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现如今,伴随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变化,各个媒体相互间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由此要求我国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亦需要适应现代环境的不断变化,正确面对在融媒体视域下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故而,立足于融媒体视域下的广播新闻编辑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融媒体视域下的广播新闻编辑发展战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赵振贵 《新闻界》2001,(3):50-51
世界进入新世纪、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和老龄工作受到空前重视的时候,老龄新闻的传播与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越来越多的老龄新闻中国于2000年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而四川省于1997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行列。这个老年人群不但数量迅速增长,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他们比任何时期的老年群体都更能看(听)懂新闻,更加需要新闻。他们不仅需要各个年龄段共同关心的新闻,尤其需要老年人自己的和与老年人利益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新闻,即老龄新闻。诸如,党和…  相似文献   

3.
实施精品工程是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广播新闻应该如何创优?笔者以为,惟有创新,广播新闻创优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创新,就是要按照新的思维方式提出新的构想,创造新的事物。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要求我们要用新的理念、新的创意和新的技术手段来采写和制作新闻节目。其实,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从未停止过,但是在今天,在媒体激烈竞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广播这个弱势媒体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创新,广播新闻工作者在危机感的同时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吸引更多的受众,就要有更多有新意…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媒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广播电视台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对新闻稿件的要求应更加严格,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广播电视台记者需要尽快提高采访和写作技能,与广播电视台合作播出高质量的新闻,充分发挥出自身在媒体行业中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采写过程中,电视记者仍然会遇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他们需要重视这些问题,提高自身的技能。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新闻采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总结了新时期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和写作技巧,希望对记者的采访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媒体形式中,广播以其独特的传播手段占据了先声夺人的优势。而最能凸显这一优势的莫过于动态新闻的运用。因为动态新闻是广播新闻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活跃的新闻形式。广播新闻要实现先声夺人,就必须在不断改进动态新闻上下功夫。 就广播新闻而言,动态新闻的量与质,直接关系着广播新闻的生命力。 近几年,各地广播电台都作了很多有益的改革尝试,充分证明了发挥广播媒体优势,加强动态新闻报道,不仅大有可为,也势在必行。 加大信息量。广播作为以时效性见长的传媒手段,理所当然应发挥其先声夺人的特有的优势,用最快的速度最…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此形势下,广播电视台若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则需要对自身存在的缺陷进行全面改进,才能够实现突破性的发展。新闻采编工作是广播电视台的重要工作内容,直接关乎着新闻节目的质量,因此广播电视台应更加重视新闻采编工作,创新新闻采编技巧,增强新闻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采访属于独特的基础工作,优质的采访工作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准确,并对新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新时期社会提升了对新闻信息的要求,本文将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为导向,探究新时期广播新闻采访工作的质量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新闻媒体,尤其是暂时处于相对弱势的广播,更应当立志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我们每一个广播人都应当有敢为人先、勇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把创新创优作为毕生的追求。 唯有创新 才能创优 近年来,我有幸以评委身份多次参加湖北广播奖、中国广播奖和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活动,也参加过一些全国性的广播新闻业务会议。了解到我国广播新闻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欣赏到许多广播新闻精品佳作,更加深切地感到,创新是广播的唯…  相似文献   

9.
孙月 《河北广播》2007,(4):47-4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大问题,“三农”问题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关心,这其中对农广播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广播具有接收简单、便捷,受外界影响较小,信息量大等独特优势。在对农广播的多种节目形态中,新闻类节目无疑是重头戏,那么如何办好对农广播新闻类节目,使之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今天以广播工作的身份参加河北电台《阳光热线》现象研讨会感到很高兴,我们广播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作为广播工作也有一段时间的骄傲,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众多媒体的涌现,对广播带来很大的冲击,广播一度出现低谷。通过河北电台《阳光热线》节目,我确信,只要广播人不懈努力,广播事业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11.
广播评论是广播媒体用以阐述本台对于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将新闻性与政论性结合于一体的新闻体裁。在对台广播宣传中,对台广播评论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目形态,因其针对性强、思辨色彩浓、感染力和影响力效果明显而备受重视,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芳 《声屏世界》2006,(9):57-57
强化时间意识有人生动地把广播比喻为“特快”,但是,在市级广播新闻中“近日”、“日前”等滞后的字眼还是经常出现,广播“快”得不尽人意,尤其是广播对新闻事件同步报道的优势根本就没有引起市一级广播电台的重视。地市级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长度一般是15-20分钟,在当日18:30左右首播,次日早晨和中午重播。在广播新闻的黄金时段——早晨的新闻节目中大多数是昨天的新闻,体现不出广播快的优势。再加上有的时候记者成稿后,已经过了傍晚新闻的播出时间,又不是重特大新闻,一般会到第二天的新闻节目再首播,这样一来,到广播新闻黄金时段播出时…  相似文献   

