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位秉承现实主义的皖籍作家,吴组缃以一位"乡下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破败的皖南乡村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的社会图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和抗争的旧中国皖南乡村破产农民形象,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透露出那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F0003-F0003
皖南诗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1月10日,是以皖南诗学为研究对象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心现有成员15人,其中,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既有专家学者,又有政府文化官员;既有从事诗歌研究的,又有从事诗歌创作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既是中心的特色,也将是中心的活力源泉。  相似文献   

3.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20世纪80年代初陕北“城乡交叉地带”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描述了小说主人公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不久又被别人挤回家当了农民。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农村姑娘巧珍炽热的爱情使他振作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来到县广播站工作,当他抵挡不住中学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断绝了与巧珍的爱情后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城的,于是取消其公职。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这时,即将迁居南方城市的黄亚萍也与他分手,而遭遇心灵打击的巧珍则早已嫁人,高加林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回到农村,扑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小说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诸多的社会生活变动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皖籍作家在传承地域文化和吸纳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察皖西北作家李霁野、皖南作家苏雪林、皖中作家方令孺的创作,可以清晰地窥见作品中呈现的安徽地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其中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桐城文化三个方面,西方文化主要体现在19世纪英国文艺思想以及基督教思想,这可为进一步研究现代皖籍作家及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提供翔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结构的消解与重建,传统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也处于失落与重建的过程中,此时农民群体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精神的这惘而导致的精神状态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皖西北农村的“基督教热”。此外,基督教本身独特的传教方式也适应了农民群体的生产、生活习惯并且能够弥补其文化生活空白。目前,皖西北农村基督教信仰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组织对信教群众和宗教活动持放任态度,缺乏有效管理;私设聚会点和自由传道人屡禁不止;对基督教传道者的再培训工作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6.
杨建国 《成都师专学报》2009,(3):F0002-F0002,F0003
一幅民族历史文化的生动记录,一幅特定年代的农村风俗长卷,一幅追忆传统乡情的众生象图,一幅远离浮躁的巨大制作。  相似文献   

7.
十年浩劫给我国农村究竟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对这个问题,周克芹同志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我们作出了回答。这部作品以七十年代的穷乡村葫芦坝的场景,围绕着许茂一家人的生活、爱情婚姻诸方面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示了一幅感人肺  相似文献   

8.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开辟了苏南、皖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苏中、苏北、豫鄂边9块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新四军的兵力增长了12倍;武器装备增长了11倍。八路军自诞生到1940年,兵力增长了8倍,武器装备增长了4倍。可见,在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发展速度不比八路军慢。那种认为新四军发展比八路军发展慢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新四军的发展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新四军执行了党中央正确方针的结果,也是新四军与敌伪顽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5,(3):40-43
在急剧变迁的社会背景下,"皖南"农村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随着结构的巨变,"皖南"农村社会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勤俭节约观念淡薄、财富攀比氛围浓厚、人情关系"货币化"、重男轻女观念得到改善、老人生活堪忧及婚姻性伦理观念自由化。"皖南"农村社会心态的颤变既反应出村民向往高质量生活的迫切需求,更折射出"皖南"农村生活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利益共享的机制,实现公平正义,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创新农村治理模式,引导村民积极就业,营造和谐的农村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资,培养村民正确的认知取向和价值观及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调整内地农村社会心态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曹操的启示——羲黄文化史话之八○李捷汉末三国,是个动乱的年代。又是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时代。曹操,在三国时代,堪称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也可以说是一位影响过社会进程的人。虽然人们对他褒贬不一,时而是红脸,又时而是白脸;但他作为政治家、...  相似文献   

11.
形成于三十年代的性灵论,在林语堂的思想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二十年代激烈言行的反思和深化;又奠定了他海外四十年的思想行为模式。性灵论不仅是林语堂三十年以幽默、闲适所构成的小品文理论,也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实行东西文化和糅合的出发点及评价标准及至一生思想发展的内容。本文旨在剖析性灵论的具体内涵并阐述其对林语堂三十年代思想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秦腔》以自己的故乡为创作背景,描绘了新时期农村的经济变动而造成的乡村文化没落,捕捉到了转型期乡村的一种衰败的时代情趣,是当今乡村和农民的一幅真实的风景图。  相似文献   

13.
农村流氓恶势力是由许多彼此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因素综合互动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有其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机制。要控制、治理农村流氓恶势力,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2.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3.加强法制教育,严惩腐败分子和农村不良社会群体;4.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群众团体;5.重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种巨大的文化现象——“毛泽东热”。对此,人们众说纷坛,褒贬不一。我们认为,“毛泽东热”的出现,一方面是由毛泽东这位历史巨人的自身价值所决定的,即他赋予了中国社会以深刻影响,他与20世纪的中国是融为一体的,他与中国人民之间有着无比深厚的传统情感;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变动的反映。因此,“毛泽东热”的社会历史内涵极为复杂,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沙汀在30年代是左翼坛一位杰出的青年作家。他的小说所具有的沉郁、厚重的讽刺美学风格,首先得益于他早年丰富而独特的生活经历;中外现实主义讽刺学传统的熏陶;及其对生活敏锐而理智的洞察。其次,他善于从人们习焉不察的生活中看出常中之异,因而在其小说中讽刺的鞭子虽然抽打在各色各类社会渣滓身上,但批判的锋芒却是直接或间接指向当时的社会——那些鬼魅们赖以横行的旧世界,由此提醒人们要更多地对造成畸形人性的整个社会、历史进行长久的思考。另外,出现在他小说中那些可憎可恶,却又仍不失可笑可鄙的形象系列;富有心理内涵、既独特典型又保持着生活本来面目的艺术细节;风趣幽默、富有乡土气息的艺术语言等;都使他小说的讽刺艺术具有一种质地沉实,醇厚老辣的凝拙之美、一种充满诗意和喜剧色彩的简朴之美,从而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讽刺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16.
皖省商务局是安徽巡抚邓华熙响应维新变法在衙署外创设的临时派遣机构,统辖全省商政事务。其在劝兴商业,监管绅商,调处商事纠纷、缓和社会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皖省筹款困境,又饮鸩止渴,抽捐纳税,频遭时人嘲骂。其职能多面性反映了近代直省商政机构肇兴变动的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篇研究《武昌起义后的农村变动》论文使李喜所崭露头角。撰写这篇论文,李教授翻阅了三百多种县志,参阅了大量文献,所得出的结论至今发人深省,对中学教学仍有着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多年来基础教育与学术研究脱节,类似这样的成果仍然“闲置”在有关学者的论著中。近年,李喜所教授致力于近代文化交流的研究,他以中国留学生群体为切入点,探讨西方文化的引进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素质提高的关系。他认为:“先进的东西一旦超越了客观现实,不但会失去其先进性,反而会有害社会。”这个结论对于我们反思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无疑是一把启钥。  相似文献   

18.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促进了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加上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浅析孔子的教育管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动的年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也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其变化表现之一是,殷商和四周时期学在官府,学校都由官府主办,并且是为贵族子弟而设;到孔子时,由于经济、政治的变动,王室衰败,社会动乱,文化典籍流散民间,官学败坏,出现了文化下移现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招收门徒,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他办学几十年,招收的学生据说达三千人。这些学生有的出仕做官,有的招徒设教,发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图片新闻     
《成都师专学报》2009,(2):F0002-F0002,F0003
一幅民族历史文化的生动记录,一幅特定年代的农村风俗长卷,一幅追忆传统乡情的众生象图,一幅远离浮躁的巨大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