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按年龄来推,此时作者已41岁,属不惑之年。在那个壮志难酬、社会动乱、官场腐败的年代,他认清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进而重新审视生活、思考人生、定位价值取向。于是,他弃官回乡,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在此时间里,他所作的诗文多以农村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来抒发作者的丰富情感。其中,《归园田居》(其三)就是代表。  相似文献   

2.
李娜 《现代语文》2006,(6):120-121
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山水诗清幽明秀,恬静淡远,不仅有丰富的诗情而且有浓郁的画意。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个非常恰当的评价。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山居秋暝》即是此类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陈文元 《学语文》2003,(6):16-16
《桃花源记》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至少有下列三点 :一、优美恬静的农家生活意境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创造的意境 ,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从中我们可以见到他在田园诗中经常所描写的那种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到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物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这与诗人在《归园田居》诗中所描写的“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的景物和气氛是多么相似。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  相似文献   

4.
[南吕]四块玉 恬退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元人散曲多叹世、退隐之作.这是元代阶级压迫的曲折反映,也是当时文人不满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现.马致远只任过短期的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退居林下,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双调·行香子》)的隐居生活,因而尤多“飘逸俊爽”的“恬退”之作.“恬退”四首写他仿效陶渊明甘心隐居的心情,可以成为他此类作品的代表.这是第二首.  相似文献   

5.
关于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的主旨,课本注解为“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真是这样的吗?结合王维的其他两首诗来看,我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实现过隐居生活愿望后的满足心情。先看其《谓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柴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尾联看,这首诗应写于诗人隐居之前。在隐居之前,诗人目睹田家的生活情景,感到他们“闲逸”无比,禁不住羡慕起来,产生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后来,诗人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便是遗民诗作,在众多的遗民诗人中,“诗歌古文满天下”的钱澄之当是值得留心注意的一位.许多研究钱澄之的前作,在论述其生平后期的生活状态时多用隐居来概括,笔者认为略有宽泛.考证了诗人生平,提出了“客隐”的观点,以期更为恰切地概括其后期生活.  相似文献   

7.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山水诗清幽恬静,朴素自然。苏轼曾说过:“(?)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个非常恰当的评价。其中,他晚年隐居终  相似文献   

8.
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如何正确认识田园诗尤志心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人选了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过故人庄》。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的田园诗,表现了农家恬静的生活,反映了诗人不贪恋官爵而乐于田园赏菊的思想感情和对老友的深厚情谊。这首诗反映的诗...  相似文献   

9.
白鹿洞书院以地处唐李渤隐居的庐山白鹿洞而得名。然而对白鹿洞故址之所在、“洞”之含义、李渤任江州刺史修建白鹿洞台榭之年代,及现存“石洞”建洞时间等问题,向来众说不一。现作考述于后。一唐贞元间李渤曾隐居白鹿洞,其原址所在,曾有不同说法。李梦阳以为在“三叠泉石壑中”。刘世扬则说在“玉川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一、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二、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相似文献   

11.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课文注释“三径”为“院中的小路”,这不算错。但这句话的真正所指却没有讲清,“三径”实指隐居。《三辅决录》:西汉人“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惟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这是说蒋诩过着隐居生活,院子里有三条路,以便羊仲、求仲与他交往,而不再接待其他客人。这三个人都是不做官逃避名位的。所以,正确理解“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是:“离从前的隐居生活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的气节却没有改变(松菊是忠贞坚强的象征)”,这句话明为写实,实是抒情,读者不知其出典,是很难领会陶渊明的言…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成就斐然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体裁丰富,主题多有创新,有的诗歌阐述哲理,有的是与友人赠别唱和,有的诗是属于家训,但最主要的、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则是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反映了作者向往隐居生活,追求恬静淡泊、怡然自得的心境,表现出独有的艺术特征和魅力。  相似文献   

13.
陶诗的“真趣”、“意趣”、“生趣”、“情趣”,说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逃避人生,而是在田园生活中追求独立完美的人格,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是对理想信念的不倦追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生活,我们四处藏躲,隐居的日子惬意又难过……”这是谁在歌唱?一群快乐的小精灵。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乡农村过着隐居的生活,其间也曾多次断断续续地做过官,自从41岁辞去彭泽令后,便不再出仕。他现存的120余首诗很多是作于归隐以后,并以隐居躬耕生活为题材。他的隐逸的心理状态及意绪特点,与其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形成密不可分,本文拟从隐居心理空间的角度,窥察其诗境构造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在隐居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丘壑之志的词作,这些词作一方面体现出词人“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陶醉于丘壑杯酒之乐的生活,另一面则体现出志意抱负不能舒展的悲愤心情。从中,我们可看出词人隐逸的实践追求与趣尚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士人“隐居以求其志”的情感心态。  相似文献   

17.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课注释“三径”为“院中的小路”,这不算错。但这句话的真正所指却没有讲清,“三径”实指隐居。《三辅决录》:西汉人“蒋羽,字元卿,舍中三径,惟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这是说蒋调过着隐居生活,院子里有三条路,以便羊仲、求仲与他交住,而不再接待其他客人。这三个人都是不做官逃避名位的。所以,正确理解“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是:“离从前的隐居生活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的气节却没有改变(松菊是忠贞坚强的象征)”,这句话明为写实,实是抒情,读不知其出典,是很难领会陶渊明的言外之旨的。  相似文献   

18.
乔羽先生曾把多彩的老年生活比作“夕阳红”,我则把退休后的生活比作“月光下”。没有喧嚣,没有烦躁,只有月光下散步的那种闲适、恬静的感觉,更何况我还享受着一份源于少年、延续至今、超越时空的纯真友谊。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送别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送友人赴边和赴任之作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但侧重点略有不同。送友人归山隐居之作则又表现出对归隐淡泊平静生活的向往。安慰友人落第贬谪之作更是情深意重。此外,他在送别诗中形成了典型的意象,尤其是自云意象和铙声意象在其他诗人的诗中很少出现。他的送别诗还有着“诗中有画”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维 ,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山水诗清幽闲适 ,恬静淡远。苏轼曾说过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这是个非常恰当的评价。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山居秋暝》最能体现他的艺术风格。“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 ,山雨初霁 ,凉风习习 ,空气清新怡人 ,大地洁净如洗 ,令人心旷神怡。“空山”的“空”在这里并非空空荡荡 ,一无所有 ,而是指由虚空的意思引申的深远和宁静。正如“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人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空山”二字 ,点出了此处有如世外桃源。首联领起全诗 ,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