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西北电网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我国第一个最高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在西北建成,至今已经安全运行近1000天。这是目前国内运行的电压等级最高,也是世界上同类电压等级海拔最高的输变电工程。该工程包括从青海官亭至甘肃兰州东长达140公里的750千伏输电线路和两座75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均为1×1500兆伏安),总投资概算10.9亿元,由国家电网公司出资建设。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始终坚持自主设计、自主创新、自主建设、自主运行的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2008年11月26日,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首套交流500千伏变压器有载调压装置在河北公司500千伏武邑变电站顺利投入运行.经现场测试,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实际运行要求.该装置的投运为国产交流500千伏变压器有载调压装置在国内的首次带电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在超高电压等级有载调压装置设计制造及运行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国产超高压分接开关应用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城市电力负荷及负荷密度日益增长的情况和城市配电网现状表明,10kV电压等级供电暴露出许多不足,供电能力无法满足需要。采用流行的前推回代法进行配电网潮流计算,并对10kV升压为20kV电压质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输电线路就是直流的。开始输电电压只有100伏,后来逐步提高,到1885年提高到6千伏。但是,制造高电压大功率的直流发电机越来越困难,那时对直流电又不能升压。另外,在19世纪80年代末发明了三相交流发电机、变压器,特别是发明了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价格便宜的感应电动机(三相异步电动机),交流输电就取代了直流输电,远距离输电为了减少线路发热损耗,必须采用高电压。把交流电压升高或降低,用变压器就可完成,电压由6千伏升到10千伏,然后到100千伏、  相似文献   

5.
1配电网的发展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和配电(亦称供电和用电)3大系统之一,在我国≤110kV电压等级系统称为配电网,≥35kV属于高压配电网,≥1kV属于中压配电网,380/220V属于低压配电网。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配网正逐步引入更高及新的电压等级,如在经济发达,负荷高密集地区采用20kV的电压等级,该电压等级已作为新标准等级列入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电鱼是指有专门电器官,在测体外到可观电压的鱼类的总称。目前,已知电鱼有500多种,经研究的有20多种。南美电鳗放出的电的电压达886伏,杀伤距离达6米。北大西洋巨鱼电鳐的电器官放出电的电压为60伏,电流达50安,功率3千瓦,能用电鳐为风湿关节炎病人治  相似文献   

7.
请同学们先试解下面这道题:输电线的电阻共计至欧,输送的电功率是11千瓦.用10千伏的电压送电,输电线上发热损耗的电功率是多少千瓦?许多同学可能会这样解答:已知:R=l欧,P=10o千瓦一10oX103瓦,U=Ic千伏。IcXIc’伏.瓦一lxl05千瓦.他们认为题目中的“输送的电功率是100千瓦”是多余条件,本题是“多条件习题”.实际上,上述解答的结果是荒谬的!输送的电功率(总电功率)只有100千瓦,输电线上发热损耗的功率却有IX10’千瓦,大于总功率!这是因“张冠李戴”而闹出的笑话.题目中的电压10千伏是指总电压,它等于输电线上损…  相似文献   

8.
城网改造必须树立超前意识,简化城网电压等级;变电站采用气体绝缘组合式电器、点网式供电方式、国外先进的"4×6网络"接线方式;采用电缆和绝缘架空线配电,应用微机保护技术。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采用配电管理系统(DMS)。  相似文献   

