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三册 ,于 2 0 0 1年秋季期开始使用。课本第 19课学生自读课《乡愁诗两首》 ,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同时选择了席慕容的《乡愁》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  相似文献   

2.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和赞赏。有趣的是,这首名诗在体裁风格上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大家言必称"乡愁诗人",因为他1972年写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愁》诗传遍了大江南北。余光中说,这些年来,《乡愁》几乎成为我的名片,《乡愁》在海峡两岸大受欢迎的程度实在让我感到惊讶。其实,他在同时期写的另一首诗歌《雨声说些什么》也表达了这样的主题,而且《雨声说些什么》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受读者的喜爱,我认为它应该可以成为乡愁诗的另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当代诗坛上,余光中是一位与缪斯订了白头偕老盟约的诗人。他同时又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感与传统感的歌者,他隅居于海上小岛,歌声却常常飞向他生长于斯的大陆。他数度道游讲学于欧美,但他的心魂却留在东方,并没有和他一起远走。他的乡愁真是太深太重,使得他随时随地都要触发。他登美国丹佛山、落基山,蓝天白云、怪石白雪,美则美矣,但他却感“心寒眸酸,不是滋味”。而他所有的思古怀乡之情全然浓缩于《乡愁》和《乡愁四韵》两首小诗中,这两首诗中一字不饱含深情、浓缩爱意、直把人拖曳到一个绵密索绕的诗美境界。诗人余光中19…  相似文献   

5.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与其说这是首爱情诗,不如说是首乡愁诗;与  相似文献   

6.
在余光中数量众多、风格多样的诗歌中,怀乡思亲之作占有突出地位。生于大陆、长于大陆而后辗转定居台湾的余光中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诗歌之中,写下了许多令人荡气回肠的思乡之曲。其中创作于1972年的抒情小诗《乡愁》影响深远,曾被谱曲广为传唱,深受海峡两岸人民喜爱。大陆著名诗人流沙河曾在集会上多次朗诵这首诗,每次都激起强烈反响,他赞叹此诗说:“这是一粒水晶珠子。”  相似文献   

7.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名篇品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发表后即在彼岸引起强烈反响。改革开放以来,此诗也在大陆不胫而走,并选入了中学语言教材,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还有海外歌手演唱过台湾作曲家根据它谱写的歌曲,更让它飞遍千山万水,拨动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弦。可以说,这首诗是当代新诗之林中影响极其深广的佳作;它的深入人心的…  相似文献   

8.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早已脍炙人口,他还有另一首《天问》诗(原诗附后),完全可以与《乡愁》媲美,现与读者一同赏读。这首诗借用了屈原《天问》的诗题,是抒写人生哲理之作。  相似文献   

9.
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读《乡愁》,常常沉醉于诗人绵长的乡关之思.教《乡愁》,又总是希望能把课堂化成一片"乡愁"的诗海.悠然的诗句经年历月光芒依旧,教师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让所有的心都深深浸入这一汪乡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流淌着诗人浓浓的思念.三分诗,七分读,蒋祖霞老师的镜头里,也有一枚可以承载师生全部真情最后飞抵诗魂的邮票,那就是诵读.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乡愁》是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经典之作,是几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一组诗歌共同的主题就是爱国思乡之情,要求能领悟诗歌中所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吟诵诗歌,欣赏诗歌是本单元的主要要求。  相似文献   

11.
《乡愁》一诗,余光中用四个独特的意象、四段相同的句式抒发了自己思家念国的愁思;节奏回环。一唱三叹。感情真挚、深沉,音调低回、婉转。学生非常喜欢读这首诗,  相似文献   

12.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妈妈喜欢余光中的诗,常常声情并茂地吟诵。听得多了,我也喜欢上了余先生的诗,尤其是他的这首《乡愁》。那琅琅上口的韵律和款款的深情常使我想要放声唱出来。可对于诗的含义,我一直没弄懂,直到那个在椰风寨度过的下午。  相似文献   

