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日本对东北铁路运输业的掠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帝国主义为把中国东北变成它屐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近军事基础,1905年日俄战争后,就开始对东北经济实行统制政策和殖民掠夺,铁路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进行现代化战争运输,调动军队和日本掠夺中国物资补充国需的生命线。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铁路运输业的掠夺最早,统制最严,受益也最大。  相似文献   

2.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挑起了旨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在此后迅速武装占领了全东北;1932年又在关东军的操纵下,在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府。从此,东北便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了把东北变成其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基地,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经济和资源实行了严厉的统制和疯狂的掠夺。统制掠夺的重点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和基础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和严厉统制下,东北经济迅速殖民地化,东北人民的生活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3.
马学松 《新高考》2007,(2):34-37
【考点指津】 1.分析、把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必然性的原因日本:侵华方针(大陆政策--田中奏折--“国策基准”)、活动(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全面侵华思想、经济、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4.
王士花,女,山东临邑人,历史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世纪80年代,王士花在北京师范大学师从蔡德金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开始研究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中国沦陷区的经济统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罗敦伟是民国时期统制经济理论专家。他主张战争时期应采取统制经济的手段对工业、农业、劳动、交通、财政金融和外汇实施总动员,以保证军事上的需要和经济秩序的稳定。他的这一思想来源于一战、二战期间欧美国家及日本的统制经济实践,并成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对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学术界已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梳理了日本霸权主义思想的源流,认为霸权主义思想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7.
在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背景下,近卫文麿出任首相,是以同意军部发动侵华战争为前提的。他对内阁各大臣特别是外务大臣、陆军大臣、大藏大臣的遴选,着重于如何发动侵华战争。事变爆发后,他几度企图诱降国民政府,使华北"特殊化"。全面侵华战争发动后,他宣称为了建设基于"国际正义"的"真和平"和远东"新秩序","日本唯一的目的是把中国击至屈膝!"  相似文献   

8.
从1894年到1937年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接连发动了两次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对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具有重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奠定了日本作为东亚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华扩张的野心;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格局,日本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甲午战争使日本在华势力恶性膨胀,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日本为摆脱困境,不惜铤而走险,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9.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学术界已从经济、政治、思想、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梳理了日本霸权主义思想的源流,认为霸权主义思想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0.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痛的长期战争,不仅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不可逆转的伤害,同时对日本本国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探究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能够帮助我们从多角度更加详细的阐发日本侵华的主要原因,深入评价日本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掀起全面侵华战争。当时,在华北一带的日军称“中国驻屯军”,直接制造卢沟桥事变的日本军人是田代皖一郎、牟田口廉也和一木清直。  相似文献   

12.
丁瑜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28-31,36
石川达三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在他的很多战争小说中为日本的侵华战争辩护:战争是国家的事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日本国内的经济、人口问题。他的这一侵华战争观的形成既有日本社会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也有他自身经历方面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这一时期实施的垄断金融政策及一系列战时经济统制办法,在维持战时经济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便利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壮大。这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提供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及经济统制的有关资料,以便考察该时期政治经济状况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31年初设立的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是日本向中国内地渗透的重要据点。华北事变前后,郑州领事馆成为日本在中原、西北地区从事非法活动的中心。郑州间谍案的侦破,充分暴露了日本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阴谋。  相似文献   

15.
日本为什么在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偶然还是必然?值得高度关注。分裂华北吞并中国、独霸远东,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自1935年起至1937年,日本三度拟定实施"北支明朗化"的处理要纲,三度制定对华全面战争意义上的年度作战计划;在之前和期间,拟定占领中国各地的计划。有了作战计划和占领计划,日本还需要准备和寻找时机。通过广田内阁到近卫内阁,日本到1937年6月上旬建立起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战时体制"。同时,德国的崛起和《日德反共协定》的签订,使苏联被德国牵制住;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内战,使英法等列强被牵制住而无暇顾及远东,日本动手的国际时机成熟。在此过程中,日本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广田三原则,企图不战而亡中国;中国统一进程和抗战准备,使日本如坐针毡。按照既定的作战计划,在成熟的国际条件和国内战争准备下,驻屯军选择战略地点卢沟桥制造了事变。就这样,日本有计划有步骤寻找时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配合军事侵略而搞的“华北开发株式会社”,是日寇在华北从事经济侵略活动的大本营。它组建了庞大的掠夺网掠夺中国的丰富资源以弥补其本国原料的不足,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华北开发株式会社的成立及其情况自“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一步步加深。1907年日本成立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作为掠夺中国东北及整个大陆资源的最高机构。1927年《田中奏折》暴露了  相似文献   

17.
日本侵华战争是日本国策发展的必然产物。1936年8月日本内阁五相会议和四相会议制定了把中国变为日本附庸的政策,1937年8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放弃“不扩大方针”,标志着日本政府正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14年侵略战争中,日军占领中国半壁河山,粗暴践踏国际公法,犯下了战争罪的全部罪行,即破坏和平罪、常规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屈辱。  相似文献   

18.
总体来看,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到七七事变爆发前的日本局部侵华期间,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的基本上是一种妥协退让政策。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政策的演变,则可进一步划分为"不抵抗主义""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和逐渐加强抵抗三个阶段。之所以对日采取长期妥协退让政策,根本原因还是由国民党的阶级性质及其领导人的思想认识所决定的。妥协退让政策的实施,不仅从思想上解除了东北军将领的武装,丧失了东北广袤的领土,造成了华北危机的局面,使中华民族在全面抗战之初就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且大大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促使其最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9.
日本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惨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成了战后中国国民党政府一项重要外交活动.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前后经历了十余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索赔阶段 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的准备工作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开始了.为了清算日军侵华战争罪行,以待战后向日本索赔,1939年7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制定了《抗战损失调查办法》及《调查须知》,并通令各机关及地方各级政府着手调查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损害.1943年开罗会议后,对日作战各盟国都将战后对日索赔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国民党政府成立了行政院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加紧系统调查工作.1944年3月19日,参事室外交组代表黄正铭等人参照苏联对德索赔办法,草拟了《战后对日媾和条件纲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同起 《历史教学》2002,4(12):5-11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野蛮的侵华战争,造成中国近代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难民迁徙.本文认真考察了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华中、华南等地难民潮的形成与迁徙过程,分别阐述了国民政府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政策及其实施,展示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