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江素珍 《中国出版》2022,(10):35-39
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抖音账号上涉及国家形象的短视频为例,研究其功能特征,并从结构特色、主题分布、叙事特点、内容表达这四个方面探究主流媒体如何利用社交平台建构国家形象。重点对主流媒体国家形象短视频叙事风格的多重转变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转变更契合短视频的传播特点。最后从语言讯息、图像讯息、价值观讯息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主流媒体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建构问题,以期多维度呈现社交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面对海外新媒体语境中“传统中国”的形象日渐深入人心,西方媒体对于现代中国形象的“解构”,海外受众对于“全球化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期待,中国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有必要从传统议程设置向网络议程设置转型,依据海外受众的特点以有效的叙事策略提高传播效能,充分利用短视频特质形成整合营销传播之势,在危机公关的积极干预下化解负面舆情,促使海外认知中“可爱”的古老中国,向“传统、现代、全球”多维度认知下的“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转化。  相似文献   

3.
201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回收1592份有效问卷,样本涉及五大洲66个国家。本报告作为调研报告之一,重点调查研究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作用、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对外国观众选择观影渠道的影响。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有促进作用,但同时存在一定问题;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对观众是否走进影院、如何选择观影渠道具有直接影响。未来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打造中国电影文化形象,要建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数据库,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提升到战略性高度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呈快速发展趋势,而短视频的发展最为迅猛,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相继走出海外,在文化输出、国家形象自塑方面贡献了重要的传播力量,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渠道。本文以抖音短视频为例,通过对短视频传播特点以及抖音短视频海外传播现状的分析,阐明抖音短视频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及作用,并提出抖音短视频在未来国家形象自塑方面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8):59-67
不同于海外移民报刊,亦不采取帕克的移民报刊研究路径,本文主要关注一种面向国内受众、由本国移民商业中介所创办的新型移民媒体。文章具体通过对移民微信公众号"A"推送的文章进行话语分析,分别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研究移民中介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动员人们移民。研究发现,个体层面上该移民媒体将读者的个人身份构建为"世界公民",而非"国家公民"或是"民族成员";社会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加重了社会安全感的缺失;国家层面上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社会不稳定、制度不健全的我国形象,与之相反,他国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乌托邦"。从中可以发现,移民媒体在动员过程中,将对中国公民的身份意识建构、国家形象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亟需引起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殷璇 《新闻知识》2021,(1):66-72
农村短视频已成为各大短视频平台中重要的一类.这种"内生式"的短视频改变了以往缺乏主体性的农村叙事,有望建构新的农村媒介形象.本文抽取了"西瓜视频"平台121条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视频作为样本,从标题、主题、主要人物与事物、拍摄场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描画出这些视频中呈现出的包括农村环境、农村生活、农人三...  相似文献   

7.
钟坤靓 《今传媒》2023,(1):14-17
全球热门应用榜单显示,TikTok已经超越Instagram升至下载榜第一名,收入也稳居全球第一。TikTok作为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出海”的代表性作品,它全球领先的下载量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TikTok平台上“china”“chinese”标签下200个视频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特点与方式。研究发现,用户对“他者”视角呈现的“人文类视频”接受度更高,TikTok平台上中国相关的视频主要由个人账号生产,中国国家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基于此,希望通过研究TikTok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特点,为更好地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塑造中国形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璐璐 《今传媒》2012,(10):80-82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宫廷剧中后宫争斗、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影片叙事内容不胜枚举。这种叙事角度虽然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却容易在国外造成一种文化扭曲。当今影视剧中极其流行的宫廷剧,像《宫》、《美人心计》、《步步惊心》这些"穿越剧"很容易让他国对中国文化造成曲解。本文就这一现象,以中国古装宫廷剧为切入点,思考在全球化视野中,如何制作优秀的国产影视剧作品以及建构正确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宋小岑 《视听》2022,(3):33-36
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中国网民的媒介使用习惯,在全民参与的情况下以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建构出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为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提供新的解题思路.以文化为抓手、搭载传播技术的发展优势,合理运用新媒体形式的叙事方法,将有助于打破长久以来国际舆论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已经由传统媒体时代的一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大量中国美食视频获得一定关注,为国家文化传播提供了观察窗口。前人研究虽定性说明一国的美食能够成为该国文化传播的载体,但并无数据支持,也鲜见实证研究如何利用美食进行国家文化传播。如何选取视觉和听觉符号,通过独具特色的符号表征打造鲜明的文化特质,也是政府和个人面临的挑战。论文应用食物旅程叙事理论,建构食物旅程叙事策略分析框架。以YouTube平台上3434个中国美食视频的3382995条评论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方法,验证食物旅程叙事承载国家文化传播的可行性,发现引发受众对食物本身、食物烹饪相关人物和食物来源背景国关注的食物旅程叙事策略及其组合。论文不仅基于食物旅程叙事的路径深化了国家文化传播,而且将食物旅程叙事理论拓展到非商业应用领域。通过精准设计食物旅程叙事的策略组合,展现美食视频中的视觉和听觉符号,用文化符号提升国际受众对视频中的食物、民众和国家文化的关注。研究结论既可以满足国家“文化传播”的诉求,又能实实在在解决当前美食视频制作中,凭借经验主义“摸石头过河”的营销传播的痛点。  相似文献   

