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里说的“情况反映”,指的是通讯社或报社记者、通讯员采写的内参稿件。它本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但随着“情况反映”日益被人们所注视。日益为记者、通讯员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新闻表现手段,这里把“情况反映”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来阐述。(一)采写“情况反映”是记者、通讯员的基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3.
从中央到地方,很多新闻单位所采用的稿件,大多出自于通讯员之手。这些土记者、业余记者为党的新闻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同时,也有相当一些通讯员在采写新闻过程中,不经意地走进了误区。 跳出小圈圈 一些通讯员认为,“游击队”不能与“正规军”相比。其实,作为通讯员来讲,自身也有记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对身边的事特别熟悉,时效性占有先机。要说劣势,那就是通讯员采写的一些稿件,有狭隘的地方观念,片面地从局部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5.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7.
我刚到区委宣传部,开始为报社采写新闻稿件时,同一些初学写稿的通讯员朋友一样,也感觉没有多少新闻事件可采写。 后来,我在加强新闻报道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以腿勤、嘴勤、脑勤、手勤这“四勤”要求自己,主动深入基层农村和各企事业单位上门采访,得到大量的新闻信息,采写见报的新闻稿件逐渐增多。别人慢慢开始知道我是常给报社投稿的通讯员,不少人主动向我及时提供新闻信息和线索,扩大了我采写新闻稿件的耳目。  相似文献   

8.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从事新闻写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稿件千余篇,稿件命中率在70%以上。我采写的稿件为何有这么高的命中率?归纳起来有四个“不写”: 一是不紧跟形势的稿件不写。作为通讯员要经常读书、看报学习,洞察社会的发展,紧扣时代的脉搏,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写出紧扣形势主题的稿件,并把稿件写精、写活。 二是没有社会意义的稿件不写。在你采写每一篇稿件之前,要认真分析这篇稿发表后的价值有多大,是否能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共鸣,并使群众从中得到启迪。 三是“马后炮”的稿件不写。要经常看报纸、听广播,凡发表过的稿件只能作为参考,吸取它的精髓,主要精力放在结合本地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1月起,《深圳商报》进行版面改革,增加了《热线服务》版,开辟《第一现场》、《第一访问》、《数码现场》等让市民关注的专版,设立总编辑新闻奖,奖励那些深入群众,采写一线新闻的优秀稿件。多年培养的各行业通讯员队伍和商报热线电话一起,成了“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商报  相似文献   

10.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在多年来的写作实践和宣传思想工作中,我感到不论是记还是通讯员,在采写新闻稿件时,都应当把握好“十个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大多是坐在办公室里“为他人作嫁衣”。作为编辑,我慎重对待每一篇稿件,努力从中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记者采写的稿件,经我编审后改动成段的有之,重写的有之,几易其稿的也有之。有的稿件不仅标题改动很大,其内容改动也与原文面目全非。经过反复修改而见报的一些新闻稿件,不仅记者、通讯员满意,而且也获得社会好评,获奖的不少。消息《农民葛世忠举办“薯王大奖赛”》获得1999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就是我在编审通讯员的来稿中发现、在发现中挖掘、在挖掘中提炼而成的。在所编的众多稿件中,包括获得各类奖项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消息是报纸上的常用体,也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作为一名记或通讯员.要想使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上尽快发表.让报纸多发自己的稿件.最快的捷径、最拿手的技艺、最见效的方法.就是在新闻写作上熟练掌握消息的写作技巧,运用消息这种新闻样式。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节失真的,有九篇,添枝加叶、任意拔高的,有十五篇。通讯员采写的新闻失实的为什么这么多?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追名逐利。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稿件能  相似文献   

15.
“稿件内容属实为何还不真实?”这是不少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经验性消息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采写角度与总体真实的关系。 新闻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采写经验性消息时应做到:既在着眼点上窄而深,又在立足点上宽而全;既要稿件内容属实,又要在总体上、本质上及发展趋势上真实。从新闻采写角度上分析目前经验性消息出现稿件内容属实还不真实的原因,当可归纳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年见稿均在百篇左右,有4篇稿件分别获得陕西省好新闻奖和省交通厅好新闻奖,自己多次被西安市新闻单位和省厅评为优秀通讯员。坚持业余报道的实践使我从中领悟到,新闻线索的发现,是新闻写作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通讯员,应当重视研究和探讨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要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性。没有新闻敏感,遇到有报道价值的线索,也会充耳不闻,让它从身边溜走。有时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就是新闻,自已就要有意识地把它抓住。如1981年7月中旬,我在西安市封车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晚报协会2003年11月在长沙召开年会,公布了上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获奖作品。由笔者与通讯员陈宗彪共同采写的通讯《一辆自行车的传奇故事》,获得了“特等奖”,这也是江苏全省晚报送评稿件中惟一获此殊荣的作品。这篇通讯同时还分别获得了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江苏省报纸优  相似文献   

18.
一些通讯员看到报上登了别人采写的稿件,常常后悔不迭:“这件事我们单位也有过,比报上登的还生动、还精彩!”这种别人登稿自己后悔的原因,主要是通讯员的新闻敏感不强,没有把握好“新闻机遇”。记得10多年前,一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记者,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在交换战俘时,他看到在冰天雪地里,美军俘虏穿戴着我军发给的厚厚的棉衣和皮帽,而我方被俘人员在刺骨的寒风中仍然穿着破烂的单衣……的情景。在写报道时,他感到仅凭“穿衣”还不能说明  相似文献   

19.
1984年度至1985年度,我们南通日报共有16篇(件)新闻作品被评为江苏省好新闻,其中通讯员单独采写、或通讯员与记者联合采写的共有9篇(件)。海安县通讯员刘宁采写的小故事《深情》,不仅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作品一等奖,而且还获得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报通讯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编辑的水平再高,本事再大,  相似文献   

20.
所谓时尚,是一个时期的风尚,而风尚是指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在现实报道活动中,时尚性报道往往被一些记者、通讯员忽视,问题在:一是相比之下,风尚类事实不易捉摸,采写此类稿件费劲大,因为它不像其它新闻,报道的事实显性呈现或属有形体;二是不少采写者未能很好地掌握时尚性报道的采写技能。采写此类报道更多的要凭作者是非明辨的素质、穿云破雾的慧眼、超凡思维的大脑和极具敏锐的感觉。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新闻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是人们观念行为的“航标灯”,是展示大千世界的“多棱镜”。因而,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