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古人有言:凡文章高手或言人人之未言,或言人人所未能言。前者人人心中无,能独具情声;后者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能别开生面。其妙在独到、新颖,能写出点独特的东西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新观念、新做法、新事物令人目不暇接。新闻报道理所当然地要抓住这种变化,迅速地反映那些第一次出现的新事物,使笔下的报道既独具情声又别开生面。青岛市改革环卫管理方式,第一次对道路保法权进行招标拍卖,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在第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二等奖的消息《14名下岗工党得…  相似文献   

2.
正基层是新闻的源头,记者要想挖掘新鲜素材,就要深入基层,沉下去,沉到底,这样不仅能获取真正的新闻,往往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获取"真金",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途径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层次挖掘,去发现生活中最新鲜、最感人、最生动、最有趣的新闻事件。要细致地搜集新闻素材,精心选择角度,独辟蹊径,力争做到采访面广、选择性强,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新闻素材,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鲜活有趣,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3.
《中日思维方式演变比较研究》(以下简称《比较研究》)这部专著,描绘出从人类的原始思维到目前的中日现代思维及其思维方式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纵观全书,它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体现在它的开拓和创新的价值上,新而不猎奇,创而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  相似文献   

4.
新闻言论写作贵在新,具体来说大体有四个方面:提出的问题要新鲜,选取的角度要新奇,表述的语言要新颖,拟定的题目要新巧。提出的问题要新鲜。新闻评论是感应的神经,即使是著名言论也要求议论“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皆无”的问题,也就是要敢开第一“腔”。作者必须抓住新近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别人还没有议论的问题进行评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作者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多看、多转、多思考。我在多看方面采取坚持每天“三个半小时”的做法,即早上听半小时广播电台新闻、中午读半小时报刊、晚上看半小时《新闻联播》,…  相似文献   

5.
评论是对社会透视的深度、对问题本质的剖析、对热点问题本质揭示的力度及对社会现象深入细致观察后所作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到、精深、理性的见解。当电视还沉浸在五光十色、热闹气派之中淘淘自乐的时候,观众发现了它的肤浅与平庸。电视终于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新闻评论。评论类节目顺风而起,改变了中国电视在媒体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也是引导舆论的旗帜。评论对社会舆论直接、广泛、深刻的引导作用已为长期新闻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所证明。评论是对社会深度的透视、对问题的剖析、对热点本质的揭示以及对社会现象深入细致观察后所作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到、精深、理性的见解。我们国家每每遇到重大问题和关键时期,党报的评论总是能起到拨云见日,引导舆论,教育人民的作用。比如在真理标准大讨论,小平南巡讲话后等关键历史时刻,人民日  相似文献   

7.
钱大昕在中国学术史上成就卓著,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精通话多学科,且各有建树。段玉裁《潜研堂文集序》称:“夫自古儒林,能以一艺成名者罕;合众艺而精之,殆未之有也。若先生于儒者应有之艺,无弗习、无弗精。”阮元《十驾斋养新录序》指出:“国初以来,诸儒或言道德,或言经术,或言史学,或言天文,或言地理,或言文字音韵,或言金石诗文,专精者固多,兼擅者尚少,惟嘉定钱辛婚先生能兼其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的煌煌巨著《嘉定钱大听全集》十册四百万言,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本文仅就人们不大提到的钱大听的版本学…  相似文献   

8.
一、必须在马列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着重编写与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活动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怎样确定重大事件的标准?原则地说大致有3条:1.事件影响的范围基本涉及全地区或全部门;2.事件的影响比较久远,有一定的持续性;3.在本地区或本部门第一次出现的新事物(即使以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如穆青同志写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段:“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记者抓住了这瞬间即逝的“发呆”的情态,深刻地反映出焦裕禄这位县委书记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  相似文献   

10.
<正>1引言当前,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对政府各部门提出了"解决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只跑一次""全域通办"等要求。就档案部门而言,意味着利用者"只跑一次"就能拿到所需要的档案资料(或作出档案有或无的回答),这就要求档案部门更快速、更准确地查到需要的资料(或确定档案有或无)。档案行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成绩斐然。数字化档案动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页,婚姻登记、不动  相似文献   

