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少学者认为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建太学 ,立《五经》博士 ,且为博士置弟子员。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一个历史过程。“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两句话 ,既不出自董仲舒 ,也不出自汉武帝 ,而且这两句话也不准确 ,应予摒弃 ,而采用班固的说法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相似文献   

2.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不仅创建太学,而且也确立了汉代的选举制度。太学以宣行教化,培养人才为宗旨,选举则为国家官僚机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在两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登极之初,即表现出重视儒学和重用儒生的思想倾向和政治态度。接受董仲舒对策后,他更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基本国策。既是基本国策,自然就不会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一定要通过措施去贯彻落实.从而让头脑中尊崇儒术的意识具体地表现出来。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从政策、措施和行为来看,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表现在启用儒生(举...  相似文献   

4.
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政策,立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使人才评价标准和官员选拔标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评价体系下,齐鲁作为儒学的发源地、儒家学派的大本营,其人才资源明显占有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官”多出自齐鲁。考诸史籍,在太学中占有席位的经学大师75%是齐鲁籍人士。  相似文献   

5.
陆贾新儒学思想秉承了先秦儒学中的化独尊性与惟我性一面,以儒家“仁”礼”思想为本,对汉代化思想建设提出了与法家相一致的具垄断性特征的意见。与法家不同的是,陆贾秉承的儒家独尊性传统,是以“礼”为中心的、至上的道德本体论为形式,它具有更为思辨的内容。通过分析先秦孔、孟、苟在化思想上所蕴涵的惟我性传统与内涵。认为以陆贾为中介,奠定了汉中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汉武政治的开放并非“独尊儒术”的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帝时期,随着军功集团退出历史舞台,汉武帝一方面着手对汉初统治思想进行调整,实行“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和“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方略;另一方面,为弥补军功集团衰落后留下的政治空间,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向社会广招人才,一时间,“群士慕向,异人并出”,使汉武政治呈现出显著的开放特性。一直以来,学界都将武帝时期的这种政治的开放特性,归结为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事实上,汉武帝独尊儒学,实际上是独尊《公羊》学,公羊学属齐学。齐学的权变特征,与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个性是十分合拍的。汉武用人,绝非“独用儒生”,所谓“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是汉代所崇尚的“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术在取士制度上的反映,并不能因此将武帝政治的开放理解成“独尊儒术”的产物。充其量可以说,“独尊儒术”开武帝政治开放之一途。武帝政治开放归根到底是将政治从汉初军功集团的独霸状态中开放出来,但又并非向全社会的开放,而只是将政治的军功集团独占向皇帝个人专断的让渡。  相似文献   

7.
《宋元明清十三经注疏汇要》评介○陆任经学指儒家经典及训解和阐发经书之学,是中国文化的渊源,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经汉魏晋唐,至北宋编成《十三经注疏》以来,《十三经注疏》便成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在...  相似文献   

8.
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齐学骤然兴盛。主要有三个原因,即西汉前期的国策对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影响,齐鲁两派学说在通变精神上的差别,两派学者在政治舞台上的活动及其治学方法的差别。齐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同西汉的时代精神相合,是齐学之所以兴盛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9.
孝治天下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相似文献   

10.
一本文试图说明汉武帝与汉代经学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谁都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独霸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但汉武帝与经学的关系,其实并不主要表现在这“独尊儒术”上。因为儒术之兴,应该说是汉初几十年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由儒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的,历史只不过是假武帝之手,完成它本来注定要完成的任务罢了。让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这一过程。汉初的统治者不好儒术,他们主要尊奉的是黄老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不断巩固,经过了几十年的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