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2010,(6):91-91
朱玉,女,新华社音视频部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进入新华社,曾任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记者,以调查性报道和人物报道见长。曾报道塑造过任长霞、郑培民、宋鱼水等多个重大典型人物,并  相似文献   

2.
<正>3月12日0时29分,随着最后一条两会稿件发出,新华社国内部2024年全国两会报道收官。国内部两会发稿中心共播发文字通稿270条、各类融媒体报道303条。不少报道实现了镇版刷屏、破壁出圈的效果,纪录片《倾听》总浏览量达2.3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系列报道开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总采用量达3581家。在新华社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组织指挥下,国内部参与两会报道前后方近200名采编人员共同谱写的“春之声圆舞曲”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3.
盛会刚过,《北京青年报》于11月17日二版中心位置刊出《开设五个专栏创新一种模式实现强强联合——本报与新华社成功合作盛会报道》千字章,在章的上方是一张七寸照片,这张以“新华社十六大报道新闻中心”标牌为背景的照片上是前方报道中心的5位国内部编辑,他们是作为新华社国内部与北青报在十六大期间台办的5个栏目的主持人而成为北青报的新闻人物的。  相似文献   

4.
一、“两会”报道:2002年新闻业务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 ——定向供稿和个性化服务 按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方案提出的改革措施,“两会”报道启动前夕,国内部和新闻研究所采取播发公鉴、上门拜访、调查问卷、召集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用户需求。“两会”报道期间,编辑部通过“可供稿菜单”向用户介绍新华社的重点选题和报道设想。用户可以根据各自报道需要和版面安排定货,也可以通过设在大会堂发稿中心的“点题电话”约取  相似文献   

5.
全方位整合报道资源——记新华社"两会"报道策划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成功在于策划,策划的成功在于有成果,请大家把想到的都谈出来,形成一批重点报道题目系列……”副总编辑夏林给新华社“两会”报道策划会定了个畅所欲言的调子。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是对各家媒体的一次考验,新华社也以“两会”报道为契机,探索深化新闻业务改革的路子。2月18日,新华社“两会”报道领导小组召开报道策划研讨会,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一线记者,进行了跨编辑部的报道策划。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中的一项大政策。新华社国内部参考报道今年开辟“试点追踪”栏目,并把延安退耕还林列为“追踪”试点之一。作为“追踪记”,如何能“追”出新意,“追”出社会反响,树新华社的“金牌”,对参加报道的人来说是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7.
霍小光 《新闻战线》2023,(11):13-16
调查研究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新华社形成了以“新华视点”为代表的系列深度调研栏目,成为开展调研报道的重要抓手。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抓住痛点、堵点、难点,把问题研究透彻、把措施提准提实,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报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志安 《新闻记者》2007,(12):45-47
朱玉(●):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记者,以调查性报道和人物报道见长。代表作品有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早产儿氧中毒事件、安徽芜湖红项商人调查等。在其笔下曾塑造过任长霞、郑培民、宋鱼水等多个重大典型人物。她执笔写作的长篇通讯《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培民》,获第13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朱玉曾荣获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全国抗击非典优秀记者、新华社十佳记者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每个有事业心的记者都想在自己的新闻生涯里写出几篇有重大影响的稿件。当记者10多年,我先后采写了数十篇调研稿件,其中也不乏得到好评之作。可是,在努力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总是那么遥远。 1993年6月,新华社国内部二编室组织了一次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题调查。在此期间,新华社领导把参加这次调研的6个分社的记者找到北京,亲自听汇报、议观点、出题目。经过记者、编辑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6组近10万字的系统调查。作为这组重点调研的参与者之一(我分工采写《苏、锡、常以公有制为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查》一组三篇),除了调研本身的成果外,我还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对如何搞好有重大影响的重点调研有了更新的体会和认识。我把它归结为“三得”。  相似文献   