11.
职战新  董凡 《新闻前哨》2009,(12):57-58
瞬间新闻出彩,靠机遇:稳态新闻出彩,靠积累.《襄樊日报》荣获2008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65条隧道折射堰垭人科学发展眼光》,就是我们从宣传多年的老典型中发掘出来的“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记者记什么     
心中记读者,笔下记所需;心中记问题。笔下记答案;心中记昨日,笔下记今天;心中记愿景,笔下记新步。四对“记”,真善美在其中,新闻规律也在其中,、记者,只有知道这么记,敢于这么记,善于这么记,才无愧于这一职业。40年来,我就这么记着。从一个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的农民,“记”成了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一图胜千言”。图片能直观、独立地表达信息,美化版面,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对一张报纸来讲,新闻图片作为版面的窗口,不仅给版面带来通透之感,也是极为重要的新闻品种。一幅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甚至能够成为当天报纸留在读者心中的长久记忆,对树立报纸在读者心中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丁柏铨 《今传媒》2013,(11):8-10,15
主流媒体通常是指在新闻事业中占有主流地位并表达主流话语的官方媒体,也应包括虽然并不占有官方认定的主流位置、并不采用主流话语进行表达,然而实际影响特别大的其他媒体。话语权是特定机构及个人通过披露信息或发表意见影响他人的权力。最近若干年来,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问题,是一个让人不能不担忧的问题。主流媒体宜紧扣受众的心理认同,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维护自己的话语权:第一,认清社会舆论格局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第二,在披露权威信息方面不迟滞;第三,经常发表人人心中所有而口中、笔下所无的意见;第四,从战略的高度认真改进文风。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做编辑是带着薪水去进修,是天下最美的职业。多年的编辑生活确实让我感到日日新的进步。那是五月初的一个星期天,我像往常一样伏案编稿,任火老师的一篇《关注陌生》(见《编辑之友》2011年第6期)让我兴奋不已,编辑希望看到那种"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稿件,更向往那种人人心中也很少意识到的内容,任老师的文章就属于这类。在他流畅的语言中,职业的"敏感"让我发现其中两处句式用词上需要斟酌,一处是"我们是否可以说编辑审稿其实就是一种‘拿不准审稿’呢?"另一处是"那些具有真正价值的学术理论、观点,出现在编辑面前的时候,都是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某一新事物尤其是某一项中心工作,从一个点向面上铺开、扩散以后,会有通讯员将这一新事物或中心工作在他所在地区(或单位)的动态,写成新闻稿,希望能在他所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采写中,以对比的方式自然展开分析思辨,可以使模糊的变得清晰,隐晦的变得鲜明,平淡无味的变得奇峰突起,从而洞开新的视角,见人之所未见,言人所未能言,使新闻作品开掘出给人以启迪的应有深度。实践表明,别开生面“比”中来,对比是新闻采写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方法。一、通过对比能发现独到的新闻视角我们在司空见惯的“普通事实”中,要发现独到的新闻视角,这当然与个人的眼光、学识、功底有很大关系,但善于对新闻事实进行纵横对比,也能有所发现。任何事物都在普遍联系着、发展变化着。所以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才能看出变化。俗话说,“不怕不…  相似文献   

18.
摇摄是运动摄影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以摄影机自身为中心作旋转拍摄,旋转的支点是持机的人或可以转动的支架。让摄影机摇动起来并不困难,问题在于怎样恰当地运用摇摄的动律来准确地完成表现任务。在电影史上,人们曾把摇摄比喻为印度神话里的珠宝,它可以给持有者带来愉快,也可以带来痛苦,因为富有流动之美的摇摄能使画面语言别开生面,也能使初学者和经验不足的人大伤脑筋。为此,有必要探讨摇摄的章法。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们展开话题之前,有必要厘清数字媒体和美学两个概念。作为与媒体的相关话题,本文回避新媒体概念,强调数字媒体时代,也即凡是利用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电视机等数字技术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媒体形态便是数字媒体。至于美学,堪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难括,本人最为欣赏康德于《美的分析》中理解的"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和谐运动"。这句话本身就充满简洁、和谐、开阔的美感。是的,美的最终目标是给人思想、精神上的愉悦、快感,它的提供与存在,无疑是创造者与受众、物质与精  相似文献   

20.
有人戏说久搞新闻的人比平常人多了只眼睛,长期从事业余报道,我以为这多出的一只眼睛就是心眼.我们只有多出这只心眼,处处争做有心人,眼里才能看到新闻,耳里才能听到新闻.而怎样去看、去听新闻,说到底就是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名好新闻工作者的本事之一就是能写出人人眼中皆有而笔下皆无的新闻来.我们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身边无处无新闻,只要多长这只心眼,处处留心观察、思考,不愁写不出新闻,不愁不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