12.
李红 《今传媒》2023,(4):117-119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把国际传播上升到战略传播的重要位置。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际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建构。本文以历届奥运会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为例,对国家形象建构路径、建构困境和建构策略三方面进行探析。国家形象建构路径:主流媒体引领,而后新媒体渐进融入;突出情感叙事;用户呈现集群化特点。国家形象建构困境:主流媒体报道刻板严肃,偏离受众期待;传播语境上存在隔阂;赛事舆论缺乏引领。对此提出国家形象建构策略:主流媒体改变自己过于严肃的形象,跳出“官腔”桎梏;打破国际传播隔阂;净化舆论空间,做好舆论引领。  相似文献   

13.
韩飞  田维钢  刘倩 《当代传播》2021,(4):108-110
近年来的"大国工程"纪录片,建构和传播了现代化的中国形象,担当着重要的国际传播功能.本文着眼"大国工程"纪录片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深层勾连,以纪录片《大工告成》为个案,着重分析其叙事结构、视听表达等方面的艺术性创造,为纪录片参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网络游戏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端游阶段的初创期、页游阶段的成长期和手游阶段的扩张期三个阶段20多年的走出去,已经在国际市场确立榜首地位。在内在独有逻辑及特点这些外驱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网络游戏走出去在国家形象建构上发挥了独特作用。这种国家形象主要表现为文本内容建构的天下大同、和平文明、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和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充满魅力的国家形象,场景内容建构的美丽中国、文明中国和传统中国国家形象,但与“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的海外建构仍存在差距,需要进行从历史走向现实、从独特走向共通、从表象走向深层、从单维走向多维、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国际舆论场中的热点议题。环境政治的观点认为,自然环境同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并且都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文章以此为焦点,探究我国媒体在环境议题上的国家形象建构实践。研究以环境政治、环境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三个概念组成的分析框架为基础,基于对中国日报网“大象旅行团”报道案例的研究提出,中国日报网在新闻内容中涉及政治、自然、公民等多个主体,并且多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共容性利益;环境传播应继续推动个体化叙事与理性化叙事的深度融合,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档专门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新闻栏目,《华人世界》已成功运行11年有余,栏目在塑造海外华侨华人形象,加强海内外华侨华人情感联系,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其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关注媒介再现的女性工作者形象,相较于过去对于女性呈现的"他者化"和"被偏见",本文以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妇女网》上对于女性工作者的88条新闻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辅以幻想主题分析法对其进行演绎,突出女性工作者在职业、性别、国家上的角色形象,并建构出中国妇女网在女性形象特质、叙事特质、议题特质上的语艺视野,表征出中国妇女网客观真实公正地呈现了女性工作者的媒介形象,在促进男女平等的道路上以及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范平凡 《视听》2018,(11):101-102
本文借助让·马克·莫哈提出异国形象在建构时的"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两种形象,对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的叙事框架进行梳理,将其归纳为"发展"与"强权"两个框架,并基于这两个叙事框架,对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动画电影是传播中华文化形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近十年来,我国动画电影在国际市场、国际评奖和海外观众评分平台上具有越来越高的显示度,正在成为国际传播力量中的重要一支。本文选取2014年来我国动画电影在海外票房、获奖和评分方面具有良好表现的十部影片,结合海外观众社交媒体反馈,探索我国出海动画电影的文化形象建构以及海外观众对文化形象的接受问题。研究发现,出海动画电影塑造了具有人性特质的英雄形象,不向命运屈服的现实态度,以及反抗威权的平等伦理形象,与二十世纪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主要文化形象形成明显区分。虽然海外观众对文化形象的接受存在差异,但连接人类共同情感、彰显视觉元素的民族特色和反常规的叙事设计,能够得到海外观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20.
叙事研究——图书馆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图书馆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图书馆故事,在解构和重构图书馆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图书馆叙事研究程序包括6个步骤:确定所探究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体;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编码并重新讲述故事;确定个体故事包含的主题或类属;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