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认知工具,它有助于人们运用某种事物来认知、思考和表达另一种事物。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婚联的动物隐喻进行认知研究,探索婚联中新婚夫妇的动物隐喻的概念整合机制。研究认为,动物隐喻在婚联中普遍存在,且以成双成对和具有吉祥如意的喻体来映射本体,通过一定的认知运作手段,能够在层创空间中产生出全新的、积极的话语效应。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其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与认知参照活动中认知主体寻找认知参照点认识目标的过程相一致。《诗经》中蕴含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包括婚恋诗隐喻、怨刺诗隐喻、赞美诗隐喻、史诗隐喻以及祭歌隐喻等,其相应的认知参照点模型有所变化。基于认知参照点理论分析《诗经》中的概念隐喻,有利于沟通这两种认知机制,揭示《诗经》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3.
概念结构的形成是概念隐喻进行映射的前提,相比概念隐喻单一的从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方式,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了基于心智空间的多空间映射,即在双域映射之后概念要素进入类属空间进行相似性匹配,最终进入融合空间形成新创结构。这种更为动态全面的隐喻加工模式,对隐喻的产生机制有着更强的解释力。本文通过三个例证,分析了概念隐喻、意象隐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的概念整合机制,认为概念隐喻强调概念结构之间的映射,意象隐喻通过唤起心理表征突显不同意象的比较与映射,而意象图式隐喻基于图式结构及附带的逻辑关系构成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系统探讨汉英法律名言中的“法律”概念隐喻。研究发现.汉英两种语言都有着共同的“法律”概念隐喻映射.汉英“法律”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是相同的.即都包括拟物化隐喻、拟人化隐喻、拟动物化隐喻、方位隐喻等。每组概念隐喻在喻体、喻义以及民族法律文化内涵方面都存在相同性或相似性以及差异。  相似文献   

5.
李坚坚  王苹 《文教资料》2020,(8):9-10,4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使语言学家对隐喻与幽默的研究突破了单纯的语言范畴,深入对隐喻和幽默的内在机制——概念合成的研究。幽默与隐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言语的幽默性进行探讨,言语幽默大多是利用结构、方位、实体这三种隐喻机制产生幽默效应。  相似文献   

6.
知觉符号等"强具身"理论不同于概念隐喻观,认为概念表征本质在于感知信息多模态的即时激活,隐喻映射存在双向性、侧重于从认知的生理基础和机制角度解释。行为研究在空间-时间、重量-重要性、温度-人际、洁净-道德等领域发现了双向映射;而镜像神经元、语义理解、"动感共振""单侧忽视"及温度-人际脑机制研究,均表明概念表征-感知信息之间存在神经生理基础与内在机制的重叠。今后应对跨通道隐喻心理机制、"感知模拟"假设、感知觉与语义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层次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语义变化的主要机制,是用具体熟悉的概念去建构抽象、无形的经验域的概念的手段。语义变化是隐喻在概念系统中跨范畴映射的结果,隐喻映射的来源是基本等级概念和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8.
从概念隐喻角度探析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其跨域映射的认知机制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视角: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时可以对隐喻性词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加强英汉概念隐喻文化内涵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语篇中,政治家们经常运用鲜明生动的日常话语来阐明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中美两国政府亦是如此。以两国官方报告为蓝本建立封闭语料库,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内涵,从而揭示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通过对语料库中隐喻表达式的识别,发现尽管隐喻表达类型趋同,但两国在政治隐喻表达的内涵上却存在一定差异。中方秉承传统文化中的大局观和整体观,从全球大局出发尊重各方利益;特朗普总统总结了其执政时期美国在经济、能源上取得的成绩,但对奥巴马执政的部分成果进行否定,为自身党派争取利益。  相似文献   

10.
以抗击流感是战争(Fighting the flu is war)为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概念隐喻、映射理论及其认知和思维过程,揭示了隐喻概念的派生性及形成机制,说明隐喻概念是跨域映射的结果。其中相似性和类比思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的基本认知机制,其不仅存在于语言模态中,还存在于图像、声音和色彩等多种模态中。电视公益广告为一种特殊的多模态话语,不断吸引着目标群体的注意力。本文以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理论为框架,从认知角度出发,结合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解读央视2018春晚公益广告《中国印中国节》中的隐喻、转喻现象,以此揭示此类语篇中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了从源语到目的语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归化映射和映射移植三种主要翻译方法。适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读者正确理解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文化内涵,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赋予隐喻以认知的视角,隐喻以话语形式渗透于日常生活,构建人们对事物、生活以及世界的认知模式。隐喻的本质是借助一种具体的、已知的概念理解和认知另一种抽象的、未知的概念。隐喻就是具体的源域向抽象的目的域进行部分映射的过程。市场经济隐喻采用人们日常熟悉的市场经济话语,重新诠释高等教育参与者的身份定位,构建新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从而揭示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14.
Lakoff & Johnson采用基于概念结构的隐喻认知机制处理语言与其它认知观的关系,从而提出概念隐喻理 论。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与认知进行某种合理的融合,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机制实现了对经验事件的结构化和概念化。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基本是通过语言使用现象来揭示思维的本质,缺乏对隐喻概念产生和识解大脑内在工作机制 的理解与描写。为弥补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近年来学界把概念隐喻机制的研究拓展到神经科学层面,这为处理隐喻 表达与大脑认知机制的关系及其科学的实验方法提供了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和方法优势。本文简要论述神经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神经隐喻理论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从外在形式看,概念隐喻存在于词汇、句子层面,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不过是庞大概念隐喻体系的表层表现;从内在结构而言,隐喻是单向的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根植于人类的身体构造、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隐喻也适用于语篇层面的研究,它对篇章的衔接和连贯起着重要作用,是语篇组织的重要机制。文学语篇的组织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隐喻在文学语篇中有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围城》中的隐喻丰富多彩而又独树一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语料。  相似文献   

16.
石本俊 《现代语文》2013,(1):80-83,161
在隐喻研究领域,死喻复活工作机制及其激活方式研究还相对薄弱.文章在借鉴隐喻映射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的基础上对死喻的隐喻义复活机制作了深入分析,指出死喻复活涉及到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二度跨范畴、跨义域映射及对应特征的复合与喻义重建.死喻复活主要通过为死喻创造直接和间接语义冲突语境使其恢复隐喻义及意象特征.  相似文献   

17.
概念隐喻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用源域的某些特点来映射目标域,从而使目标域的理解变得简单。《红楼梦》语言描写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隐喻。文章从概念隐喻的三个维度: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来分析和阐释《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以期发现这些概念隐喻的具体类型,解释它们发生的内在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和认知翻译学的提出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探索与发展方向.通过对语言中概念隐喻内涵的探索和根据认知理论而进行的动态翻译过程,对提高翻译质量与品质都有较大的作用.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翻译过程有着文化转向和向心智构建的内在转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将具身认知理论融入概念建构过程,通过情境隐喻、激疑导思;具身体验、发现事实;关联整合、建构概念;应用概念、内化认知,并利用模型隐喻映射概念特点,通过游戏、建构触觉型和视觉型物理模型等活动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在具身体验中逐步建构概念,提升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大量英汉语料,分析了道德概念的内涵、认知经验基础,以及隐喻映射模式,归纳出以道德为本体的概念隐喻——道德是一个有价的实体,其基础是客体世界的物质属性在人心理上的感受向道德认知域的映射。英语和汉语的道德概念隐喻基本一致,这是由于人类生存适应的需求根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