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贾平凹的三部长篇小说《浮躁》、《废都》、《高老庄》中,记述了主人公由乡入城后,在面对各自生活时表现出的精神上的困惑和迷茫。纵观三者,他们在心理上有着相通之处,更像是一个人的三个不同心理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期,贾平凹的目光一直紧盯着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变革对农村和城市的冲击,并将自己对于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思考熔铸进小说中.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也在经历着更新换代.在贾平凹的《废都》《高老庄》《秦腔》《高兴》4部作品中的发声体——埙、琴、腔、箫,见证了传统农村文化对现代都市环境的消极抵触,表现为或是墙头埙音,或是散乱胡琴,或是咿呀秦腔,或是悠悠箫声.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在其近作《高老庄》中对当下的乡村社会显示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与深刻的理性反思, 其批判锋芒指向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历史惰性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中所产生的精神恶果, 呼唤人的思想意识与文化心理的全面更新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废都》、《白夜》、《土门》和《高兴》中的四个进城者:庄之蝶、夜郎、成义(特殊的进城者)和刘高兴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托弗洛伊德的"创作动力说",进入作家精神世界,对作家创作心理进行探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发现贾平凹90年代的创作心理表现出持久的苦闷、失落和漂泊。贾平凹塑造的一系列"进城者"形象正是作者在作品中的精神替代。四个人物形象的发展脉络,也体现了作家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入城市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一些主要作品在国外连获大奖,引起巨大反响。西方读者对其作品的解读与国内部分评论家的见解相似,和作家本人的原创思维也基本吻合。其主要原因是作品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必经的特定阶段,真实地描绘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复杂心态。多种因素构成了贾平凹创作中的世界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作品的所采用的陌生化的写作技巧和主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笔者运用俄苏形式主义理论细读文本,对《我弥留之际》中叙事技巧和展现主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于福克纳所采用的表现结构和主题进行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使用陌生化的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故事内容和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短篇小说《制造声音》是贾平凹草创期的作品,也是其作品中不太著名的一篇,然而它以其思想的深邃性、人物的典型性和艺术手法的独特性,震撼着读者,昭示着后人。它像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了生活中的悲悲喜喜,林林总总。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作品中,动植物常被神秘地象征化与拟人化。通过动植物特殊的叙事手法构造人物角色,推动故事情节。作者是在用动植物比喻人,或善或恶,或奸或诈,动植物和人物叙事互动交织,用动植物教化和感动读者。本人试图在贾平凹《山本》中找出动植物神秘叙事轨迹,阐释其构造人物特色和主题思想两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先生在其地域散文创作中,主要是藉地域文化去解悟人生,进而求得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与灵魂的安妥,从而在最后建构另一种清新脱俗的人生境界。与此同时,地域文化意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贾平凹地域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贾平凹先生地域散文的创作境界,尤其是他文章创作的整体气韵与创作意识,均蕴含和闪现着一股股浓浓的地域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0.
疾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经验,贾平凹长年受疾病的困扰,疾病丰富了他的生命体验,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贾平凹在小说《怀念狼》、《病相报告》运用疾病的意象表现人性的弱点,其作品中的头痛病、乙肝、精神疾病有着丰富的道德修辞和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贾平凹创作大量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贾平凹小说创作风格、叙事前后略有发展变化,但综合考察其主要作品,可以看出贾平凹小说在叙事方面体现出三对范畴的对立:一是神秘主义叙事和人文主义叙事的对立,二是城乡二元视角的对立,三是意象化叙事与情节叙事的对立。贾平凹小说的叙事特色体现了他徘徊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精神探索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爱伦·坡的创作意图、写作原则角度,通过对其作品《乌鸦》的分析,解读诗歌中的哥特元素,说明哥特元素不仅存在于小说中,在诗歌当中亦可以分外活跃、表现强烈。爱伦.坡将笔锋探向人的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莫大的想象空间,引领读者从悲戚中获得启迪、振奋,不断探索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激励人们追求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贬谪黄州的苏轼似乎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著名的赤壁三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自然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试从赤壁情结产生缘由、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及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阐释,力图让苏轼赤壁情结更具体、更形象地呈现出来,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吴恩培同志是我市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创作了电视连续剧《塔里木人》、《柴达木人》、《大雷雨后》,长篇小说《巨商沈万三》等,受到了读者与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最近,吴恩培同志花了两年多时间,潜心创作的八十万字长篇小说《百年觅渡》,在我们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前夕,由北岳出版社正式出版,引起了苏州文艺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玉米》系列作品是毕飞宇的代表作。文章回归小说文本的阅读效果,从读者接受角度探索《玉米》的"世俗化叙事"带给读者的阅读魅力,分析深层命题的世俗化和陌生语言的日常化等"世俗化叙事特征",由此挖掘毕飞宇创作民间性的一面,关注毕飞宇创作由先锋走向世俗的个人特点。  相似文献   

16.
《秦腔》这部文学作品投入了贾平凹大量的心血,他敢于面对现实并对乡土有着炽热、强烈的情感,真实而又深入的描写了农村日常实际生活面貌,体现了农村社会的不同形态,蕴藏这我国当代丰富的文化世界精神。因此,问了进一步探究贾平凹《秦腔》中文化世界,本文首先根据秦腔的定义及其内涵对秦腔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并基于此,通过神秘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三方面,详细论述了《秦腔》中所包含的具体文化内容以及在作品中的表现。旨在更加深入全面的认知我国当代文学与文化。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寻根乡土作家,其创作特色之一就是变异修辞的运用,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贾平凹作品中的语法层面的变异主要体现为语义关系的超常组合、语法结构上的矛盾表达变异和词类的活用。  相似文献   

18.
浪漫主义巨作《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经典神魔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尤为青少年所着迷。儿童视角下《西游记》的故事内容拥有同时吸引成人和儿童的双重价值观,其中刻画的形象有明显的儿童化倾向,遣词造句也充满了浓浓的童年趣味,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而《西游记》显示出的这些特点,也是它吸引各类读者,历久弥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古典章回小说《隋炀帝艳史》为明末世情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实际,简单论述《隋炀帝艳史》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环境描写方面,更有人物塑造、簿册异人等结构情节的影响。《隋炀帝艳史》的成就虽无法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但它给《红楼梦》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性,《红楼梦》的伟大在于继承前者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因而小说才有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曾凡乡 《阅读》2013,(7):54-55
连环漫画《丁丁历险记》问世以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被译成48种文字,还被拍成了电影。丁丁走遍了世界各地,读者也仿佛与丁丁一起周游世界,增长见识。埃尔热一生共创作出版了25部漫画集,其中,《蓝莲花》和《丁丁在西藏》描绘了丁丁在中国的探险经历,充分展现了我国的特色。丁丁坚持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