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眼是一首诗的精髓,更是诗的灵魂所在。引导学生牢牢扣住诗眼"三重奏",就能层层深入诗之精髓,步步逼近诗之灵魂,感悟诗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池上》这首诗时,执教者在"偷"字上下功夫,采用词、意、话"三重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弹奏出深刻理解诗境、诗情的最强音。【教学片段】师:看看文中的图,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生:这是个调皮的孩子,从他光着小脚丫,摘了许多白莲蓬看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周晓琴 《江西教育》2012,(12):41-41
<正>诗眼是一首诗的精髓,更是诗的灵魂所在。引导学生牢牢扣住诗眼"三重奏",就能层层深入诗之精髓,步步逼近诗之灵魂,感悟诗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池上》这首诗时,执教者在"偷"字上下功夫,采用词、意、话"三重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弹奏出深刻理解诗境、诗情的最强音。【教学片段】师:看看文中的图,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生:这是个调皮的孩子,从他光着小脚丫,摘了许多白莲蓬看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可以用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可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也可以多首诗对比赏析,拓展联想空间。  相似文献   

4.
理学的内圣境界是敬畏与洒落的统一,理学诗歌是内圣境界的诗意体验.理学诗歌的意境以"有"的境界为主,又充分吸纳了佛道庄禅"无"的智慧,从而诗意地展现了理学家有无合一的人生境界.理学诗境的主调是"诗可以乐",表现的是理学家津津乐道的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5.
周怀凤 《语文天地》2012,(19):13-14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往往可以透视这个人的灵魂。我们也知道"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眼"即是诗词、文章的关键处之所在,理解了"眼",就理解了诗词或文章。下面结合笔者的一些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  相似文献   

6.
王维称"诗佛",诗作禅意盎然,存"思与境偕"之妙。其三首诗典型地显示了禅诗的三重:《过香积寺》观安禅之境、《终南别业》显骋怀之境和《山居秋暝》感至乐之境,诗中安禅向佛、骋怀参佛、入禅悟佛之致可观。  相似文献   

7.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思想的土壤上逐渐发展,并且最终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在唐朝,随着文人对佛禅的接受和拓展,诗与禅开始了相融相通。这样的结果使诗与禅各自的文化都有了新的发展,诗境中蕴含着禅理,禅境中蕴含着诗韵。于是,诗境与禅境在一定意义上有了审美联系。  相似文献   

8.
少林功夫禅修及其美感体验是各种关系错综而成的"因缘之网",在修禅时对时间的存在进行超越,是功夫禅修的美感经验的时间审美境域。"以武入禅"在禅者的"美感体验"中,不但标志着禅者的"觉醒",同时禅者也在"妙悟"的刹那与其生命体验融合为一。"以禅入武",就是要看"空"由"因缘"而成的"境",如此"出离万境"才得"自在"。对于修行者而言,禅武融合、体用一如,"空"在刹那间"到时","美"在刹那间"敞亮"。  相似文献   

9.
拥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和"江西诗派"之宗的黄庭坚和佛法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可以说他们笔下的禅诗也分别代表了唐宋诗坛的特点和最高成就。笔者从中撷取一个角度,探讨他们禅诗中"绕路说禅"("遮诠")手法的运用,一叶知秋,以此窥见两位大诗人禅诗背后的禅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周志林 《课外阅读》2010,(11):184-184,159
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祥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王维得“诗佛”之名,盖在此矣。  相似文献   

11.
诗歌教学需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山行》一诗的教学,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引导学生打开"画卷",品析字词,走进诗境;品析"画卷",吟诵合璧,理解诗意;诗画结合,诗情画意,纵情"山水"。  相似文献   

12.
"空"字是古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字,可以想见这个字诗人是比较喜欢的,也是非常入诗的。"空"字在诗中一般可作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作名词的"空",常指天空,或空旷之地,主要营造一种辽远空阔的背景,常  相似文献   

13.
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王维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笃信佛,精通佛教义理,创作出大量具有佛理、禅趣之诗歌,被后人誉为"诗佛"。其禅诗具有"静"、"闲"、"空"三方面的特征。"静"有两层涵义,一乃与"动"相对,二即"涅槃"之重要因素;"闲"为参悟万物后之心境;"空"乃物我两忘,达到"无欲、无执、不生、不死"的境界。本文从此三方面对王维之禅诗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可采用"多诵读—找诗眼—品诗情—明典故—悟诗境"的方式,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映湖禅师的禅事诗最突出的是吟咏庵寺的诗。将俗语作为禅语引进来,象征性地表现禅的事实,使其禅诗更显得名副其实。由于映湖禅师本人就是以禅僧的身份写诗,它所追求的诗和禅没有区别,在与自然合而为一的不二世界,沉浸在具有修禅三昧的思无邪的诗境,展示了通过悟道实现自我塑造,以及面向众生的菩萨行格律,作为禅修行的结果吟咏的禅理诗,构成了映湖禅师所作禅诗的又一个特征。可以确认,映湖禅师的禅诗就是禅定的诗趣,处于诗禅一如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享有“涛佛”美誉的王维,一生中以禅入诗的作品丰厚。在诗中,他用主客融为一体的风光隐寓佛光禅影,用诗境表现禅蕴,形成了含蓄、空灵、明秀的艺术特色。本文试分析了王维诗歌禅蕴生成的种种原因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诗有诗眼,画有画眼,文章也有它的"眼"。这里所说的"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精心写就的"慧眼",简单地说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曾提出"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之句,此秀句即此文所说的文眼,它对结构、形式起着纲领的作用。实际教学中就一篇课文而言,要学习、要讲解的方面确实很多。笔者以为聚焦"文眼"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乃是提高语文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所谓"眼",即事物的关键所在。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眼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地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样,扣住诗眼进行古诗教学,不仅有助于理解诗句含义,还有助于学生入境悟情,准  相似文献   

19.
晚唐五代诗僧普遍选择"苦吟"诗风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当时诗坛风尚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佛教徒的唱经方式和苦修传统在诗歌领域的展开。在此种诗风的影响下,晚唐五代的诗僧创作显示出与中唐僧诗不同的特征,前者乃"禅人之诗",而后者则更近于"诗人之诗"。  相似文献   

20.
正古代诗歌教学应从情境的创设入手,把学生吸引到诗人当时的创作情境中,超越时空的界限,让学生与诗人进行零距离心与心的交流。变"注重应试技能的训练"为"对诗歌内涵美的解读",借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诗境,带领学生感悟诗境、探索诗情。(一)注重高质量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引领学生走入诗人心灵的第一步。好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很快就走到诗的意境之中,为下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鉴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