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当前我国进城农民工就业存在就业接近机会、就业待遇、就业保障等多方面的不平等,造成这种不平等状况,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关于进城农民工的基本立法滞后等六个方面的原因.对我国进城农民工就业平等权实现机制的完善要从法律机制和社会机制两种路径入手,具体措施有赋予公民迁徙自由权、完善救济法律制度、建立农民工自己的组织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进城农民工就业平等权实现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进城农民工就业存在就业接近机会、就业待遇、就业保障等多方面的不平等,造成这种不平等状况,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关于进城农民工的基本立法滞后等六个方面的原因。对我国进城农民工就业平等权实现机制的完善要从法律机制和社会机制两种路径入手,具体措施有赋予公民迁徙自由权、完善救济法律制度、建立农民工自己的组织等。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在城市就业、生活,渴望被城市接纳并最终扎根城市,但是由于受到制度、社会以及个人因素的制约,这一群体市民化的道路注定不能一帆风顺。调查发现:二元户籍制度、收入低且不稳定、住房问题、参保率低、长期留城信心不足等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障碍因素。现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构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保障机制、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遭受着不公平的对待,他们的孩子也承受着来自城市的排斥和歧视。只有改善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起限制和排斥作用的政策和制度,改善他们的个体素质,才能改变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排斥态度和意识,也才能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达到改善和提高进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的目的。改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应当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其一,改革对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显失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其二,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个体素质;其三,提高社会认同,消除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的隔阂。  相似文献   

5.
当前,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在梳理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上,可以看到户籍制度、属地管理模式、政策执行中的路径依赖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中央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发放"教育券"、建立全国联网化的学籍管理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等措施,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现武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农民工进城问题是当务之急。文章在对武汉市农民工进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工进城所存在的问题,如农民工的地位边缘化,户籍制度制约,就业道路曲折,劳动力素质低,保障制度缺失,子女教育受阻碍,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树立平等意识,建立统一的户籍与就业制度,提供平等教育机会与社会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对策与建议。通过各种渠道保障农民工权益,确保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稳定就业并乐于安居,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城里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条件。农民工就业更多地依赖关系型社会资本,而制度型社会资本相对缺乏,导致农民工就业路径单一,制度层面的推进与保障不足。政府可以在完善社会信任机制、加大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投入、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从法律上确立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权利、推进农民工组织建设等方面多作为,来保障农民工稳定、平等的就业,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作为社会焦点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引发社会冲突,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主要由历史原因、政策和制度原因以及现实原因所引起.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要从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转型政府职能,培育公民意识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仍然存在诸如教学条件、失学和政府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要确实保障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就必须制定《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法》、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健全网络学籍管理制度、推行教育券法制化和完善教育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0.
城市灵活就业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农民工进城灵活就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方式。农民工成为城市企业职工的重要部分。为了保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各级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执行的结果是大量农民工拒保或退保。本文对农民工社会养老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对灵活就业农民工退保导致的逆向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出现漏洞和农民工利益受损等负面效应做了分析;对农民工退保问题做了对策性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消除农民工退保导致的逆向收入再分配,设计符合灵活就业人群的社会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11.
娄底市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就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受户籍制度、社会排斥、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务工人员无论是在工作上、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这严重影响了娄底城市化进程和地区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建立符合务工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关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立法,为该地区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北省农民工人口素质和培训情况的调研,分析现阶段农民工的特点,提出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要与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意愿以及重视农民工培训的社会理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乡二元户籍、城市社会排斥、市场竞争激烈、素质技能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就业途径不畅、就业保障受歧视、维权难等。当前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对策主要有:消除就业二元化制度壁垒、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水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一份子,转变为农民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随之而来许许多多农民工问题。针对新出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出台重大方针,调整执政理念,促成了各级政府有关农民工政策的积极演进。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到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再到为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农民工政策不仅是新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乡二元户籍、城市社会排斥、市场竞争激烈、素质技能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就业途径不畅、就业保障受歧视、维权难等。当前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对策主要有:消除就业二元化制度壁垒、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水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就业能力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职业发展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发展。针对当前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结构性就业能力缺乏、可持续性就业能力降低以及宏观政策约束瓶颈等现实问题,本文建议通过加强自我能力提升意识,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积极依靠宏观政策调控等途径,能够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从而逐步改变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更好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农民工汇款对于输入地人民生活改善、婚姻、家庭稳定和子女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婚姻状况与农民工汇款相关性研究的实证分析目前尚不多见。本文的研究表明,已婚农民工和未婚农民工带回家的钱数具有较大差异性。婚姻状况与农民工汇款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论说明已婚农民工承担着更大的家庭责任,他们在城市的就业压力大。政府应从促进农民工就业及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制定农民工人力资源发展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8.
国家针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现有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后义务教育的"断裂",现有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自身条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注重农民工子女后义务教育公平和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千村调查”中的4719份农民工数据,实证检验了子女随迁入学对农民工迁移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随迁入学的农民工比未随迁农民工更倾向于流入随迁教育政策友好的省份,即迁移存在显著的“洼地效应”;大部分农民工难以达到随迁子女入学门槛要求的稳定就业,衡量成本收益后更偏好省内迁移,通过举家迁移、省内迁移,来降低生活成本、提高迁移稳定性,形成了迁移的“边界效应”。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稳健性检验亦证实了以上结论。要破除随迁子女入学的政策藩篱,须要从随迁子女教育体制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双管齐下,打造“低交易成本、高公共服务”的教育洼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