13.
“江铃杯”全省企业广播电视台站新闻大奖赛已经揭晓。反复研究这些获奖作品,深受教益,感到企业广播新闻大有潜力,大有希望,大有可为。“江钤杯”全省企业广播电视台站新闻大奖赛由省广播电视学会企业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举办,广播新闻分新闻和专题两项。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获得广播新闻一、二等奖作品。获一等奖作品《江西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合资三方正式签约》(江铃广播电视台选送)和获得二等奖作品《YC4T181变速器在宜春齿轮厂试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需求不断提高,广播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准确、恰当地在广播新闻中运用音乐元素和技法,能让广播新闻更加细腻、形象、丰富、生动,以独特的魅力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广播新闻更好听。笔者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感受,谈谈在广播新闻中音乐运用的独特魅力。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扩大传播效果靠语言传递信息的广播新闻,不仅要传播信息,而且要传播美。而音乐是  相似文献   

15.
吴博  冯丽 《记者摇篮》2012,(11):44-45
关于"弱势群体"的相关新闻采访报道,历来都是各级新闻机构在日常新闻采访程序中较为重视的环节。有关此命题的解决和处理,考验着在大众传媒建构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新闻媒体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根据当前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实际,有必要让广播  相似文献   

16.
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在对新闻进行采集加工制作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我们姑且称这种思维方式为“采编思维”。采编思维,是报道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对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看,新闻采编工作应当以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正确反映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在新的发展时期,起到宣扬进步潮流、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闻采编工作。新闻采编工作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全面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在具体的采编实践中,应当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科学的采编思维。其中主要包括立体思维、创新思维、贴近思维和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7.
作为广播文艺专业的圈外人,我有幸参与了第三届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的总评会,使我获益匪浅。连续几天对各台文学节目的欣赏,不仅大开眼界,而且引来了不尽的思绪。在聆听节目的间歇时,我曾情不自禁地对几位评委说:“文学节目大有可为!”是的,文学节目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确实大有可为!然而,我在很多评委的介绍中了解到,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在各色各样原因左右下,那么辉煌过的文学节目,在不少地方的文艺台几乎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有的惨淡经营,苦苦地支撑着这方绿洲;有的则不得不合并于综艺节目中,成为它的附庸,…  相似文献   

18.
唯有创新 才能创优近年来,我有幸以评委身份多次参加湖北广播奖、中国广播奖和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活动,也参加过一些全国性的广播新闻业务会议。了解到我国广播新闻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欣赏到许多广播新闻精品佳作,更加深切地感到,创新是广播的唯一出路和必然选择,也是广播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创新,才能创优,在历史转变的关头,我们每一个广播人都应当有敢为人先、勇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把创新创优作为毕生的追求。在20世纪80年代,湖北电台在广播新闻的改革创新方面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湖北电台提出的"上中央台带动本台"的方针…  相似文献   

19.
起源于好莱坞电影预告的“片花”,在广播领域中被广泛运用,范畴不断拓展。作为专业新闻频率,中国之声同样重视通过片花包装来为每一次重大报道、特别策划预热造势,从创意和表现上更加契合新闻理念。本文引用多个中国之声近期播出过的片花实例,试就“片花”在新闻广播中的创作思路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陈影 《声屏世界》2004,(7):44-44
为使广播新闻节目更具可听性,记者们将目光和话筒投向了广大基层群众,重视采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这些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播音方式播出,往往会拉大广播新闻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新闻从采写到播出产生严重的影响力衰减。但如果让广播记者“说”新闻,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