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全知外视角为主、复合视角为辅的叙述视角,给小说<边城>的情节推衍、人物刻画带来从容自如、独具表现力的艺术风格;同时,意象化叙述营造了小说浓郁的诗化韵味;就小说主题而言,从隐喻象征角度切入,则可揭示<边城>的当代文化阐释对传统文化人格缺陷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望舒草>被视为戴望舒创作充分成熟时的代表作品,诗以象征化的意象和氛围传达感情,诗人深沉忧郁的情绪在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秦腔>的出版,显示了贾平凹在小说艺术上求新求变不断创新的精神.小说原生态式的写实手法,以秦腔为意象的象征性和以人物张引生所具有的灵异特征构成的传奇性,使这部小说有了审美上的新看点.  相似文献   

4.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5.
<聊斋>入幻出幻艺术表现为设置出入幻的因果关系,使幻境的设置真实可信;淡化出入幻的痕迹,使现实与幻境、本体与幻体相渗相融,天然无痕;世情化、世俗化处理幻境情节,达到幻而不幻,从而为神怪题材世情化的创作开创了新路.  相似文献   

6.
楚辞中的乌鸦意象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鸦意象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禽鸟意象,本文重点分析了楚辞中的乌鸦意象,指出楚辞中的乌鸦意象,恰好分属于现实、历史、神话三个层次,说明楚辞中的乌鸦意象明显受到了<诗经>文化的影响,同时又表现出鲜明的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处于社会转型时的汉末文人,在生命感发下融情于路,路的时空中渗透着士人的政治伦理亲情关怀和主体生存意义关怀,积淀着士人强烈的生命情怀.<古诗十九首>路的意象所蕴含的主体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路的意象中的时空压抑之间矛盾,铸就了<古诗十九首>哀婉凄美的抒情风韵的内质,路的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古诗十九首>的中心意象,是一代士人的社会精神文化和历史情感的语言个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8.
高卫红 《红领巾》2005,(6):109-111
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建成的艺术殿堂.梧桐,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普通的树木,但从意象初创时期的&lt;诗经&gt;一直到清词,“梧桐“意象频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具有富贵、祥瑞、爱情、愁苦等审美意蕴.在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文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用来烘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抒情主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符号概念作为工具引入诗歌的意象分析中,利用相关的符号学思维方式、分析方法去对诗中的意象进行探究,以深刻把握其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使<荒原>中的意象从科学的角度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10.
<花间集>收温庭筠<菩萨蛮>词共十五首,可以看作一组词.温氏此一组词,从每首来看,它们独立成篇,各具风韵;从整体上来看,又相互联系,互相映照.并且在时间、场景、人物和物象的描绘中形成了一个个特定的意象群.<菩萨蛮>中突出的意象群手法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它们一起构建出了温词独具特色的唯美意境,使温词不仅奠定了文人词的独特审美特征并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首回文本隐含着境地哲学,小说开篇在叙事上通过作者回忆写书、石头作传、甄士隐一梦、贾雨村故事勾连宝黛故事所运用的分层倒叙笔法,依次由作者境地、石头境地、贾府境地进入到红楼梦境。而在各层境地的推进与叠合中,如红楼梦境与“悼红轩”一梦的叠合中,作者又对关于生命存在的哲学命题进行了展示,寓含了核心的生死命题以及人生如梦的悲观哲学。  相似文献   

12.
以"情"为本体是汤显祖和曹雪芹共相的美学元素,并通过"梦"的叙事策略表现出来。两人的风格显然具有承续性和变异性。汤显祖提出"情至论",主人公杜丽娘由情生梦,冲破经验逻辑跨越生死场域,文学内质呈现出超越性维度。林黛玉的情感结构,体现为原初性焦虑和畏惧情绪,将"情"的深度予以拓展。"梦"的叙事策略反映了两位作家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汤显祖以"梦"为"情"作铺垫,对生命存在予以本体观照。曹雪芹以"梦"为观相模式,生发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彰显了对存在真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格非小说中的故事时间呈现鲜明的特色:(1)从人物死亡之时追述故事,打破故事时间的一维状态,企图构建一个共时的文本世界;(2)梦的介入使时间和虚无,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3)在《青黄》中,张姓渔户死亡时间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庄周梦蝶进行新的解读,首先,"蝴蝶"和"庄周"对应精神分析中的"本我"和"自我";其次,寓言中的"物化"与死本能的学说有密切的联系,依此探讨庄子思想深处厌生乐死的倾向和死亡的哲学意义;最后,庄周梦蝶的最终归宿是"逍遥游",而这正是"本我"对"自我"的战胜,是消除了"意识"与"潜意识"的"真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小说巨大文学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说主人公杰伊·盖茨比的成功塑造,本文通过盖茨比的理想追求,梦的失落,无奈的死亡,以及最终其精神的影响和道德的回归,重新阐释了盖茨比“救世主”——耶稣的身份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鬼文化几乎都带有梦幻的氛围。人类对自身死亡的臆想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白日梦,梦与潜意识不为人类所控制,正好吻合鬼现场的不可介入性。在梦来源的"因想说"中,鬼之魂魄如同人之灵肉,精神之"想"为魂活动的根源,身体之"因"为魄活动的依据。"法大于力"也是梦的属性,鬼的诸多法术都与梦的工作机制有关。同时文学家对鬼文化进行二次制作和加工,其内容不但有对善恶人性的最后归纳与剥离,同时也包含着对残缺人生的隐喻和满足。  相似文献   

17.
李蹊 《海外英语》2012,(6):185+187
Most of us know The Great Gatsby written by F.Scott Fitzgerald.Through the novel,the writer shows us how Gatsby pursues his dream and his dream finally is shattered by his death.Gatsby’s tragedy comes from the society of that time.The writer wants to disillusion people.Don’t be Gatsby.Face the real life and try to find the courage and hope for life.  相似文献   

18.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牡丹亭》之"情"独特缘于一梦,并由"梦中情"发端,历经"人鬼情",最后却又回归到"人间情"。"至情"支持并鼓舞了他们将这番穿越生死的历程进行到底。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执着地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的讴歌,历来为人称道。作为人性中天然的美好的情愫,对"情"的追求乃是人的正当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相似文献   

19.
唐代杰出诗人李贺的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死亡氛围,诗人以浓烈的色彩、奇异的想象对死亡世界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并追寻死亡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体味着死亡的孤独,又对死亡怀有梦想,这缘于他独特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M·L·邦巴尔是超现实主义文学早期的代表作家,其创作大量使用象征、意识流、时空跳跃等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的梦幻、欲望、想象和潜意识,同时力图打破现实和梦境的界限。本文试图通过她的两部作品《最后的雾》、《穿裹尸衣的女人》,沿着邦巴尔非线性、非整体性的叙事,走进她文本中的梦幻与死亡世界,从而在接近她作为女性个体独特生命体验的同时去思考其叙事的普遍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