"事天不如事人"。倒数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应删除。  相似文献   

13.
一篇文章从上一段到下一段怎样自然地衔接起来,这就是过渡要解决的问题。过渡,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段落衔接紧凑,前后连贯,在文章的段落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好像桥梁一样,把河两岸连接起来。常用的过渡形式有三种: (1) 用过渡词。课文《海上日出》第三段写日出时的情景,这一段开始用了“果然”一词,便是承接上段:“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然后用这句话过渡到“太阳果然升起来了”这层意思。除此以外,用“因为”“所以”“然而”“但是”“那么”等关联词语来过渡的情况也比较多见。 (2) 用过渡句。课文《太阳》由前三段介绍太阳距离地球很远等情况以后,第四段的开头写到:“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然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很多教师耳熟能详的话语,也是很多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而学习语文不等同于学一门手艺,它需要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感悟,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自悟自得"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指导?有两个教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教例一】人教实验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的学习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教师在黑板上用  相似文献   

15.
《庐山云雾》(浙教版第七册)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以"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作为过渡,引出对庐山云海壮观景象的具体描写。现以该文第五自然段教学为例,来探讨虞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6.
《荷花》的教学任务:第一,继续进行段的训练;第二,逐步向篇的训练过渡。课文第一自然段由荷花的“香”起笔,由“我”将读者引至荷花池。第二自然段叙述的是画面的内容,着重写全观,重点突出荷花的“多”。第三自然段是第二自然段的补充,但叙述的重点移到突出“姿势”的“美”上边。第四自然段是叙述看荷花时产生的联想,是在画面上不能看到的内容。第五自然段是第四  相似文献   

17.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历史故事。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相对于其他段落,这一部分写得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没有细腻的刻画,没有动情的议论,只用了白描的手法写了刘备的几个动作:从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路就开始"下马步行",到"轻轻敲门"、"轻轻走进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看月食》这一课,通过叙述一家子晚上看月食的故事,介绍了月食的经过和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有一个过程,“看”月食就是“观察”月食的经过。写月食发生的经过的段落是第四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写了月亮复原的过程。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都是写月亮的变化,但由于月亮的变化有所不同,两段的描述也就不同,由于这两段使用的语言有相似的地方,只是语序上有所不同,所以学生极易混淆。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九义初中《语》第五册《怀疑与学问》这篇章中“随便”一词的两处运用,笔认为有待斟酌。第一处在第四自然段:“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第二处在第五自然段:“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轻信。”  相似文献   

20.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一开篇使用特写镜头,从全身到局部、分写燕子外形特点.从描叙角度来看,写羽毛取其色,写翅膀取其质,写尾巴取其形.从表现方式来看,写羽毛、翅膀用形容词描绘,写尾巴则用比喻句说明.从语句结构来看,"一身"、"一对"、"一个"连排,行文齐整而有气势;而第三句前插入一个"加上",不仅使语意更为突出,而且使句式富有变化.在分述燕子各部分特点后,下凑这个饱含着作者喜悦情感的"凑"字,化静面再总括.为动,将燕子写活,是个非同寻常的字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