10.
多从群众的角度采写报道曹绍平曹绍平,53岁,中共党员,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分管国内、军事、体育报道。他曾先后在新华社青海分社、半月谈杂志社、新华社国内部等部门工作。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他注重政策理论学习,注重调查研究,长...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记者》2010,(1):5-7
2010年,我们将围绕树立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良好形象这一目标,通过“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着力推进新华社军事传播的战略转型,增强军事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提高新华社军事报道的国内引导力和国际影响力。在继续做好重大活动报道、重大典型报道、重大军事行动报道和重要内参调研报道的基础上,全力做好军事新闻的对外传播:一是利用新华社多种文字的发稿线路和与外报外刊建立的合作机制,扩大军事报诺的对外供稿: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策划越来越成为媒体参与竞争的利器,而编辑在组织策划工作中无疑处于中心地位。作为一名图片编辑,近两年,我参与了“西部开发”、“世纪回眸”、“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等重大战役性报道,编缉了系列专题和展览照片。这些题材均不是突发新闻事件,而属于配合性报道,特别需要做好报道的组织和策划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在报道前进行了周密的策划、详尽的安排,整个报道才会由零散变为有机整体,且富有特色,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新闻媒体同场竞技的必争之地。2024年全国两会报道,是“谱新篇”加强总书记思想和形象宣传的第一场重大战役性报道。新华社音视频部主动作为,站在服务总书记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立场和高度进行谋划部署,2023年底就开始组织策划“总书记两会关切事”系列报道。改变过去单篇综述、碎片化整合的报道模式,通过分主题、引话题、  相似文献   

14.
赵玮 《新闻知识》2007,(9):11-12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对这样一件重大的新闻事件,各大新闻媒体都进行了策划和报道,说是一场新闻大战不为过。《深圳商报》也不例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从“同行系列述评”、“高端访谈系列”、“激情回顾”系列到系列广告特刊,从角度、构思、创意、写法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突破,策划新颖又不失大气与庄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他,正而八经科班出身,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留下5个寒暑后,来到新华社。他,作为新闻工作者,与同学相比,缺少轰动的大作,却在编辑工作中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他就是在新华社内参报道岗位上辛勤耕耘二十多年的张述忱同志。张述忱1964年被分配到新华社国内部,1969年到国内部的一个编辑室从事内参报道工作,1972年任编辑室副主任,继而主任、主编,1989年任国内部副主任,分管内参报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新华社国内部实行定额记分新华社国内部实行编辑,记者、资料员定额记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1982年4月,新华社国内部首先在文教记者中试行定额记分考核办法;5月,又推广到文教编辑中试行;7月1日在国内部全体编辑、记者、资料员中推广,并按月、按季度公布每人完成定额的情况。这项办法的好处是:干多干少有记录,干好干坏有标准,贡  相似文献   

17.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是今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对新闻报道来讲,这不同于一般的节庆报道,是一次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涵盖内容极为丰富的重大战役性报道。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在国庆50周年的报道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重大报道的组织策划,十分重要,也可以说是整个报道成功的基础和前提。试以新华社在这次重大报道中的策划与组织为例,探讨和总结节庆报道乃至重大战役性报道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赵承  高蕾 《传媒》2021,(23):19-20
忆往昔,礼赞九秩芳华,赓续红色血脉;再出发,牢记贺信精神,谱写时代新章. 2021年11月7日是新华社建社90周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程致信,代表党中央向新华社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 为做好相关社庆报道,特别是宣传解读好习近平总书记贺信,新华社国内部在社领导的指挥指导下,提前策划、周密部署、精心采编,播发了一系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重点稿件,收获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依托新华社这个大平台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在过去十余年里,作为新华社记者,我有幸经历了几次国内财经领域的重大事件,并成为参与者和报道者之一,甚至是事件的主角.有人问我是如何当好调查记者,写出精品报道来的?我的回答是:“我的调查报道是在一线跑出来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策划出来的.我的使命和兴奋点始终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彰显个性,始终有一颗拳拳之心.”这是我进入新华社做记者时的初心.多年来,我一直这样提醒并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20.
说真话,粮食问题是老掉牙的题目,不可能有更多的新话可说,还能作出啥名堂来?但是,“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无粮则乱,谁又能说粮食问题不是重大问题呢?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们接受了新华社国内部交给的调查粮食问题的任务。经过三个多月的颠簸劳顿,先后发出十几篇内部和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