13.
吴国珍 《学语文》2012,(4):53-54
《越人歌》(见卷首)被周迅在电影《夜宴》中用古筝弹唱后,就广为人知,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对于它的本事与意蕴众说纷纭。而专家的观点也不尽一致,比如在对这首诗的性取向上,有的根据转述这首诗的语境的语境认为诗反映的是同性恋的故事,是古越地男风的体现。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这样解释这首诗的话,故事一下子就僵硬了;而如果纯就这首诗的诗句来说,说是越女(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越人)与王子的一段感情的表白,似乎更具一种宛转之美。诗本身是译过来的,以楚辞译越语,这中间的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台湾—香港诗人余光中在当代诗坛中享有盛誉。本文试从其《苦热》、《乡愁》和《珍珠项链》三诗探讨其艺术特色。笔者认为余氏的诗感情真挚,诗艺精湛,想象丰富,联想奇特,善于在现实中捕捉新意泉,创造诗的意境美、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15.
“乡愁”是中国诗歌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屈原、贺知章、李白到闻一多、艾青都有过令人动容的乡愁诗。由于时间阻隔和人间的离乱,“乡愁”更是台湾文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产生了许多动人心魄的诗作,其中纪弦的《一片槐树叶》和余光中的《乡愁》以感情真挚、意象独特而著称。《一片槐树叶》作于1954年,离开大陆故土已六年的纪弦,凝聚无限乡思乡情于眼前这“一片槐树叶”上:“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连串的“最”字叠用,使这“一片槐树叶”荡起了  相似文献   

16.
<正> 今年是周总理的诞辰一百周年。想起周总理, 我头脑中不禁涌出这样的诗句: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首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是诗人柯岩在1977年在《涛刊》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的,后来竟不胫而走,许多报刊纷纷转载,电台纷纷播诵,多家出版社收入悼念周总理的诗集,还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这首仅几百字的一首诗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亿万人民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有深厚的感情。而这首诗恰恰用诗的形式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有人说,散文是美文,而诗歌是美文的美文。她的美表现在多方面,而这首诗的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巧用辞格表达强烈的感情 多次用“反复”的手法,使作者要抒发的对周总理无限崇敬、怀念的感情一次次向前推进。 诗是主情的文体,这首诗一开始就用“呼告、反复”的辞格表达亿万人民对我们敬爱的周问题的无限怀念之情。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里,第一句是呼告,划横线的是反复。反复辞格的使用,仿佛痛失亲爹娘的孩子在反复低吟对亲人的怀念,抒发无比强烈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形象大于思维,寥寥数语总是承载了诗人满腔的深情。文字只是一个载体,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尤其是欣赏《乡愁》这一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曾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愁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一首诗就是一个感情的世界。诗中那真挚的自我感情的进发,创造了诗境,形成了诗美,展示着诗人不倦地对美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深沉而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任何一首抒情诗,都不能不显现着或隐藏着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诗人正是通过这个审美理想中的形象塑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创造出一个广阔的艺术领域。在这个自我情感的艺术领域里,美在放大,美在凝固,深层的心理在呼喊,闪光的灵魂在躁动。  相似文献   

19.
“乡愁”是中国诗苑园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容旅居海外 ,乡思日深。他们继承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 ,又新意叠出。现将品读他们的《乡愁》诗两首之偶得 ,不避卑陋 ,以飨读者。一、意境美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都在深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 ,选取了借以寄托情怀的意象 ,表达游子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余诗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来载情———“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不同的意象与关情对象一一对应 ,把母子之思、夫妻之爱、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思乡之情巧妙地串连起来 ,一层深似一层地抒发浓…  相似文献   

20.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写的思乡之歌中的一首。余光中是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后任大学教授,主讲英文诗及现代文学。著有诗集多种。《乡愁》选自1982年第2期《名作欣赏》,这首诗精短却不乏韵味,在鲜明的意象中寄寓了诗人炽热深沉的情感,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