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书房记     
韩宾祥 《收藏》2013,(7):I0006-I0011
东书房,少俨兄清心雅居之所。吾不知其所寓者,然有斯人而有斯名焉。其室阔大,有书千卷、琴一张,画案一,茶桌一,可容三五人小啜。其用物或古扑或精致,足见少俨志趣。艺必以道为归。风吹万物,殊途同归者,道也。少俨善论气,试以气论之。气者,在内为神,在外为势。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所谓神完气足者。养气之道,  相似文献   

2.
《精武》2009,(3):48-53
字门正宗卷上一总论夫人体之至弱者。(?)受先天之不足耳。既先天不足当即用后天培补之功。培补之道在养其精神。精神一足。则气血充盈于体。虽至弱之躯。可变为强矣。书曰。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四体长春。此谓强身之基。而吾之技。即本乎是。学者能(?)此金科玉律。必不至身有损矣。修弱为强之道既明。再究其十八字艺。夫字(?)之中。所重者筯劲之功也。若筋不拔则弛放(?)学。筯劲合健则伸缩不滞。筯劲之功既(?)。当议虚实之道。要之。动则实。劳则虚。逸则实。偏则虚。正则实。知彼有力用力。无力用智。以吾内实(?)动之驱。(?)其刚猛之来势。此知其虚实之艺也。虚实之道既明。再按各字之手法。时时演习。务明其理。始为有得。其中残字者。以吾手(?)直。探其虚实。接以推字。相(?)其中。(?)推之。无有不去者。此实推之意也。(?)字者。乃演吾手法。活效猿猴之(?)。惝吾手失落。即用此手法救之。(?)字者。乃(?)其来力。为吾手用之也。(?)字者。彼强我弱。恐虽取(?)。手交即(?)。使彼立止不定。为吾伸缩之用也。捺字者。乃吾手头炼就一股沉劲。沉按不离。使彼难变。为吾舒展之用  相似文献   

3.
学稼 《武当》2013,(4):48-49
论得药1、什么是药物《道言浅近》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心印经》上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人道言浅近》中也说:"精气神为内三宝。"精气神三者,在内丹功法中强调练先天,忌用后天,称为内药。《金丹四百字·序》中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溢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这与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的"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是一致的。后天的精气  相似文献   

4.
词曰:世人都晓尊三是尽向鼻祖问端详。谁识文武同一理,内修外练两平常。细思量,莫彷徨;上药三品存神王。练操有形俗能受,修求无迹论短长。(《鹧鸽天》) 三皇炮捶拳拳名的含义:炮者足也,捶者手也,以修炼人之三宝精、气、神合而为一,所显现的拳脚功夫,三皇之名所由起也。伏羲(天皇)主神、神农(地皇)主气、黄帝(人皇)主精。创始人以古圣先贤之名依附于拳名之上,暗藏玄机于不露。以人修炼三宝附诸古仙道,实为神仙学,是修道、修人的大功夫。故而有“神拳”之美誉。 一、“三皇门”既有拳谱,又有功法“三皇炮捶拳”手抄本拳…  相似文献   

5.
李滨 《武当》2006,(9):32-33
(上接第5期)四、太极武事以得道1、太极体用解说《太极法说·太极体用解》曰:“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  相似文献   

6.
推动健身气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挖掘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智慧。基于生命哲学视域的分析发现,健身气功力主"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则道得"的文化思想。这一充满生命哲学智慧的身体养生之术关涉"形、气、神、志"4大要素,其中"形"为生命载体,"气"为生命动因,"神""志"为生命主体精神。具体来看,从"佚形而备"之"形","一气运化"之"气",再到"守神游和"之"神","志得道行"之"志",无不深度彰显出了四者与个体生命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和谐运变的自然规律。这既是一种"身心合一"的大身体观,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观的思想方式与运行逻辑。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使健身气功的探究更能忠实于自身特有的性质,也与当代人类美学的"生命转向"这一新的趋势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7.
郭德才 《武当》2008,(9):44-45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家炼养者历来对“精”“炁”都很重视。《上阳子金丹大要》曰:“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长,气长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老子河上公注》云:“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释滞》中讲:“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太上老君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则枯老,是以宝之也……常行爱精,此要道也。”《太平经》中也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相似文献   

8.
朱道琼 《武当》2012,(7):37-39
三是仅就字面意思诠释《道德经》,误解最多。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未知其名,字之日道。吾强为之名日大。"即是说:老子勉强称名的"道"、"大(道之别名)",是先天地而生的实"物"。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是化育天地的基础和根本。而不是虚无,更不是呓语。《皇人经》云:"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却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佑于天神,止  相似文献   

9.
月西  孙德 《武当》2007,(9):37-39
[原文] 吾今再下一丹:有谓赤龙不斩而丹不得结、道不得成者,不知血尽而气亦尽矣。如男子之精败而丹亦难成,其理一也。盖男精女血多不可绝,气离血而气无由生,血化气而精始流通。如谓血尽而乃言炼丹何?青年血枯而病反起,此终不离血之一考证也。又言炼之数年而毫无影响,非无诀也,实心无静时之故也。  相似文献   

