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严复的双语教育教学思想 严复先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他认为办学堂对自己来说.就和办报、译书一样,是“为所能为”。[1]作为资产阶级启豢思想家,严复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少积极的进步内容,当然也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局限性,[2]这是杨正典先生在经过了严密的研究后对严复教育思想的公正评价。因此作在此就不再班门弄斧了,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陈独秀对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民族独立和解放道路的探索,以及他对民主政治矢志不渝的追求,对当时和今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革命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也与他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对陈独秀的研究就显得比较艰难和曲折。但是,自九十年代史学界解除思想禁锢以来,对陈独秀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成绩。九十年代后期,学术界在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二次革命”论、陈独秀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晚期的政治思想和民主观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学者对其的研究多从其思想和译作两个角度进行,对于严复传播思想的研究则鲜有。19世纪末的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于弹丸之地的日本的残酷现实,使得严复的思想开始逐步发生变化,完成了从器物救国到思想启蒙的转变过程,并通过办《国闻报》最终确立了自己求“通”的传播思想。因此,研究严复的传播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严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对我们理解社会转型时期的传播活动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九十年代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史学界同仁更注重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陈独秀的评价、关于“二次革命论”思想、陈独秀的爱国思想和抗战主张、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问题、在党内实行家长制统治问题、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研究和陈独秀与胡适、梁漱溟思想比较等问题,进行了实事求事地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舒 《神州学人》2023,(3):15-18
严复早年中西学兼收并蓄的学术经历,以及对中国和西方社会的深刻思考,为后来他的中西会通及学理构建奠定了基础。在留学回国后,面对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国,严复希望能通过翻译斯宾塞相关思想及其著作,找到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严复利用自身西学的优势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影响下试图构建系统的群学思想,以在思想层面为救国图存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关于严复思想的理论渊源,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源自达尔文、斯宾塞和赫胥黎。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严复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为此,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西式教育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等三个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严复的国民素质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时期严复爱国思想的特色苏中立,涂光久关键词严复,甲午战争,爱国思想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引起严复思想上的空前震惊,成为他思想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以他才兼文理、学贯中西的学术基础和个人素质,发愤写下了《论世变之亟》、《...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上的严复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梳理了严复相关方面的教育思想,以达到对严复教育思想再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转变过程,即从封建主义到改良主义,从改良主义到民主主义,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考察陈独秀早期思想的转变过程,了解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的标志和表现,研究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的原因及其不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评价陈独秀的一生功过,科学地认识他后期思想变化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名学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他的思想涉及众多领域。杨正典的《严复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作,能够深刻地分析严复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对该书进行了评价.把它推荐给大家,以求与对严复感兴趣的学共享、研讨。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大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的认识,只有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视角来分析,才能看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准备了“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受众群体”等前提,如此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并进而科学地、历史地分析和评估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之中,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封建主义道德的一个高峰,它对封建道德的讨伐比资产阶级启蒙思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更为深刻和猛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伦理道德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与独立、平等、自由原则格格不入。新文化运动的道德目标还是在于建立中国的资产阶级道德。  相似文献   

14.
从新化运动的主体来看,新化运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精英“创造”新化,它涉及到“新化”的建设方向和何“创造”新化;二是他们开展白话、大众语、普罗学和注音字母运动,希望以此启迪民众,传播新化。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6.
虽然新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化运动,其原因是:新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化派对中国传统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主义者提倡民主与科学,社会上逐步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西方先进的思想通过传教士和国外学者以及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西方先进理论同时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创的自由学术氛围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自然主义体育”开始影响我国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一位在近代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几经变化,早期信服民族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推崇宣扬自由主义,五四运动后转向了社会主义。本文探讨的是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由自由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后,他对民族国家、民主自由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思想认识中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期西北少数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发扬了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风俗习惯、派遣留学等方面均有表现,可以说民国初期西北少数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为西北民众构建了民主革命的方向,虽然这种影响对西北少数民族各族文化而言微不足道,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冲击最终在抗日爱国战争中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