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词义变化是隐喻、转喻认知的产物,多义词是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隐喻投射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在不同城间进行;转喻在同一认知域内映射,凸显事物间相关性.本文以"头"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和转喻投射机制及其引起的派生途径.  相似文献   

2.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汉语中的"手"属于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系统研究"手"衍生出来的各种转喻和隐喻意义,笔者发现它的转喻与隐喻意义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其转喻与隐喻意义存在连续体关系,并且试图用图形表示了这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转喻、隐喻、心理扫描、突显等认知机制对持续时间副词"仍然"的多义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转喻是"仍然"词义生成的认知理据;(2)它的词义延伸依赖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3)本义和扩展义组成一个包含图式、范畴和次范畴的复杂网络.  相似文献   

4.
"基于语料库方法的积极认知分析"以语料库技术为主要方法、以认知语言学为核心,整合积极话语分析,认为媒体话语中隐喻和转喻的选择受制于隐喻和转喻的话语性、认知性、社会文化性,隐喻和转喻的使用目的在于解释、说服、移情.该分析框架包括以下步骤:语料库检索、隐喻和转喻识别、隐喻和转喻分析、隐喻和转喻解释.  相似文献   

5.
转喻和隐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方式,转喻是以邻近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隐喻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以多义词"face"为例,从认知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分析ESL的词汇认知,通过对转喻和隐喻认知理论的简要阐述,结合face这个多义词的词典义项分析和语境义项分析,阐明了其对于ESL词汇认知和教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情感具有基于生理变化的复杂的概念结构,这些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基础,语言表达式又通过隐喻和转喻形成表达此感情的概念结构体系.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转喻经常用于"感情"范围的表达,同一感情范畴可以同时具有转喻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有力的认知工具。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探讨“heart”一词的词义发展,以便找出这两种认知方式对该词词义发展的影响并展示两种认知方式的影响力度。研究表明:“heart”一词词义经历了从基本词义到各常规词义扩大的过程。这是认知模式隐喻与转喻作用下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认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9.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论文通过合成空间理论,分析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映射和整合,比较隐喻和转喻在突显性上的不同,从而阐释隐喻和转喻的不同认知方式,帮助提高对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运用。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而非简单的装饰性的辞藻。本文借英汉语料库中“心”类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隐喻转喻的强大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阐释了拟声构词的隐喻机制和拟声词语义转移中的转喻方式,并探讨了拟声词的隐喻和转喻的界面关系。研究发现:1.拟声构词是在依据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度的基础上通过语音隐喻进行的。2.拟声词语义转移的原因是发生了邻近性的认知转喻。3.语音的范畴化感知是拟声词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界面。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本丈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转喻到隐喻的渐变——习语的形成与理解的认知理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荫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4):43-46,87
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不同的认知机制,不仅有明显的差异,同时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以Deignan提出的"从转喻到隐喻的五个渐变"的观点为基础,以汉英习语为例,分析习语形成和理解的认知理据,揭示了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渐变性的过程,也为习语的认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文菁 《海外英语》2014,(10):278-280
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构成部分,其中流行语又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同时,随着认知学科和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单纯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转喻和隐喻思维的运用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也越来越普遍。文章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和隐喻思维角度分析形形色色的"粉丝团"名称,把握"粉丝团"等各色社会流行语的认知理论基础并探讨这类社会流行用语的产生依据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与转喻的关系是国外认知语言学界讨论的焦点话题,但国内学界却较少关注。该文从"框架中的某个元素成为源域"和"框架中的某个元素成为目标域"两方面考查了关联性隐喻与转喻的关系。研究发现:"悲伤是下"等隐喻具有一个转喻基础,而构成转喻框架中的一个元素经过抽象化后成为隐喻的源域。另一类则与之相反,即"知道是看到"等隐喻,虽然也存在转喻基础,但构成该转喻框架中的元素,原本位于相对具象的层面,即所谓合并的阶段,之后扩展至抽象层面,才发展成为隐喻的目标域。  相似文献   

16.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比隐喻更基本,往往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为隐喻提供基础。从概念转喻到语法转喻无不体现在语言结构中。透过语言结构分析其转喻的认知理据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认知活动。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理论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在英语饮食词语的语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两种修辞格,而且是人类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但两者又存在着区别.本文试对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异同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具身体验的情感表达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化再现,其间涉及丰富的认知思维运作。运用隐喻、转喻、隐转喻理论对《红楼梦》中情感表达的语义识解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相较于单纯转喻识解,《红楼梦》中情感表达语言更多涉及隐喻和隐转喻复杂识解,其中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类;转喻多表现为部分代整体的单一转喻类型,涉及面部特征、身体反应和心脏器官变化等多种表现形式。隐转喻则体现为来自转喻的隐喻和隐喻中的转喻。认知视角下情感表达的隐转喻界面研究,一定程度上为全面探究人类情感背后的认知思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隐喻和转喻在经历了从传统修辞学研究内容向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转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家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一种认知机制,是人类社会对世界事物进行整合概念化的过程。以隐喻和转喻不同的认知依据为基础,分析各自的特点,同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