10.
《武当》2010,(5):F0002-F0002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壤中找到它的源头,例如静乐宫真武神信仰。  相似文献   

11.
岳武 《武当》2010,(3):10-12
武当五行养生桩是武当道学专家、全真教龙门派第22代传人武当纯阳门一代宗师刘理航所传承的正宗长寿养生功法之一。它的特色在于运用后天八卦之理,应对五行(金木水火土),通过特殊的肢体运动方式,作用于五脏(心肝脾肺肾),使身体得到综合性保健。有云:“骨者肾所主,力者心所主,筋者肝所主,气者肺所主,肌肉者脾所主。”练好此功,可达到筋壮、骨壮、肌壮、气壮、力壮等内壮强身,还可达到精足、气充、神溢而祛病延年的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孔德 《武当》2001,(5):42-44
道也者,生天地,育万物,放之则包罗虚空,敛之则退藏于密。两仪、日月、五行都是道中造化耳。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五行顺而生入生物,五行逆而成仙成佛。故云,五行顺则法界火坑,五行逆则天地七宝。这五行之精,秘于四大形山,不内不外之密处,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耳。民可使由之。顺行也;不可使知之,逆行也。夫鱼在水中,不知其为水也;人居气内,不知其为气也。此譬喻当潜心研究,回光返照,明心见性,果证仙佛,复何难哉!  相似文献   

13.
拳术述闻     
余幼时.即好拳术。初不存有门派之见.故于各种拳术.均涉足而研究之。然拳术之为道也至大,体万物而不遗。余既无身体力行之实功.亦未明此中之精义.仅略窥其大概而已。曩居北平,有高道夫君者,汉中人.工书法.于大小篆及汉魏源流殆无所不通。从余习拳年余.伊云.吾兹习此.为日不久.而心领神会。乃知拳术之与书法及身体.故有莫大之关系者.运用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余诘之.伊云.拳术有五  相似文献   

14.
二、以《周易》太极、气化论为基点,补生气之原,助升降出人《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所说的太极,就是天地未形成前的浑沌状态,气、形、质浑为一体,清浊未分。后来由于太极运动产生阴阳二气,气之轻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者下降为地。这一过程可以用太极图来表示。太极图高度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具有高深哲理和分析探索事物规律的模型。宋·朱熹说:“太极者,可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合而言之,万物统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周子全书·太极图说上》朱注)。他又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那么,人有太极在哪里呢?”神阙穴肚脐部位便恰是人体太极之所在,对此,历代医家都有论述。如《难经·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肾间动气如此重要,它究竟在哪里?《难经·六十六难》明确了这一问题,指明在肚脐下:“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肚脐为生气之原论,《类经附翼·大宝论》也有明论:“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生我者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  相似文献   

1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切忌急躁发怒,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那样自然舒展,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宣畅,这是适应夏季的养长之道。如果违背这种养长之道,就会损伤心气,削弱人体适应秋冬天气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武术有“四美”形、神、德、道。“形美”为习武之第一重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神美”为习武之第二重境界,所谓“内炼精气神”;“德美”为习武之第三重境界,所谓“尚武崇德,以德服人”;“道美”为习武之第四重境界,所谓“以术求道”,“道”正是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习武之人由“形”之外练,到“神”之内修,进而到“德”之培育,最后到“道”之升华,才可以说是完成了整个武术的修炼过程。但事实上,对“道”的追求永无止境,因此,武术修炼的境界也一定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相似文献   

17.
向运彩 《武当》2012,(9):29-30
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明劲者,即拳术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炼精化气,易骨经之道。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气血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有易骨,易  相似文献   

18.
宣焯山 《精武》2007,(3):46-47
序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相似文献   

19.
李同喜 《武当》2004,(9):28-30
八卦掌开宗虽晚,但于易理及传统武学反省亦深,穷究通变,托意于卦,因形取象,相生相连,极富化变机巧。又得益于道家“导引驭气”之精华,充满玄门培元炼神之妙,使人体诸脉畅通,内气充实,劲力顺达,体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最终融合大自然,返先天成其为无极之本。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画家高桐轩,有十条养生益寿之道,后人称之为“养生十乐”。 一是耕耘之乐。耕耘虽然辛苦,但有益身心健康。田间耕耘既可享受农家田园之乐,又有丰衣足食之望,何乐不为?二是洒扫之乐。洒扫庭院,擦抹桌椅,躬身举手之劳,可使尘埃顿去,地净窗明,赏心悦目,乐在其中。 三是教子之乐。不求子女成龙成凤,但教其耕读纺织,能以一技之长立身处世,自食其力,吾愿足矣,岂不快乐?四是知足之乐。吾虽为工役画匠,贵不如卿相,富不若商贾,但比我苦者何止千万,如此想来,便知足常乐了。五是安居之乐。吾所居之地多忠厚淳朴之人,无酷吏之呵斥,无奸商之欺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