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在明代覆亡与满清入主的特殊历史状况下,基于史学的眼光对于孟子的民本思想做出了独特的诠释与阐发。本文主要从“民贵君轻”论、民本与君臣秩序之关系、民情与风俗、变置君主论等四方面,对王夫之有关孟子民本思想的诠释加以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2.
陆璐 《大观周刊》2012,(7):29-29
孟子义利观作为一种儒家主流意识,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借鉴西方优良传统,也要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重新诠释孟子的义利观,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先贤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3.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全面阐述了人性的问题,提出了"性善论"观点,认为人性本善,而且这种善是先天赋予的。孟子通过"性善论",强调要对人进行道德思想教育。本文透过孟子"性善论"观点之本源,深入阐述道德思想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4.
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也就是"圣王之道"."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王道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最高境界,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一部著作。俗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孝"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活力,但"孝"的表达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这值得我们深思。总而言之,立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永远值得被推崇。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活动于战国中晚期的思想家,今传《孟子》一书。《史记·孟荀列传》云:"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列为《四书》,成为读书人必须研读的典籍。《孟子》旧注中存在一些疑问,颇有争议。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记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答曰"定于一"。其义同于《周易·系辞下》所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如同篇有"独何与",凡二见,当读为"孰可与"。  相似文献   

7.
孟庙     
孟庙又称亚圣庙,在山东省邹城市城南,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孟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祐四年,创建于邹城东北四基山南麓孟子陵前,宋宣和三年,复迁于南门之外道左。孟  相似文献   

8.
"以孝治天下"是汉王朝重要统治思想,对后世封建社会秩序的确立和孝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汉朝确立"以孝治天下"的原因和其施行的一些举措,对汉朝孝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12,(12):104-107
孟子智慧陈清华32.00元978-7-304-05745-92012年11月孟子是儒家"亚圣"。解读孟子其人、齐家之道、孝顺之道、养生之道、丈夫之道、交友之道、处世之道、教育之道、幸福密码等。书中既有对《孟子》的解析,更有对现实的关怀;解读的是孟子,关注的是当下。  相似文献   

10.
<正>《汉语大字典》"邮"字、《汉语大词典》"邮"字,均出"驿站"义项,所引书证皆为《孟子》孙奭疏:"邮,驿名。"这一用法明代已出现,袁翼《骈文笺注》"邮亭"云:"《孟子》孙奭疏:邮,驿名。"(续四库本,页425)而在《孟子》孙疏之前,罕见"邮,驿名"之训。而"邮,驿名"这个用法,本身是有问题的。检今本《孟子注疏》,其疏文作:"邮驿名云境土舍也又云官名督邮主诸县罚负。"(中华书  相似文献   

11.
李春强 《兰台世界》2016,(23):126-129
王艮《语录》对《论语》这一儒家原典的有关诠释作出集中探讨,具体包括"志孔学孔"的强烈诠释动机、"尊身立本"的独特诠释视域和渗入了实用主义色彩的平民化的诠释方式。如果将其置放于《论语》文学化诠释的演变脉络中进行考察,就可发现王艮《语录》对《论语》的诠释话语透露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化诠释的可能,并为其身后李贽《论语评》、张岱《论语遇》与冯梦龙《论语指月》等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诠释典范与必要的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孟子的"窃负而逃"的故事说起,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儒家伦理法体系下解读该故事,同时探究孟子这种方案选择背后的利益博弈与价值取向,以求加深对儒家"亲亲相隐"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胡光念 《大观周刊》2010,(48):161-161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弗畔矣."孟子说:"设库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相似文献   

14.
《尚书》是五经中极为复杂的一经,其存在问题极多,尤其是《尚书》源流更是《尚书》学史上纠缠不清的难题,有些问题似乎已成为"死结",作者所论列的梅本古文《尚书》的渊源便是其中"死结"之一。该文在对梅本古文《尚书》二十五篇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之后,指出二十五篇古文的思想观点与今文《尚书》相比,呈现出惊人的前后一致性,在这种一致性中,丝毫看不出历史演进的轨迹。而且,古文二十五篇所呈现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孟子的历史观极为吻合。作者通过孟子与孔子在诸多方面的对比,并仔细考察了有关孟子的文献记载,以及古文《尚书》流传的历史,指出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之手的润色与加工。  相似文献   

15.
诠释馆藏文献"定位检索法"的技术原理;阐述"定位检索法"较传统检索法的优势;倡导对馆藏文献进行"定位排架";探讨"定位检索法"的实现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邓妍  刘嘉毅 《东南传播》2013,(9):154-15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文化之所以能够引领企业崇"孝"热潮并迅速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正在于它在企业中以孝道、孝义、孝行为主体传播内容,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拥有较强的文化接近性与文化管理价值。同时,与西方企业文化相比,正是通过其同心圆传播路径及复合传播模式形成的特殊传播机制,孝文化才为企业获得了由内及外的多重传播效应,展现出强大的企业文化力量,它同时也说明企业管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已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政治学说上,孟子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且以"仁政"学说为基础,形成了"仁声"音乐思想,改变了传统的音乐等级观念,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这些天,我正在为新开的课程"论证与辩论分析"到处寻找辩词,就不免走到了我国古代以"好辩"著称的孟子面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书院发展中,古代书院主要将道德教育的文化传播当作办学的主旨和最高目标,以孝为首的德育文化传播,在书院的发展史上形成一种传统,绵延千年.当代书院的发展沿袭这一传统,并在孝文化传播的实践中进行了诸多变革与创新,体现出符合当代价值的现实超越. 书院孝文化传播的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20.
晓言 《中国广播》2006,(6):76-76
某报在2月17日“更正与说明”栏中说,该报有文引用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错了,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其实该报的原引文是对的,更正反而错了。孟子的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告子下》,原文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