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艳  翟莲 《华章》2011,(36)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一种文化中的人在理解另一种文化时会产生一定的误读,而这样又严重影响到的文化传播的准确性,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因此,减少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变得越来越必要了.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产生误读的原因及现象,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菜名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分析了汉英互译的跨文化现象,以及少数民族语言同英语互译中跨多元文化现象。对几种较为常见的新疆民族特色小吃的英译进行了试译,力求规范新疆民族特色小吃的英译,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语》英译史上,不少译本中存在误读现象。《论语》英译中的误读可分为两种: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前者是因为译者中国语言和文化水平有限造成,后者则是因为译者为了达到其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有意为之。不管是无意识误读还是有意识误读,最终造成译文和原文相差甚远。在以后的中国文化外典籍译中,应该尽量避免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运用哲学解释学的核心观点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进行分析,从解释学的角度说明了文化误读的理论依据,并对文化误读可能发生的几个层面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的积极作用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普遍存在且具有必然性。本文借用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分类模式,结合例证,分析霍译《红楼梦》中的几种文化误读,从而探究其误读产生的原因。霍译本中误读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译者自身的伦理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读是一种客观存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翻译中文化误读成为现实的先决条件,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诸多因素如历史政治背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意象的表达浓缩在译者身上,通过他的翻译实践产生影响,造成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7.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在对贵州的民族文化进行英译的过程时,鉴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译者要遵循不同的翻译策略,即采用"归化"和"异化"原则传播贵州民族文化;把握好翻译的"度",忠实原文的同时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文化翻译学派强调翻译研究应置于文化交流的大语境中。传统的黄梅戏英译过多地专注于语言层次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忽视了文化层面的译本选择。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视角,提出黄梅戏英译研究与实践应充分考量源文化输出需求与目的语文化接受度,整合多元化的翻译人才和推介途径,才能更好地促进黄梅戏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9.
在西南地区的贵州生活着布依族、侗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风情。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了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等现象。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维度审视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外宣传翻译。  相似文献   

10.
陶陶 《考试周刊》2009,(22):33-34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内涵不对应.造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典故作为文化空缺现象的集中体现,成为翻译中的拦路虎。本文以古典诗词中典故的英译方法为例,在文化空缺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典故的英译原则应以传递文化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花腰傣婚俗文化内容的英译过程中,如何对婚俗文化负载词汇进行恰到好处的英译,是个关键的问原则与技巧。本文对此类文本的英译研究,能有助于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文字转化过程,更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相差很大.译者在两种语言翻译过程中不应该简单着眼于字面对应,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导致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读。浅析英汉文化中的主要差异。使译者在翻译中具有文化差别意识,避免出现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大量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中,文化负载现象的英译处理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本文在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张培基对老舍《想北平》的英译为例,探究文化负载现象的英译方式,从而为文学作品英译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伊犁旅游资料的英译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考虑到伊犁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语境,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提高译文的质量,吸引更多国外游客,促进伊犁对外文化宣传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文化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正通过翻译走向世界。对于一个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而言,英译其特有文化现象是必不可少的。在英译时译者既要忠实于它的文化内涵,又要使译文读者尽可能获得相同的感受,以达到积极的宣传效果。全文以浙江丽水别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为例,论述这一原则,并结合实例,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6.
郭晓辉 《英语辅导》2014,(3):187-189
《浮生六记》的英译(林语堂翻译)中出现了大量蕴含深厚中国文化的翻译,其翻译成功的因素值得研究。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目的论为出发点,来探讨英译《浮生六记》中部分有中国文化特色语句的翻译策略。主要论述以下几类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文具用品,食物,特殊地名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预设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历史性,使得误读成为翻译之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茫然无觉会导致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语文化预设与源语文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扭曲与变形。我们认为这种有意误读不仅是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所做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因而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的侧影。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源语文化预设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记录了两种文化从冲撞、矛盾、抵触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以及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过程。因此,误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中的误读,正确评价译文,从而提高翻译批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视品牌翻译是树立品牌国际形象的关键。本文以品牌文化身份为基础,通过定量方法列举黑龙江品牌英译实例发现英译中拼音直译现象严重,并通过定性考证拼音直译法的不足。通过阐述文化身份在品牌翻译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品牌的翻译策略,为中国的企业和厂商"走出去"提供一定的战略方法使其从品牌国际化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品牌翻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指出其中存在的误译与文化缺失现象,并提出电影片名的英译应遵循翻译的通用规则,同时要注重文化因素,在译名中尽量表达出原名的文化内涵。本文旨在探讨汉英翻译中文化缺失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