9.
主板供电电路是主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对主机电源输送过来的电流进行电压的转换,将电压变换至CPU所能接受的内核电压值,使CPU正常工作.单相供电、两相供电在早期主板上应用很广,但由于单相供电一般可以提供最大25A的电流,无法提供足够可靠的动力,所以现在主板的供电电路设计都采用了两相甚至多相的设计,多相供电技术将逐渐成为计算机主板供电电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对国家标准GB/T14549-93《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中谐波电压限值的确定作了说明。分析了0.38kV电压等级的电压总谐波畸变率限值取5%为国家标准的合理性。提出了相邻各电压等级总谐波畸变率限值所应取比值的计算式。并结合我国电网枢纽点额定容量和短路容量的平均情况,提出了一个典型的、包含0.38、10、35、110kV以及220kV各电压等级的供电网络接线。参照其计算结果,确定了其它电压等级总谐波畸变率限值。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用于织物表面处理常压低温等离子体电源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根据纺织物表面处理工艺要求,高压电源采用前级PWM控制Buck电路DC/DC变换,后级H桥逆变经变压器升压结构产生稳定、均匀、柔和的低温等离子体。自动调节以计算机为控制单元,利用传感器技术实现自动控制,提高电源的可靠性。实际应用等离子体高频高压电源在纺织材料中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在提高了电源效率的同时,快速有效地抑制浪涌电压和峰值电流,改善了纺织材料表面处理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电路功耗、电路延迟与工作电压之间的基本关系式,提出并证明了与DVS策略应用相关的4个定理.首先,针对单任务证明了最优工作电压的存在特性,即只需在一维电压的范畴内为单任务选择某个最优工作电压,且该电压所对应的任务结束时间必须与任务的截止期限保持一致.然后指出在同等条件下,DVS策略执行单任务所能达到的最小能耗必低于DPM策略或者DVS和DPM结合策略所对应的最小能耗.最后,针对多任务组提出了能耗最小化定理,指出在满足所有任务截止期限的前提下,处理器能耗最小化的必要条件是处理器必须在整个任务段期间一直处于执行任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智能控制技术在通信开关电源系统变换器中的应用。针对变换器为非线性、时变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与传统的PID算法相比,该智能控制算法提高了开关电源的动态性能,减小了负载变化时的输出电压恢复时间和电源启动时输出电压的超调量。  相似文献   

14.
配电系统的结构对用户遭受电压暂降有很大影响,通过规划使系统具备多电源供电方式、母线分段并增设电抗器或装设快速备用电源等,则可有效降低电压暂降问题的严重性,确保重要负荷获得高质量的电能.本文主要针对供电网络结构的设计、供电方式以及参数与电压暂降缓解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用户功率因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网中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关系到供电线路的电压损失和电压波动,关系到节约电能和整个供电区域的供电质量.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已成为供电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主要探讨了影响电网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以及低压无功补偿的几种实用方法,确定无功补偿容量从而提高电力系统功率因数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AT89S51单片机控制的数控电源,采用键盘输入数字脉冲信号经AT89S51单片机处理后,由数/模转换器DAC0832变换成模拟信号后经稳压集成电路LM324控制输出电压,每按一次键盘输出电压增加或者减少0.02V,采用数码电路更直观准确的显示输出电压的变化.该数控电源与同等功率的线性稳压电源相比,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输出电压精度高、集成度高、电压稳定度高,为精密仪器和设备的电源设计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低压供配电监控管理系统CCLink-LT总线应用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全自动化的低压供配电系统是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而监控管理系统在低压供配电系统自动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出于成本因素、安全因素以及可靠性因素考虑,低压供配电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普及率并不高,本文在对CCLink—LT现场总线的研究基础上,从控制策略、安全可靠、实效经济等方面,对基于CCLink—LT总线的低压供配电监控管理系统的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理论性研究,证明该系统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较高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及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自动可调高压直流电源的电压大小可随数控机床主轴的振幅进行实时调节。使加在电流变液阻尼器中电压值发生变化,电流变液的黏度值随之发生改变,嘲而改变阻尼器的阻尼值和主振系的刚度值及主轴的振幅,最终达到控制数控机床主轴振幅的目的。该研究建立振幅-电压-阻尼三者的减振模型。振幅实时控制系统采用PID控制,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9.
对500kV变电站220kV母线单相短路电流普遍超标主要原因、限制短路电流措施、小电抗阻值的选择、小电抗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小电抗电气主接线方案等进行了分析;为提高500kV主变供电可靠率和主变的利用率,适应东莞电网220kV电网的发展要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采用晶闸管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能使电除尘三相高压电源输出电压平稳,提高功率因数、二次电压和有效电晕功率;采用综合降低电压振打技术,可以使电晕线和收尘板更清洁,减少发生反电晕现象,提高粉尘荷电率;通过采用32位DSP为核心的控制器.配置火花优化控制、实时充电比优化控制、无效电流和低效电流处理等软件,可实现电除尘器电源的最优控制功能。实践表明,综合上述技术的新型三相高压电源和单相电源比较,电能转换效率提高了12%、功率因素提高了24%,成为目前大型电除尘器配套电源和单相工频SCR整流电源的更新换代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