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姚黎花 《云南教育》2003,(10):14-1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是相辅相承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一、信息技术教育促使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  相似文献   

2.
陈俊林 《化学教学》2002,(10):20-22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曾指出 :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 ,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在这一变革中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建构新型的现代学科教学模式将成为我国面向 2 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1 与化学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基于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 ,借助其它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情境”、…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学过程的有机组合。它能够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人到学科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有机产物,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新的高度来看待所教学的课程。  相似文献   

4.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技能形成、情感等方面能力的评价,而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一缕灿烂的阳光,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国务委员陈至立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践证明,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实施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的是探究式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杨萍 《青海教育》2007,(3):53-53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一举措的提出和实施,正在使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改变着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了教学的空间,改变着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教育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教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目标:学生学习计算机不仅要会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计算机当作自主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培养一种创新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起步较晚,未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大多是移植了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这就迷失了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做出简要的分析。一、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  相似文献   

11.
储静波 《考试周刊》2010,(52):206-207
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理论二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而且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然而,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应不断总结整合的原则,以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切实科学、有效。现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遵循的原则作以简述。  相似文献   

13.
贾锐 《宁夏教育》2006,(7):113-113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它的应用极其广泛,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生要用与以往传统学科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亦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指导思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的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探究与文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究竟如何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开展主题性的探究学习,不仅有其独到的效果.而且还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的主题性探究学习的专题系列活动,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师生的交流工具及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6.
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代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信息技术与外语学科整合,创建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的主导和学生学习方式陈旧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创意背景 在现代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通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进一步提高,这就是大家普遍知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确切地说,是学科对信息技术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汪家春 《课外阅读》2011,(6):211-211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心教育目标就是以信息技术辅助、服务于学科学习,最终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信息能力、养成信息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