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杂志》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杂志.新文化运动初期,《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的“文化调和论”及其和新文化激进派间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使杂志给公众留下保守的印象,并一度成为文化革新者攻击的反动象征,杂志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大幅下降.这促使《东方杂志》顺应社会潮流,及时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化解了这场办刊危机.  相似文献   

2.
浅论《新青年》作者群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刊了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该杂志一开 始“销售甚少,连赠送交换在内,期印一千 份。”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后,杂志迁往北 京,在短时间内,《新青年》迅速风靡全国,成 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青年》之所以产 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源于该杂志的思想性和时代 性,而这,完全是因为它有一个强大有力的作者 群。  相似文献   

3.
王飞 《兰台世界》2012,(19):23-24
陈独秀是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由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革命刊物,在五四运动期间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嗅觉敏锐的思想家陈独秀一直是中国早期革命的密切关注者。"二次革命"失败之后,他静下心来对整个中国时局进行了全盘思考,认为依靠纯  相似文献   

4.
报刊在中国近代之初,原本是不分家的。经过戊戌维新时期中国第一个报刊高潮,报刊逐步分离为报纸(或新闻纸)和期刊。期刊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是杂志的同义语。中国出现以杂志命名的刊物是1862年由英国传教士麦高恩在上海编辑出版的《中外杂志》,以后又有《东方杂志》(1904年创刊)。但中国当时的杂志比不上报纸成熟,尤其是理论研究更是落后一大截。随着辛亥革命的开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中国的杂志编辑事业开始不断进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可以说是率先一枝独秀,步后尘者,《新潮》杂志是其中之一。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开展,迫切需要大量宣传新文化思想的杂志,但当时中国的杂志界受封建主义思想毒害过深,要适应蓬勃开展的新文化运动,迫切需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杂志曾经历过从"欢迎来稿"到"不另购稿"的变迁,反映了作者结构乃至刊物属性的变迁,意味着《新青年》已由陈独秀独家经营的杂志变成了"同人杂志";《新青年》起初发行只有千本,最高峰则达到一万五六千本.聚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和新旧之争,使得《新青年》越来越兴旺,同时《新青年》还借助大众传媒延伸与强化了它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谢明香 《编辑之友》2021,(8):94-100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诞生的现代传播媒介,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文章通过考察《新青年》发展演变的足迹,勾勒出《新青年》办刊地址线路图:《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起步,然后迁至北上广,再返沪至粤,经过多达五次辗转迁移.《新青年》的办刊宗旨及编辑方针也曾做过多次调整:其办刊宗旨经历了从"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其办刊理念从思想启蒙开始,至启蒙与救亡双重主题交集,再到救亡压倒启蒙主题转向与换位,杂志的传播由思想革命、文学革命转向了政治革命,后期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并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青年》社址的迁徙更迭及其办刊宗旨的演变与传播活动的变迁,深刻呈现了新文化运动从知识精英内部的学理探讨,逐步延伸至公众舆论层面的表达和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最后又从公共论坛转变为政党机关刊物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7):105-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8.
杨爱林 《编辑之友》2011,(10):117-119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他的名字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期,他撰文"骂"倒"王敬轩",宣传初期白话诗歌创作,标点出版《何典》,搜集并精印《初期白话史稿》,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本距今106年的刊物:16开本,封面题头有法文刊名:"LA JEUNESSE"(青年),左侧的雄鸡图标隐喻着承继法国启蒙思想,一唱雄鸡天下白之意.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旗帜,马克思主义启蒙的摇篮,《新青年》杂志的前身《青年杂志》,于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相似文献   

10.
黄伶  蔚曼曼 《传媒》2018,(5):74-76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综合刊物之一.它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厚的土壤.它刊载了大量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推动着新文学的发展,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镇.  相似文献   

11.
潘晓婷 《新闻爱好者》2010,(11):108-109
《东方杂志》作为旧中国最重要的大型综合杂志之一,创刊之初即意在推动中国的西学传播,不过传播的乃是立宪政治主张的西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东方杂志》的西学观显示出了其陈旧的一面,张元济将杂志交给了年轻的杜亚泉,由此杜亚泉开始塑造过渡时期的《东方杂志》西学传播方针,为1918年与《新青年》的中西大论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月刊,自第二卷起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舆论中心,《新青年》非常关注妇女解放问题,把妇女解放与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相提并论,猛烈批判压迫妇女的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先后探讨了女子教育、女子经济独立、婚姻与家庭、女子参政以及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前后,湖北相继出现各种宣传新文化的进步团体。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恽代英,早期从事宣传出版活动,创办武昌利群书社,传播新文化新思潮,对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光辉业迹,永照史册。利群书社的缘起早在1915年,恽代英在武昌中华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读书时起,就对以陈独秀为旗手的新文化运动十分关注。当时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为《新青年》)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封建的狂飙,这给正在追求真理的恽代英以极大鼓舞。恽代英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很喜欢看见《新青年》、《新潮》,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14.
蒲慧娟 《新闻窗》2008,(1):119-120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称胡适是“首举义旗”的白话文运动“急先锋”。但是,白话文的胜利并非胡适等人振臂一呼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文学交给大众的事实,从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胡适也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以及《四十自述》等文中屡屡提及近代白话文运动,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白话文的提倡,不过是这种运动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姜翠英 《东南传播》2012,(6):118-120
1920年春随陈独秀的南下,《新青年》由北京迁回到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南下后的《新青年》放在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转变的历史情景中梳理,在阐明《新青年》地域转移的历史必然基础上,逻辑地勾勒出其与社会情境的互动。历时地描述了五四后《新青年》地域转移的发生以及其新闻内容上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情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其实,早在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陈独秀发动和领导新文化运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创办了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新青年》杂志,建立和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展初期的革命斗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积极探索,较好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一百年前,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以《新青年》《甲寅》《星期日》等期刊为主阵地,对袁世凯、康有为等人尊孔崇儒的复古活动发起猛烈抨击,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以五四时期批孔反儒的重要刊物为视点,重新审视“非圣排孔”的思想观念与历史轨迹,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摘     
《新青年》:鲁迅的“思想故乡”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甚为紧密和深刻。一方面,鲁迅是《新青年》的编辑者,主要撰稿人。在《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刊物的运动过程中,他虽基本上没有进入该杂志的核心层,但积极参与、努力贡献的姿态从未改变;另一方面,正是《新青年》渐成气候的新文化运动吸引了鲁迅,鼓舞了鲁迅,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鲁迅。首先,从人生道路而言,鲁迅原想走整理古籍、钞刻古碑的沉闷的学术之路,因为《新青年》编辑的敦促和影响,才放下了对这些古文献的研究而走向生气勃勃的新文学创作和社会文明批评。其次,从人…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始,是以《新青年》杂 志的创刊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 播,就是与《新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本 刊物的创办具有这样的意义,在中国的革命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新青年》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 上海创办的。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 改名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最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